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老年心理健康枕边书
8617200000020

第20章 为自己的心理把脉——给自己的心理开个良方(15)

第三,敏感多疑。中老年人大多尝遍人间冷暖、饱经沧桑,故对自己身体不适大多过于敏感,对他人谈论疾病敏感多疑、对号入座,以致对自己无病疑“有病”、小病疑“大病”、大病疑“绝症”,从而产生莫名的心理恐惧。

第四,心绪不佳。有些因工作不顺利、子女不孝或不在身边、经济拮据等原因心情不佳的中老年人,看到同龄人生病、致残或死亡后,很有可能赌气地想干脆和他们一起生病、致残或死亡算了。这样,由环境影响心理、心理影响行为,不知不觉中,自己也就仿佛真的成了“病人”了。

由此可见,“恐病症”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对患者精神、心理和生理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第二节)驱除恐病和疑病,换得健康和长寿

77岁的赵爷爷,总是感觉心口难受,到医院检查了,结果都很正常。第二天,老家来信说,他的表弟因心肌梗塞,晚上睡着睡着就没有任何征兆地死了。所以,内心的恐惧排山倒海般地向他袭来,他害怕自己也会心脏病突发而死亡,因为此前并没有听说表弟有心脏病。表弟的去世确实很让赵爷爷伤心,但完全比不上他心里前所未有的恐惧。它的情绪变得很低落,整天面无表情,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没有了。每天他把自己锁在屋子里写东西,经常唉声叹气、寝食难安。他不敢到公园散步、不敢替老伴上街买菜,也不敢和邻居们一起练剑,更不敢到郊外的小河里钓鱼了。因为他怕自己会因心脏病突发死在公园里、大街上或是郊外的小河边;晚上就更睡不着了,害怕自己再也醒不了了;对自己那只狗也不上心了,还没有制作完的北京市地图也不弄了。白天什么事也不做,有时候坐在沙发上发愣,还时不时地大喊:“我很健康,我没有心脏病……”

赵爷爷的反常行为很是令家人担心,老伴一再劝他不要自己吓自己,根本不管用,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找来了心理医生。

疑病症的防治

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防治老年人疑病症首先要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知道不是自己身体上有病,而是自己心理上有病,要放下心里负担和思想的包袱,轻松生活。第二,要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多方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不要对疾病过分关注,长期无所事事是无益的。第三,要学会冷淡自己,不要整天围着自己转,对疾病要有随他去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消除疑病的心理障碍。

恐病症的防治

要对付“恐病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情绪乐观:临床实践证明,乐观的情绪可以使人的生理机能(尤其是免疫机能和内分泌机能)处于最佳状态。增强机体抵抗力、协调机体反应性,有利于预防疾病;一旦真的不幸患上了疾病,也比较容易治愈。故“恐病症”患者应摒弃恐病心理,培养豁达、乐观的情绪,不疑病、不恐病,首先从精神和心理上拒疾病于千里之外。

心理防御:不良的精神心理状态是“恐病症”产生的心理基础。心理状态正常者不疑病、不恐病,生了病也不害怕;而心理状态不正常者则无病疑“病”,小病疑“大病”、大病疑“绝症”,处处从坏处着想、成为疾病的奴隶。由此可见,心理调节非常重要,它相当于一堵“防火墙”,可使人免受“恐病症”的侵袭。

相信医生:自己有病还是无病,小病还是大病,大病还是绝症,最有权威的无疑是医生。故“恐病症”患者一旦怀疑自己有病,切不可盲目“自我诊断”、“自我治疗”。不可自作聪明地找科普报刊甚至医学专业书籍“自我印证”,因为未经过医学专业训练的患者无法驾驭复杂的医学专业知识,而应该找信得过的医生,由医生帮你解决难题。

正确对待:人毕竟是血肉之躯,人终会有患病的时候。如没有患病,“恐病症”消除固然可喜可贺,但如经医生检查确实是患有某种疾病,患者则应该面对现实,不逃避、不讳医、勇敢面对。“在战略上藐视疾病,在战术上重视疾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把疾病治愈。这时,患者切勿以对付“恐病症”那套方法来对付真正的疾病,以免耽误病情、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除此之外,对付“恐病症”的办法还有一些,如有意识地向医生学习,增加防病治病的知识;培养坚强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多接触一些情绪乐观、身体健康的人,以便使自己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等等。希望“恐病症”患者能举一反三,努力把“恐病症”的阴影从心里驱赶出去。

老年人在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挫折和失败,很多人都经历过失业、离婚、失去心爱的人,或其他各种痛苦。往往是我们最珍惜的东西,再也不存在了;我们最爱的人,再也不能回到我们身边。每当这些时刻来临的时候,我们都会体验到悲伤、痛苦、甚至绝望。通常,由这些现实事件引起的抑郁和悲伤都是正常的、短暂的,有的甚至还有利于个体的成长。但是,有些人的抑郁症状并没有十分明确、合理的外部诱因;另外有些人,虽然在他们的生活中确实发生了一些不愿看到的事件,但是,他们的抑郁症状持续得很久,远远超过了一般人对这些事件的情绪反应,而且抑郁症状日趋严重,严重地影响了工作、生活和学习。如果是这样,那么很可能他们患了当今世界第一大心理疾病——抑郁症。

