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大危局
8623000000032

第32章 李开复:“山寨大师”的新工场(2)

资料显示,通常情况下,超级天使投资公司的单笔投资都不到50万美元,某些投资的数额可能达到数百万美元,不过,很少超过100万美元。道琼斯风险资源(Dow Jones Venture Source)的数据显示,目前看来,传统风险投资机构持有一家公司股权的时间通常都在5至9年之间,但超级天使通常会在4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退出所投资的企业。但显然,创新工场在中国缺乏进行大公司并购的资金退出环境,这意味着留给创新工场的投资回报周期会更长。

还有来自“产业政治”层面的压力。360安全卫士董事长周鸿就曾在微博中指出过李开复在这方面所面临的危险:“创新工场的团队,有朝气,有锐气。然而在中国,光靠好的想法还不够。互联网里有江湖,互联网上的创业公司,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层层的天花板。我觉得,只有在创业的过程中,开复和他的团队才会理解互联网的江湖。所以,要有勇气突破天花板,要有开放的心态与合作伙伴合作。”

所谓,不入行不知门道深浅。这也将是对李开复个人的最大考验。

如果离开了李开复

“其实我没有看过任何一个美国模式,我们投资是因为信任李开复。”新东方集团董事徐小平这样告诉媒体记者。

这是创业工场融资的优势,恰恰,也正是劣势所在。至今人们还是很难判断,创新工场的表现究竟是李开复的影响力使然,还是一家有着健康机制的创新性投资孵化机构?

对此,北京迈博瑞咨询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Mark Natkin表示,李开复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

Nat kin补充道:“很多人,包括投资者在内,都习惯于站在他的身后。归根结底,我们要看他选择进行孵化的公司会腾飞还是会失败。”

对此,李开复也承认:“刚开始的时候,投资者都是冲着我来的。就是说,开复说这个东西他愿意出来做,我认可这个人,或者我认可他从跨国企业出来做一个属于中国知识产权的东西,种种的理由来支持我。后来越来越多的就是你的模式是什么,你需要描述你的模式。我们的模式也在演变,所以,我们找的每一批投资人,可能都会看到我们的模式越做越不同,越做越好。”

“如果你的问题是如果李开复消失了,他们还会不会接着投下一笔钱,这个我觉得还没有到这个阶段。我希望在未来的三到五年,能够到这个阶段。”

李开复的个人优势不仅仅表现在融资方面。

有一次,豌豆荚想找一家手机厂商合作,但对方不太了解豌豆荚,豌豆荚项目的负责人崔瑾找到厂商时,对方不怎么理她。后来崔瑾想了个办法,她再次打电话说:“您好,我是从开复那里得到你的电话的,我们是创新工场投资的公司,开复说让我来和您商量这件事情。然后对方在电话中一下子兴奋起来;”开复老师怎么有我的电话呢?说起此事,崔瑾兴奋得用手捂住嘴笑起来。

另外,有时合作伙伴会向崔瑾提要求,问李开复能否出来捧捧场,参加他们的发布会。“如果是特别重要的合作伙伴,开复还是会去,他在这方面拿捏得很好,他不会过多干涉你的事,但是他又会在最重要的时候帮助我们。”

“创新工场最大的优势是李开复,最大的缺陷也是李开复。

创新工场对李开复的依赖也太大了。”在红麦软件总裁刘兴亮看来,创新工场的短板也是明显的。

稚嫩的创新工场必须迈过一道至关重要的坎——当人们想到创新工场时,第一联想到的不再是李开复,而是它取得成功的创新模式。

对此,李开复向媒体记者给出了他的答案:“只有让大家看到一两个公司成功上市,四五个产品深受用户欢迎,这个时候,大家才会开始忘掉我的个人色彩,开始相信创新工场的模式。”

显然,创新工场能否锻造出优质的创业计划、顺利退出并获利,才是考验创新工场这种新模式的关键点。

李开复是最幸运的人

无疑,就过去的时间而言,李开复是成功的,也是要比所有的中国IT从业者都幸运,至少他比学历造假的唐骏要幸福。

不仅中国的企业家挤破门希望同李开复合作,科技巨头也在法庭上为他争得面红耳赤。谷歌从微软挖走李开复以后,两大巨头就展开了一场持久的诉讼大战。微软最终没能阻止李开复加入它的竞争者。不仅如此,在1990年代末签约加入微软前,李开复还曾拒绝过另外一个“追求者”——乔布斯。

据了解,一天,李开复的妻子告诉他,“苹果有个叫史蒂夫的人打电话给你,他要你一定要回电话。”李开复的妻子在乔布斯回归苹果前曾在那里工作。

李开复说:“史蒂夫?我在苹果不认识叫史蒂夫的人。”

当李开复按电话号码打回去的时候,他很惊讶接电话的竟是乔布斯。乔布斯跟他说:“你以前的下属都告诉我你是个好上司,他们希望我把你请回来。你先回苹果看看再决定是不是去微软吧。”

李开复拒绝了乔布斯的好意,因为他已经答应去微软。

之前,他已在苹果工作多年,最终却因苹果业绩的下滑而离开苹果。

那是1990年的夏天,苹果公司副总裁戴夫·耐格尔在他家那片诗情画意的葡萄园里,举起一杯透亮的自酿葡萄酒恳切地对卡内基·梅隆大学26岁就成为副教授的李开复说:“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呢,还是要来真正地改变世界?”

