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定向力
痴呆老人:经常说不出具体的年、月、日,把夏天说成冬天,上下午不分;说不出自己家的具体地址、门牌号、电话号码等;严重的痴呆者不认识家人,经常将家人的名字叫错。
健忘的老人:可以不记得今天是哪年、哪月、哪日和星期几,但现在是什么季节、上午和下午、白天和晚上一定会很清楚;有时会因环境陌生而迷路,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会适应而不再迷路;有时会叫不出对方的名字,但能够识别对方的身份。
4.性格变化
痴呆老人:随着病情的发展,性格改变及行为异常日渐突出,出现自私、固执、亲情淡漠、乱翻东西、收集破烂、不讲卫生、不知羞耻等现象。
健忘的老人:性格变化不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通情达理,没有明显的异常行为,懂得关心亲人、关爱家庭、合理安排生活等。
因此,当老年人出现记忆力下降的情况时,既不必过分担心,也不应掉以轻心,应及早进行检查并注意追踪,以利于及早发现病情、及早治疗。
(第二节)老年人思维不再“短路”——老年健忘的防与治姥姥今年75岁,虽然身体健康,但是性格很怪癖。她是个很独立的人,从来不给人添麻烦,直到最近腿脚不灵便了,才搬到舅舅家住。为了让姥姥有个安逸幸福的晚年,舅舅全家都竭尽全力地照顾姥姥。
可是姥姥总是和媳妇还有孙女闹小矛盾。就说在吃东西上吧,每次买了瓜果点心什么的,儿媳都是专拣姥姥最喜欢吃的买,买了回来也总是让姥姥吃了再给孩子们吃,可是每当我和母亲去看望姥姥的时候,姥姥都要抱怨舅妈从来都不给她买好吃的,舅妈的为人我们都知道,通情达理,孝敬老人,听姥姥这么一说,舅妈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笑了笑。一次,我们去看她的时候,表姐也来了,给姥姥买了她最喜欢吃的香蕉,又把最好的几根给了姥姥,剩下的我们开始吃。谁知刚在卧室里吃完香蕉的老姥姥来到客厅,很不悦地说:“你们买了这么好的香蕉怎么不让我吃啊?”弄得我们都很尴尬。母亲笑着说:“刚才不是给您送去了吗?您不是已经吃过了吗?”奶奶还是很不悦,说母亲也不孝顺她。弄得我们大家都哭笑不得。
有一次,舅舅要去美国参加一个学术交流会,我们都去机场送舅舅,姥姥听说舅舅要去美国,也要去送舅舅。一路上姥姥隔不了几分钟就要问一次:“飞机几点起飞啊?”等舅舅上飞机走了,她就开始不停地问“大宝什么时候回来啊?”她还经常记不清自己的东西放在哪了,还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儿媳妇或是孙女拿了她的东西。还有一次,一位天天和姥姥练体操的老邻居来看望她,她居然一本正经地问人家:“你是谁啊?你要找谁啊?”弄得老邻居很是尴尬。姥姥的奇怪举动很是令家人困惑,于是我们请来了心理医生。经医生诊断,奶奶患的是老年健忘症。
像案例中的这位姥姥一样,很多的老年人为自己的记忆力减退而烦恼,这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记忆力呢?
用心与健忘分手
很多中老年人都有记忆力不如年轻时的感觉,科学护脑和养脑对中老年人增强记忆力至关重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相信自己
有“我能记住”的信心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性因素。很多老人认为自己的大脑已经老化,对自己的记忆力毫无信心。事实上,经常用脑的老人的记忆力并不会减退,因为人的记忆力主要是在后天逐步地形成发展并巩固的。因此,树立信心是提高记忆力的前提,老年人可以通过想办法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从而达到提高自己记忆力的目的。
2.用脑亦要用心
用脑亦要用心,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有意识记忆,对自己想要记住的就一定要记住,对于那些不需要记住的就不要费脑筋,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记住书的骨肉,抛掉书的皮毛。”记住有用的、抛掉无用的。
3.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平时要努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因为愉悦的心情有利于神经系统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统一,使机体的生理代谢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反馈性地增强大脑细胞的活力,对提高记忆颇有益处。
4.闲聊是大脑的活化剂
闲聊是在宁静、温馨、舒适、祥和的环境中进行的,亲朋好友即兴聊天、互通信息、交换思想、交流感情,会使人处于平和、轻松、友善的气氛中,有利于消除紧张情绪、增强大脑的活力、开发人的智慧。摸索一些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对一定要记住的事情就写在笔记本上或写在便条上,外出购物或出差时列一个单子,将必须处理的事情写在日历上等都是一些可取的记忆方法。另外,联想、归类都是良好的记忆习惯。
其实,健忘症并不是可怕的疾病,但因为健忘而造成的忧郁、不安或自信心降低却可能带来更大的危害。我们认识了健忘症就应该正确地对待它,积极地调整自己,不要让它来困扰我们的工作、生活。
教给您提高记忆力的妙招
