书城成功励志首富
8629300000044

第44章 非洲:尼基·奥本海默 (2)

虽然垄断带来巨大的利润,奥本海默和他的戴比尔斯也不断遭受到各种制裁,因为这毕竟是一种非常不公正的商业竞争。在所有制裁中,最严厉的是美国的制裁。1994年,戴比尔斯公司策划限定美国工业钻石价格而受到美国政府的反垄断制裁,从那时起,戴比尔斯就再也不准直接进入美国市场,甚至该公司的高层人员一旦进入美国,就会遭到拘捕,而这严重影响了戴比尔斯钻石在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美国的销售。不得已,戴比尔斯只能通过第三方间接进军美国市场。而在尼基接手戴比尔斯后,他开拓了更好的渠道:通过与路易·威登合资的方法,由路易·威登代理戴比尔斯自有品牌的极品钻饰销售,而此举并不在美国的制裁之列。不过,最新的消息表明:美国将在近期内解除对戴比尔斯的制裁,这倒不是戴比尔斯放弃了垄断的策略,而是因为通过谈判,戴比尔斯承认自己犯有垄断的错误,并同意支付给美国1000万美元的罚款。

这样的结果是否会再次纵容戴比尔斯的垄断行为尚不得而知,但此前发生在戴比尔斯身上的事情却让人怀疑其垄断的趋势会日渐严重。2001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钻石行业最大的一次重组发生了,英美公司与奥本海默家族联合收购戴比尔斯公司,从而使戴比尔斯成为一家私人企业,并结束了其在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100多年的交易历史。重组完成后,奥本海默家族和英美公司各占有戴比尔斯45%的股份,剩余10%由博茨瓦纳戴比尔斯钻石公司所有。而此前,戴比尔斯与英美公司采用的是交叉换股的经营模式。重组后的两家公司基本合二为一,英美公司代替戴比尔斯成为全球最大的钻石矿业公司,而戴比尔斯从此也不再以自己的身份从事业务,而是由新组建的DTC钻石贸易公司统一执行。

人们关注这次事件的焦点其实还在于垄断,因为整个事件的核心内容是奥本海默家族花了大约176亿美元的代价,从股东和投资集团手中收回了戴比尔斯集团,从而将它变成了一家私人企业,这对于早已饱受垄断之苦的钻石行业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虽然戴比尔斯的垄断策略一直为人所谴责,但事实上,它从一家小的矿业公司最终发展成为全球钻石的垄断者,其间亦经历了数次艰难险阻,而每到关键时刻都能化险为夷,靠的也正是奥本海默家族那种独特的经营策略及应变能力。

广告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点。戴比尔斯是最早与专业广告公司合作的跨国公司之一,早在1951年,智威汤逊(JWT)芝加哥公司便开始为戴比尔斯塑造形象,“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便是那时创作的经典之作。

当戴比尔斯逐渐成为非洲最大的钻石矿业公司时,世人还普遍认为只有在非洲大陆才会出产钻石,所以那时的戴比尔斯也是当之无愧的垄断者。但到1980年后,在澳大利亚与俄罗斯都不断发现大量钻石矿,南非钻石王国的地位便逐渐动摇;与此相连,戴比尔斯垄断的地位也出现了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任戴比尔斯总裁的亨利果断决定突破原来销售观念中存有的钻石高贵的藩篱,开始在媒体上大做广告,从而最终使钻石走进了广大中产阶级的家庭。此举不仅扩大了戴比尔斯的知名度,增大了钻石的销售量,也同时巩固了戴比尔斯在钻石业的垄断地位。戴比尔斯这种跨级宣传的方式也为后来的英特尔公司所用,在英特尔刚起步的20世纪70年代里,它破天荒地为电脑做广告,因为英特尔与戴比尔斯都深知整个产业的扩大无疑将大大提升自己公司的销售量。

与亨利相比,尼基为戴比尔斯做的贡献更具有长远意义。

在尼基的领导下,戴比尔斯与法国奢华品公司路易·威登合作,从而涉足了钻石零售业。此举使戴比尔斯的产业链拉得更长,也为戴比尔斯带来了更丰厚的利润。同时,作为戴比尔斯公司文化精髓的那句著名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亦被翻译成各国语言,成为时常挂在人们嘴边的经典之语。

而更让人称道的是戴比尔斯对于整个钻石市场的把握。虽然处于垄断的地位,但戴比尔斯一直致力于拓展钻石市场的容量。它也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免费为终端销售做宣传的上游企业。“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即推动消费者对钻饰的需求。通过行业内部更为有效的合作,共同追求钻石行业发展的成功未来,从而为整个钻石行业创造巨大的商机。”这是一位戴比尔斯高层对公司营销策略的核心描述。为此,戴比尔斯旗下的DTC钻石推广中心将继续以每年1.8亿美元的投入,用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钻石广告、公关以及国际品牌、本地品牌的推广,从而帮助珠宝商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增加钻石首饰销售量,并提高赢利额。

