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首富
8629300000043

第43章 非洲:尼基·奥本海默 (1)

——尼基·奥本海默:钻石王国的独裁者世界上一些财富的起源要从很久以前说起,南非首富尼基·奥本海默财富的历程就是其中之一。

在19世纪以前,人类历史上曾经爆发过多次“热潮”,像最早的“炼金热”和17世纪的“郁金香热”等;19世纪,又爆发了两次大的热潮,一次是19世纪中叶在加利福尼亚发生的“淘金热”,另一次是19世纪下半叶在南非的“钻石热”。这两次热潮都造就了一批“一夜暴富”的人,前者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穷人——苏特尔(据说他拥有美国圣弗朗西斯科城所有土地,但他却永远不可能得到),而“钻石热”则使奥本海默家族成为南非甚至是整个非洲最富有的家族。今天我们看到的南非首富尼基·奥本海默就是由那次热潮开始的第三代子孙,在2005《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尼基·奥本海默以60亿美元的资产,名列第72位。

1902年,尼基·奥本海默的祖父欧内斯特初到南非,当时那里还是没有独立的英属殖民地,但他被一个诱人的故事吸引到了这个荒凉的地方。据说,南非的一个牧羊小孩在路边捡到了一颗漂亮的石头,却不知道它是一颗价值连城的钻石,在用来交换了1辆篷车、10头牛和500只肥羊后,这颗原石重达83.50克拉的“南非之星”便成千上万倍地翻着自己的价值,到最后简直成了无价之宝。在南非发生的这个故事(事实上南非也的确藏有很多钻石,它至今仍是世界最大的钻石产地),使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投来了热切的目光,于是,从各地(主要是欧洲人)涌来了各色淘钻石的人,欧内斯特也就是在这股热潮中来到南非的。

但欧内斯特又不是一个简单的跟随者,或者说他跟大多数人有点不同:在经过几年的淘钻后,很多人带着大量的黄金和钻石走了,但欧内斯特却决定留在南非,他的心底远远不是想发一笔横财这么简单,而是有着更大的野心。

欧内斯特在南非定居后,接手了约翰内斯堡的一家钻石矿。很快,这家钻石矿为他带来了丰厚的财富——他成为当地有名的富商之一。而一系列事件后,欧内斯特又出乎意料地当上了南非金伯利市的市长以及城市议会的议员,政治上稳固的地位为欧内斯特带来了财富和名利上的巨大收获。在1917年,欧内斯特注册成立了南非首家矿业公司——英美公司,由此也开始了奥本海默家族将近一个世纪的钻石旅途。

垄断是最简单、最有效的策略

从一早开始,欧内斯特为自己公司设定的目标便是垄断钻石经营,因为他发现,只要实现了垄断经营,一切就会都由自己说了算。这个目标在初期是战胜当时南非的主要对手戴比尔斯。当时英国殖民者塞西尔·罗得斯为控制南非钻石开采和全世界钻石贸易,已经建立了庞大的网络,而他领导的戴比尔斯公司便是英国殖民扩张的最好工具——这家1888年诞生的、以农场主约翰内斯·尼古拉斯·戴比尔斯命名的专业公司,主要进行钻石开采与销售。

于是,欧内斯特把他的首要目标确定为挤垮罗得斯的戴比尔斯公司。不过,这在当时是属于异想天开的事情,就好比一条蛇想吞下整头大象一样。但欧内斯特是擅长进行垄断竞争的高手,他两度调整自己独立的销售网络,压低钻石价格与戴比尔斯进行长期的恶性竞争。由英国殖民者控制的戴比尔斯逐渐经受不住财富迅速减少的打击,担心钻石价格越低自己的损失越大,手中钻石企业的股票也可能成为一堆垃圾,因此他们最终决定将欧内斯特纳入戴比尔斯的体系,即两家公司并购到一起。此后,欧内斯特的事业就更加顺利了,他背靠戴比尔斯,开始逐个消灭其他实力薄弱的钻石企业。