首先,输入信息要多。“用进废退”是生物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大脑亦是如此。人们常说“脑子越用越灵”是有科学道理的。勤于用脑的人,大脑细胞不断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能使大脑增加释放脑腓肽等特殊生化物质、脑内的核糖核酸含量比普通人的平均水平要高10%~20%。
其次,睡眠要保证。人在睡眠时,脑部的血液供应相对增多,使人可为脑细胞提供足够的能量。工作时,脑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能量消耗大。睡眠时脑细胞处于抑制状态,可使人消耗的能量得到补充,使人恢复精力。
第三,调整好生物钟。大脑中存在一个管理时间的神经中枢,即所谓的生物钟,中老年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学习、活动、娱乐以及饮食要有一定的规律,以免造成人体生物钟的紊乱、失调,对健康造成危害。
第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于经常持续伏案工作中的中年知识分子来说,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体育运动能调节和改善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能促进脑细胞代谢,使大脑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延缓大脑老化。
第五,烂笔头助您一臂之力。俗话说得好“好脑瓜比不过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意思是说,不管你是有一个灵活的好脑瓜,还是用眼看过很多遍,都不如用手写几遍,何况老年人的大脑已经有所退化。所以,一定要多动您手中的那支笔、不要偷懒,而且要养成好的习惯。因为,用手写记忆力集中,能够记住每一个细节,记住细节,有助于加强记忆。所以说老年人要想提高自己的记忆力,一定要多写、多做、多记。
第六,所谓记忆也要通感,就是说要用多种感官来记忆。对知识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能力叫做记忆力。如果能运用看、听、读、写等多种方式向中枢神经发送同一信息,就可以加深信息对大脑的刺激,使记忆加深,从而可以强化记忆。因此要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
第七,“重复、重复、再重复”。这是我国着名的科学家茅以升“记得牢”的秘诀。要想让一种事物在脑海中不断再现,就要使记忆的材料在还没有淡忘时就加强巩固。重复记忆不是机械地再认,而是在重复中加深对记忆材料的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不易忘掉。
第八,方法比用功更重要。背诵法、理解记忆法、复习记忆法、对比记忆法、形象记忆法、归类记忆法、图示记忆法、自我测验记忆法、笔记记忆法、网络记忆法等,都是很常见的记忆法。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由此,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灵活运用以提高自己的记忆力。
“我是不是得了什么病啊?最近老是胸口难受……”“大夫,您怎么能这样不负责呢?我是真的有病才来检查的……”“我就不相信我没有病。”老年人的机体功能开始衰弱,心理承受能力开始下降,再加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老年人开始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产生怀疑和担心,时间一长便会引发老年疑病症和恐病症。
(第一节)其实本无病,一恐一疑百病生
老郑开了一辈子的出租车,每天为完成定量的任务整日奔忙,生活没有规律,吃饭也没个定时,为了多拉生意,中午经常吃盒饭速战速决,时间一长胃就有点不舒服了。恰巧听说单位里有人得了胃癌,他不由得大惊失色,立即觉得胃部不对劲了。于是他到北京的各大医院分别做了胃镜,医生诊断都只是浅表性胃炎。尽管所有的医生包括最知名的胃病专家都跟他解释这种胃炎是最轻的一种,无需太过担心。他还是整日忧心忡忡、烦躁不安,还疑神疑鬼。医生说“现在看起来不会发展成为胃癌”,到了他耳朵里,就成了“将来很有可能变成胃癌”的婉转暗示。
为了证明自己病得不轻,他开始拼命查阅医学资料,终于发现了一则病例,是由浅表性胃炎发展成为萎缩性胃炎,最终成了胃癌的,这回他更相信自己了,认定得了早期胃癌。认为就是因为还在早期,所以各项检查结果正常,到不正常的时候就晚了。他反复寻医又越来越不相信医生了,折腾得自己越来越瘦。这回他更有理由了:不断消瘦就是癌症的一个重要表现。非得住院治疗,没办法只好给他办了住院手续,住院期间他还找来了律师,立了遗嘱。最后他被转诊到了市精神卫生中心,被确诊为疑病症。
女儿下班后,发现老妈把客人用过的餐具、水杯、毛巾,穿过的拖鞋统统扔进了垃圾桶,神情显得特别严肃,而且还把家里只要是能洗的东西都用消毒液洗了六七遍,门把手、沙发垫等,就连地板也都用消毒液清洗,窗户全部打开、24小时通风,并命令家里的人谁也不许关。老妈的反常举动令女儿很是不解,追问之下,女儿才明白真相。原来,上午的时候,老家的姑父来城里办事,二人闲聊之际,老妈得知姑父得了肝炎,不说还没事,一说把老妈吓出了一身冷汗,顿时感觉家里到处都有了乙肝病毒,本来还想说让姑父吃晚饭再走,这么以来,没敢让姑父吃饭就找借口让姑父走了。然后午饭也没吃,就开始对家里进行大消毒。儿子、儿媳和两岁的小孙子没和老妈一起住,每个周末都要过来一起吃顿饭,老妈一想明天就是周末,于是赶快给儿子打电话,不让他们来了,儿子一听赶快问出了什么事,老妈只说没什么事,儿子不放心,连忙赶了过来,可老妈就是不开门,还说让儿子快点回去,儿子不放心,说什么也不走,反复问到底出了什么事,老妈才把姑父得了肝炎的事告诉了儿子,并说明不让儿子一家来是怕儿子一家感染乙肝病毒。儿子再三劝说,可老妈还是坚持,害怕家人得乙肝。