李开复被“击中”了。李开复回忆说,如果不是这句极具煽动性的话,他很可能终身在大学校园里度过。

1990年,李开复成为了苹果MacIII研发小组的一员,苹果希望将MacIII做成集语音识别、无线上网和视频会议为一体的最酷的产品。不到一年,李开复的研发使MacIII的语音识别速度提高了40倍,而且达到了很高的识别率。

然而,不幸的是,1992~1996年,离开了乔布斯的苹果变成是一个失去灵魂的公司。它的市场份额遭到了IBM-微软联盟的猛烈冲击,一直在不断地萎缩。最后,苹果只能靠裁员和改组来节省成本。

1995年,苹果的离职率达到了历史高峰,公司的COO、CFO、CMO都已离职,47个副总裁走了29个。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33岁的李开复成为苹果公司最年轻的副总裁,负责多媒体研发。但苹果公司已经每况愈下,在认为苹果只有10%的几率可以独立生存下去时,李开复最终无奈地离开。

在苹果的经历,给李开复的打工生涯开了个好头,镀上了金身。1998年,是李开复的另一个春天。离开苹果又在SGI度过了短暂的两年后,有技术背景、熟悉中国文化、曾任苹果副总裁的李开复,同时接到英特尔和微软这两大巨头到中国建立研究院的邀请。李开复最终选择了微软。

回中国,给李开复带来更大的打工资历。不过,在那个时候,人们并不看好这个职位,因为很少有人看好中国,认为中国的环境足够糟糕。甚至有人认为李开复是疯了,如同堂吉诃德,满怀理想,却注定要失败。

事实证明,李开复足够幸运,他选择对了。他来到中国,或者说回到国内,恰逢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十年。也是跨国IT公司需要进入中国的十年,更是互联网在中国大发展的十年。

从微软研究院的建立,到谷歌中国的成立,让李开复的打工生涯辉煌无比。

在微软的巨大成功,给李开复带来了谷歌的橄榄枝:让李开复负责谷歌整个的中国业务,并放权让他负责一个可以长期发展而不是只注重眼前利益的公司。此外,他的薪水加股票也会超过在微软时的收入。谷歌研发部资深总裁艾伦·尤斯塔斯对李开复说:“我们一致认为‘能得到李开复是最好的’!”

当然,微软是不愿意看到李开复加入微软“死对头”的阵营里,将李开复诉上法庭。最终,李开复胜诉了,但是,谷歌已经在中国失去最好的发展机遇,模仿谷歌的中国公司百度已经稳稳地占据中国搜索市场的老大位置。直到4年后李开复的离开,谷歌在中国的市场占有份额仍不足百度的一半。这被一些人指责李开复能力有限的一个佐证。

但无论结果如何,此时的李开复已光环绕身,他是幸运儿。

事实上,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无论是微软、谷歌,还是苹果,这些“成就了”李开复的公司大老板大都是通常意义上的“怪胎”

与“异类”。

他们才华横溢,创造力非凡,在年纪尚轻时已经是亿万富翁;同时又个个让人头疼至极,在商业记者中流传着无数关于他们的让人瞠目结舌的轶事和趣谈;他们迷恋自身、自大专横,每个人都像是从好莱坞电影中走出的充满缺点的英雄。在他经常提到的那些名字中,乔布斯是个众所周知的不近人情的暴君,比尔·盖茨是个缺乏情商的长不大的天才儿童,史蒂夫·鲍尔默讲起话来更像一个黑帮老大而不是一位高科技公司的CEO,至于完全没有时间观念的谷歌兄弟,他们本身就是孩子。

但是李开复却与之截然不同。他不是用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怪行和个性来让自己显露出来,而是恰恰相反。所有那些见过他的记者都不得不承认,李开复的言谈举止几乎无可挑剔。

他也强调创意,但是没有人看到过他的疯狂之举;他同样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从任职微软到后来跳槽谷歌,但没有人见过他在压力之下的失态。白色衬衣和黑色西装,椭圆形的金属框眼镜,整整齐齐向后梳的三七分黑发,左手无名指上的婚戒,笑容可掬的和善面孔,慢条斯理的讲话,似乎从他在中国公众面前出现的那一天起,李开复就是这副模样。他试图引入中国的是西方式的创新,但是在他身上却毫无典型的伴随这种创造力而来的激情和张狂,取而代之的是东方式的谨慎和彬彬有礼。

李开复天生是一个称职的职业经理人。

但是,这个称职的职业经理人最终还是自己创业了。

不过,从一开始,就有人指责说李开复并非真心想创业,而是不得已的选择。

在离开谷歌后,李开复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曾愤愤然道:“跨国公司必须聘用合适的高层人才,并赋予他们权力,使其具有在中国胜出所需的灵活性。”

有人指出,这再次证明他辞去谷歌大中华区总裁确系遭架空所致。

谷歌CEO施密特访华时曾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对于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我们要有五千年的耐心。”

但愿,投资人对创新工场的耐心也有五千年。

李开复的抱怨

每个人,即便是成功人士也不能永远淡定。李开复也不例外。

2010年,李开复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感慨,中国落后的教育机制让中国很难产生苹果和微软这样的领先企业。失落感明显。

李开复在说这话时,他的创新工场似乎正面临着某种创业尴尬:创业一年来,收购和孵化的项目表现平平。从团队来讲,没有预想的那么多跨国公司的高级人才加盟,互联网大公司的中高层加盟也不多,体内孵化也并未成为“创新工场”的主流,主流是带项目加盟,创新工场负责配置人员、资源,优化商业模式。

有人指出,李开复归咎于中国教育制度,似乎是个不错的借口。他演讲的潜台词就是:中国缺少创新人才,创新工场只能做无米之炊。

这不是李开复第一次发牢骚。在此之前,李开复已多次感慨地说,“厉害的创业者很难找。”

他眼里的优质创业者并不是崇拜他的高校学子,而是有着与生俱来创业血统的经验型人才,最好是有成功经验,或者从失败中真正得到教训的那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