在扩张中,欧内斯特总结了几手绝招:野蛮价格竞争、制裁和圈定势力范围。通过这些方法,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罗得斯的去世,在整个南非的钻石界,一言九鼎的就只有欧内斯特了。1929年,他几乎荡平了所有的对手,轻松地当上了多方持股、在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戴比尔斯钻石公司的总裁——欧内斯特已基本完成了当初他既定的目标,而剩余的事情,则由他的儿子亨利及孙子尼基去完成了。

在他儿子的任期内,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俄罗斯的竞争给戴比尔斯造成很大的冲击。亨利决定学其父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是钻石销售的恶性竞争又一次上演,而且历时多年。当时未加工的粗钻石每年大约有80亿美元的市场,戴比尔斯的占有率一度被挤压到45%。如果换作其他任何一家企业,这样的全球占有率恐怕能够满足所有的野心了,但对戴比尔斯来说这个数字只能意味着深重的危机。亨利迫于无奈,突破了原来销售观念中存有的钻石高贵的藩篱,开始声势颇大地为戴比尔斯钻石做广告,扩大了市场,使钻石成为中等收入阶层也可以拥有的高档饰品。他的这个策略给戴比尔斯带来了新的机会。

1998年1月1日,尼基接任了戴比尔斯的总裁。在此之前,从小在钻石的光彩中长大的尼基,已经积累了至少30年的专业钻石贸易和矿业管理经验。尼基1968年获得英国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文学硕士后,在英美公司开始了第一份工作,担任总裁的私人助理。熟悉业务的尼基在英美的工作非常顺利,6年后,尼基就成为一位部门经理,1978年他兼任了戴比尔斯公司的经理。1983年,尼基成为英美公司的副总裁兼非执行董事。次年,尼基成为设于伦敦的中央销售组织(即钻石贸易公司的前身)的副总裁,随后又担任戴比尔斯联合矿业公司的副总裁。1990年3月,尼基被任命为戴比尔斯世纪公司的副总裁……

不管是亨利还是尼基,也不管他们的职位如何变迁,他们似乎天生承袭了欧内斯特的经营理念。也就是从19世纪末期奥本海默家族最初接触钻石开始,他们便一直将垄断当成公司的终极目标,并不断为此努力奋斗。而他们也的确都出色地做到了,虽然在很多的时候,人们并不认可这种行为。

当奥本海默家族领导的戴比尔斯公司成为世界钻石行业的垄断者之后,一切就都变得简单了。戴比尔斯公司只允许125家珠宝切割公司向其直接购买钻石原石,行业内的人把它们称作“戴比尔斯125”。每年,戴比尔斯通过10场钻石鉴赏活动,把未切割的钻石原石卖给这些珠宝切割公司,但出售的价格完全是由戴比尔斯单方面决定的。戴比尔斯将钻石搭配出售,大小质量各异的钻石被放在密封的塑料袋里,上面有标价。“戴比尔斯125”是没有权利讲价的,这些珠宝切割公司只能决定是购买还是不购买。只有单颗钻石的重量在10.8克拉以上时,才有极其微小的讲价空间。戴比尔斯通过控制粗钻石的供应量,从而完全控制了世界的钻石市场,这为其攫取钻石的暴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据统计,目前全球每年的钻石产量是1.2亿克拉,相当于24吨。每年,这24吨钻石的开采费用大约需要花费20亿美元。当这24吨钻石被卖到所有经销商手中时,钻石经销商付出的价钱将达到70亿美元,而当这24吨的钻石被消费者全部购买后,消费者付出的所有价钱是500亿美元。钻石暴利何其之丰!

也因此故,总有一些小公司想分一杯羹,但在那样的环境下,任何小公司试着想打破戴比尔斯的垄断地位,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多数情况下,他们会遭到戴比尔斯集团的疯狂报复。他们通常的报复做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从戴比尔斯中央统售处释放出大量储备钻石,从而使得市场钻石价格暴跌,而多数经销商根本无法承受这种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