老年疑病症及其产生的原因
疑病症主要特征是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身体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怀疑自己患上某种躯体或精神疾病,并由此引起烦恼和恐惧的一种神经症。
心理学家认为,疑病症是由于个体无法应对困难而产生的一种退缩行为。对健康和疾病的过分关注和烦恼、疑虑,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转移,是逃避现实挫折、逃避矛盾纠纷的一种做法。它把生活中遭遇到的一些不顺心的事、已经出现和即将出现的挫折和失败归咎于某种或某几种病,以减少个人心理上的压力、不安、内疚和自责,避免对自己的能力、品质,人格等方面的怀疑和否定及认为可能出现的名誉、地位的损失,从而心安理得。
临床表现:
1.心理障碍
它的表现分为两种形式:一为疑病感觉,即表现为对某躯体部位的敏感性增加,进而疑病或者是过分关注,而患者对病情的描述却含糊不清、部位也不恒定;二为疑病观念,即表现为患者认为患有某种疾病,描述形象逼真、生动具体。但有时自己也确信这些疾病并不存在,但仍要求进行各种检查。尽管检查结果正常、医生详细解释也不能消除其疑病的信念,仍认为检查可能有失误,由此担心忧虑、惶惶不安、焦虑苦恼并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2.身体疼痛
这是最常见的症状,约2/3患者有疼痛症状,常见部位是头、腰、骼窝,但常描述不清,也查不到阳性体征。有时还伴有失眠、焦虑和抑郁症状。患者四处求医毫无结果,最后才来到精神科诊治。
3.躯体病状表现多样
涉及身体许多部位,以腹、胸、颈和头部为多,病人诉说的躯体症状有分散而模糊和明确而细致相结合的特征。如:诉述胃部膨胀隐痛,胃蠕动缓慢,幽门梗阻,食物难以通过,因此病人自己得出结论患了“胃癌”。疑病症病人对一般人所觉察不到的内脏活动,如心跳或躯体微不足道的疼痛、酸胀都很敏感,并对鼻腔分泌物、粪便带黏、淋巴结肿大都特别关切,认为是病症的表现。
4.病程和预后急性起病者,预后好
如在抑郁性神经症和焦虑症基础上伴有疑病症,则预后良好。病程两年以上者,预后较差。由于患者具有疑病性格、敏感多疑,对躯体过分关注,使疾病呈慢性迁延过程。
疑病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1.社会心理因素
人际交往失败、婚姻变故、子女离别后感到孤独、生活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缺乏安全感等均可作为发病的诱因。有一部分病人是医源性的,如医生不恰当的语言、态度或行为引起患者的疑虑。若医生对病情难以做出确切的诊断,反复给病人作检查,则造成患者怀疑患有某种疾病的观念。也有因躯体得病后通过自我暗示或联想而疑病者。
2.个性心理因素
易感素质是重要的发病基础,其特征为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谨小慎微或对躯体过分关注,凡事要求十全十美。部分男性患者病前有强迫人格、女性则有癔病性格特征。
专家提示:疑病症是较为难治疾病之一。通常采用认知疗法及暗示性疗法,合并应用抗焦虑及抗抑郁药物,可减轻部分症状。
老年恐病症及其产生的原因
“恐病症”是当看到别人生病、致残或死亡后而怀疑自己也身患某病,虽已到医院检查又未发现异常,但却整天忧心忡忡、坐立不安、食不甘味、惶惶然而不可终日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恐病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临床症状如上述。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恐病症”患者认识自我、寻找对策。笔者认为,“恐病症”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身体衰老。恐病症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这是由于中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开始走下坡路,如渐渐出现白发、面部出现皱纹、食欲开始下降、动则心悸气喘,尤其是体力劳动能力明显下降等。这都会使中老年人感到自己“暮之将至”,产生“悲秋感”,从而怀疑自己生病。
第二,触景生情。老年人经常去医院探望病人或参加追悼会,看到别人的疾患与去世,总觉得别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常怀疑自己患病、惶惶不可终日。此外,老年人患慢性病者较多,家庭中的环境、气氛不和谐,劣性刺激及周围人群对自己病情的反应,哪怕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会引起病人惶惶不安而产生恐病情绪。中老年人大多阅历丰富、见多识广,故看到同龄人生病、致残或死亡,大多会“推人及己”和进行不恰当的“移情”、进入“角色”,以致悲从中来。
首先在精神上把自己打倒,在心理上把自己置于“病人”的不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