无疑,这样的策略也是不断巩固戴比尔斯全球钻石霸主地位的有效措施,这些独特的行业特点,同时也是其他行业的公司值得学习的。

跟财富无关的故事:都是钻石惹的祸

时下,戴比尔斯一个知名的系列广告主题叫作“都是钻石惹的祸”。这部充满浪漫气氛的广告片讲述了一位年轻女子正在钻石店里试戴钻石项链,不料钻石璀璨的亮光竟吸引了路过的男子。那男子完全被光芒吸引住,不由自主地循着光芒走去,却一头撞上了钻石店透明的玻璃(原来还有玻璃存在)。这一系列广告意境很美,创意也甚独到,言下之意是:钻石让人迷惑,让人忘记一切,男子撞上玻璃并不是他的错,而是钻石惹的祸。

广告传递的是钻石最美丽的一面,但事实上,“钻石惹的祸”并不止这些,甚至常常与鲜血和灾难相连在一起。

在地球上,古老的非洲大陆是钻石的主要产地。天然钻石原产于超过200公里深的地下,它们的形成年代通常为24亿到32亿年以前,也有的是在6000万年前。但不管多长时间,钻石都是极其稀有的。根据比利时安特卫普钻石高级委员会所述,要将250吨的岩石、沙和砾石处理之后才可能得到1克拉的钻石,而平均每克拉价值可高达315美元。也因这个缘故,昂贵而稀少的钻石以其巨大的利润吸引着无数人为之疯狂,常常成为人们不计手段争夺的对象。

2000年11月,戴比尔斯公司在英国伦敦的千禧年广场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钻石展览会。展出开始不久,就有盗匪开始打展品的主意。盗匪们在夜里用挖土机撞开了展览中心的大门,但现场严密的保安措施最终让他们功亏一篑。戴比尔斯的领导评价这次盗窃时说:“这次盗窃行动简直就像一场公开的闹剧,如果这些贪心的人每半年就这样闹一次,那么我们公司几乎就可以省掉大笔的宣传费用了。”

戴比尔斯说的一点也没错,几乎垄断了世界钻石行业的他们早已变得家喻户晓,甚至不需要广告便能扬名天下。但除钻石的名贵、璀璨之外,戴比尔斯成为人们关注中心的原因还在于,钻石给非洲大陆带来了巨大灾难——虽然钻石是财富的象征,但它带给原产地的却是无尽的战争、鲜血与泪水。

在南非“钻石海岸”,黑人劳工每天必须在阴暗的钻石矿中工作十几小时,而且在工作中,他们必须穿着宽大的无口袋衣服,甚至要被封上嘴巴,旁边还有高大的警卫随时监视着,据说这样做是为防止偷窃。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一名黑人劳工一天的收入只有一美元——这几乎只是钻石成品价格的几百分之一,而大部分利润都落入了像戴比尔斯这样的钻石开采商的腰包。

但对于大部分非洲人来说,这样有收入的生活还算是幸运的,因为现在在这个盛产钻石的大陆上,到处都是因为钻石而产生的无休止的战争。在南非,除了艾滋病、贫穷之外,因钻石而起的社会动荡是其面临的第三大问题。翻开非洲地图,塞拉利昂、安哥拉、刚果、卢旺达、赞比亚、津巴布韦、纳米比亚、布隆迪……只要是有钻石矿藏的地方,都曾经或者正在发生着战争,频繁的战乱使整个南部非洲变成了一个大战场。

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战争不同的是,这里的战争既不是意识形态的斗争,也不是族群或地域的冲突,其根源完全是因为敌对的国际珠宝商对钻石矿藏的争夺而引起的。

更为可怕的是,人们似乎还无法看到这种战争的尽头在何处,因为非洲正在陷入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中:为了争夺稀少的钻石矿藏,人与人之间、政府与反政府力量之间都会发生剧烈的冲突,而占据矿藏者会利用走私钻石的收入,买来更多的武器,从而投入到新的更大的战争中,如此循环反复,不得终日。如果说有谁在这场战争中受益了,那就是像戴比尔斯这样的钻石商们,战争为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钻石,从而使他们拥有了更大的利润。

也因如此,像戴比尔斯这样的钻石巨头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备受指责,奥本海默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起诉,有些甚至提出天文数字的巨额赔偿。不过这些因钻石而起的祸端,并没给奥本海默本人带来多少麻烦,因为他只是一个商人。相反,他要担心的是:如果再也没有钻石为他带来祸端,那他该怎么办。因为作为一种矿藏,钻石总有开采完的一天,到那时候,奥本海默与他的戴比尔斯、英美该以何为生呢我们只是按规则行事,并力求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