(第一节)了解老年抑郁症

周医生今年62岁。一年前由天津武警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转业到地方医院工作。

由于环境的变化,他感到这里每日病人多、病情复杂,再加上自己岁数大了,工作起来比较吃力。后来因工作问题和同事发生争吵,他认为同事都不把他当回事、看不起他,还总觉得有人在领导面前打他的小报告,看到别人在一起闲聊也认为是在议论他,甚至怀疑有人要害他。以致每晚脑子老想事、不能入睡,以后逐渐出现头痛、头晕、心慌、身上发热、口苦舌燥、厌食、便秘等症状。现在病情日益严重,不管吃多少安眠药晚上也睡不着。身体和精神状况的异常,使周医生认为自己命不久矣,因此,整天忧愁不已、悲观失望,痛苦万分,甚至企图自杀。尽管周医生从医数十年,救治了不少患者,但却无法解除自己的痛苦,还闹得全家不安宁。

老张今年66岁,老伴已经去世多年,儿女们都在外地工作。老张退休前为市地税局的局长,对自己风光的过去,老张总是不能释怀。退休后,总是对人大谈他过去的辉煌,后来别人见他总是反复地谈论这一段,也就不爱听了。遭到冷落的老张显得很失落,情绪也变得低沉了。渐渐地,他开始厌食、失眠,经常心烦意乱。去年,他感到身体特别不适,便到医院去检查,结果被查出有高血压、冠心病。恰好在检查时听别人议论某某得冠心病突然死去了,回家后便陷入对死亡的恐惧之中,总觉得自己不知哪一天会突然死去。因此整个人变得十分古怪起来,脑子总不自由自主地就想到死人,于是更郁郁寡欢、焦虑不安,有时甚至莫名其妙地悲伤哭泣起来。

经医生诊断分析,这两位老人患的都是老年期抑郁症

例一患者由于多疑和敏感使自己陷入抑郁之中;例二患者由于离休的失落和对疾病的疑虑使自己陷入情绪低落之中。这两例患者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水平已经很低,甚至陷入孤独、悲观、厌世的阴影之中,因此他们非常需要进行生活环境的调整和及时的心理治疗。

老年期抑郁症及其症状

抑郁,英文为depression。这个词,无论在中文中还是在英语中,都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在中国古代的中医文献中,早就有“郁症”这一类别。但是在今天,广义上的“抑郁症”其实指的是一大类心理障碍,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情绪障碍”,情绪障碍包括许多不同的障碍,其中主要有:重性抑郁症(MajorDepressionDisorder)和慢性抑郁症(MildDepression,Dysthymia)。其他的比如,抑郁性神经症、反应性抑郁症、产褥期抑郁症、季节性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等等。狭义上的抑郁症是指重性抑郁症。国外的诊断标准(DSM-Ⅲ和ICD-10)已经把抑郁性神经症归于情绪障碍,而在国内的标准CCMD-2中,仍把抑郁性神经症和重性抑郁症区别开来。

抑郁状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反应。抑郁症是指情绪沮丧、忧郁、思维迟钝、心理活动缓慢的综合征。患者可有妄想、焦虑、激动、注意力不集中、失眠、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怀疑等症状。抑郁症在各个阶段都存在,但老年期尤为突出。

老年期抑郁症主要是由于衰老所致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可因遭受配偶死亡、离退休、身体疾病、伤残、孤独以及社会角色作用的改变等因素的刺激,因不能适应而产生抑郁症,也可能为情感性精神病在老年期首次发作。百无聊赖,食欲、性欲下降,体重减轻并伴有疑病、虚无和妄想,突出的睡眠障碍和躯体症状等都可使抑郁症加重。

老年期抑郁症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老年期抑郁症的一般特点:老年期抑郁症的早期症状可有躯体不适现象,如头痛、失眠、早醒、食欲下降和便秘等。多数患者对便秘十分重视,常为此纠缠不休,有时可出现疑病观念,到处求医唯恐身患不治之症。躯体检查时可发现血压不稳,脉速、唾液分泌减少,尿少,血糖轻度升高,糖耐量降低等。接着出现情绪低落、精神萎靡、缺乏耐心、容易烦恼和激怒、注意不易集中,决断能力下降,自信心减退现象,回忆往事感到自责自卑,对前途感到困难重重,消极厌世、不愿见人、兴趣索然、食欲全无,体重明显下降,有度日如年之感,甚至出现自杀意念和行动。有的患者表现为焦虑不安,不住唉声叹气、搓手顿足,严重时可出现撞头、咬手等自伤行为,称为激越性忧郁症。有的呆滞少动,生活不能自理,记忆功能明显下降,但当忧郁症状好转后,上述症状也可消失,故称为“假性痴呆”,此外还可伴有贫穷妄想、罪恶妄想、疑病妄想等情况。老年期首次发作的忧郁症,其病程持续时间比年轻患者长。

综上所述,老年期抑郁症的表现形式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老年期抑郁症中反应性(即外因性)的成分增加。那些看得见的丧失,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经济的崩溃、意外的灾害等都能成为诱发抑郁症的外在因素。

第二,老年期抑郁症具有不同于抑郁症一般症状的特殊特征。其主要为:

1.焦虑、不安的感觉十分强烈;

2.多伴有顽固的疑病症。患者常成天叫嚷有病,其中叫嚷消化系统有病的最多,达32%,并常伴有自杀企图;

3.多伴有妄想症,他们常表现出强烈的罪责妄想、疑病妄想、追踪妄想等;

4.多具有假性抑郁症形式;

5.容易导致全身性身体官能的衰退,并能产生并发症;

6.有的还会呈现出假性痴呆症状。

引发老年期抑郁症的心理原因老年期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疾病,其发病原因错综复杂。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生理、社会环境、心理三个方面。

1.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大量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家族成员的患病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抑郁症患者的子女的患病率高达68.1%;

(2)躯体的疾病。患有严重躯体疾病者,主观上往往把疾病看得很重,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压力而诱发抑郁症;

(3)衰老感的产生。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叹息:“唉,我真是没有用,老是丢三落四,有时在街上碰见十分熟悉的人,竟叫不出他的名字来。”这种现象在各种年龄阶段都存在,通常人们戏称为“思维短路”,而老年期由于大脑的老化,记忆力下降,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多数老人视之为不中用的表现,因而闷闷不乐。另外,老年人易生疾病也给老人带来不快,他们担心成为子女或者社会的“累赘”,总是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忧心忡忡,害怕患上某种疾病。

2.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的“丧失”而诱发抑郁症。在这里,“丧失”是指两层意思:一是角色的改变导致的心理反应。从原来熟悉的工作环境退下来后,尽管有一些满足感,然而,多数老人在心里是无法立即接受的。因为失去工作便失去了他人的关注,便失去了与工友的沟通,心理便失去平衡。二是配偶的丧失。据有关文献报道,有人曾对4489名55岁以上的丧妻者进行为时9年的调查,结果发现5%(213人)在丧妻后半年内相继去世,半年内丧妻者的死亡率比未丧妻的同龄者高40%。这主要是丧妻后,老人整天沉浸在悲痛之中,少语、孤独、叹息伴随老人度过余生。

3.心理因素

老年期常被视为丧失期,失去了工作,逐步降低了社会地位,丧失了健壮的体魄,身体和神经系统活动能力不断下降等严重影响到一系列的心理因素。

(1)消极悲观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外界的适应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消极的情绪便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强烈而又持续的消极情绪下,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功能都受到了很大的扰乱,从而使神经系统失调,内分泌系统紊乱而导致精神抑郁。

(2)坎坷的境遇:老年期导致挫折的因素增加,而挫折往往会引起老年人的一些消极的行为反应,如攻击行为、倒退和幼稚行为、冷漠等。这些消极行为反应容易造成老年人消极情绪的恶性循环,以至出现精神障碍。

(3)意志的消沉:进入老年,加之离退休,行为方式较之以前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动机大多失去外界激励因素,从而逐渐消失。由于许多动机的消失,使老年人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机,许多不良心理、生理因素便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中滋生、发展。

(第二节)走出抑郁

75岁的陈大爷从小居住在老城区的四合院里,谁家有什么事,只要是他能帮得上忙的,他都会积极地去给人提供帮助,当然如果他家里有什么事,邻居们也都会来帮忙,邻里关系特别好。最近,市政府为了改善市民们的居住条件,出台新的文件,要把这片老房子拆了,盖上新房子,要求在这住的居民都搬到开发区的新房子里。街坊邻居们早就想搬进新房子了,所以都积极地响应政府的号召,高高兴兴地开始搬迁了。看着邻居们都陆续搬了出去,陈大爷的心情开始低落了。老邻居们与他道别,他禁不住流下眼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搬进新居后,陈大爷再也不出门了,人也没有了精神,面无表情,完全变了一个人。从不贪床的他,不爱起床了,每天早上都要睡到十点多,对自己的老伴也是不愿搭理,最疼的小孙子也不怎么关注了,有时候小孙子叫他,他也是胡乱答应一声。全家人都沉浸在搬进新居的快乐之中,每天看着宽敞的房子,齐全的家具,高兴地合不拢嘴,独有他经常看着新房子唉声叹气的,而且还经常说什么“活着真的很没有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