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视和把握“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现实和深远意义。
1.告诫全党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是关乎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大事。“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人心向背问题,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只有重视和把握“群众利益无小事”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
2.告诫全党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是发挥政治优势和防止脱离群众的需要,是坚持群众路线增强执政为民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需要。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种告诫发人深省。当前,在一些部门、一小部分党员当中切实存在联系群众不够,关心群众不多,没有把群众的利益、冷暖放在心上,有的甚至站在群众的对立面,有的只唯上,向上看,向物质利益看,向生活享乐看,没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的为民思想。因此,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有弱化的趋势,脱离群众的危险有加大的可能,再不警醒并加于确实纠正,后果是可以想象的。
3.告诫全党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需要。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关键在探寻强国富民的新思路,关键在提高爱民亲民为民的新认识,增强想民为民富民的新举措,从解决群众急切致富奔小康问题、从解决群众当前迫切关注的社会问题(如就业问题、分配不公问题、腐败问题、社会治安问题、机关办事效率问题、)等入手。能不能富有成效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领导干部群众观点强不强、工作实不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好不好的试金石。
4.告诫全党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是保持党与群众血肉联系的需要。党与群众的关系不论似血肉联系也好,还是鱼水关系也好,总归一句话就是亲密无间。如何保持这种关系,需要全体党员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的实际行动,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党的恩情,党所给予的实惠,党是他们利益的忠实代表。
(原载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办的
《福建理论学习》2004第1期)
新形势下执政党面临的考验
新时期,社会阶层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分配形式多样化,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社会政治民主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面临哪些考验,如何巩固执政地位,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一、社会阶层发生重大变化,呈复杂化趋势,对执政党是 一个执政基础的广泛性和稳固性的考验
中国改革开放26年来,社会阶层的不断裂变,不再是过去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三个简单的阶层,而是涌现更宽泛、更复杂的社会阶层,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阐述的那样: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六个新的社会阶层。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一道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新的六个阶层的出现和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对共产党来说执政基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共产党所代表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群体已经呈现群众性代表性弱化的趋势,所以在新的社会阶层出现的情形下,中国共产党要代表谁、团结谁必须提出新的定位,即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就是说要广泛吸纳新阶层的优秀成员到执政党的队伍中来,增强先进性和广泛性,才能代表全民族的利益,才能成为全民族的先锋队,才能达到扩大执政基础,才能增强执政的稳定性。
二、社会利益格局呈现多元化趋势,对执政党是一个利益 调整合理性和公众认同性的考验
由于新的社会阶层的复杂性趋势和执政基础的广泛性要求,若执政党只代表部分阶层的利益,显然没有广泛性,执政地位会受到挑战。
因此,满足不同阶层的主要利益,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成果,绝大多数社会群体才能认同乃至服从执政党的意志和纲领,执政党才能团结和动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巩固执政地位,去实现新的执政目标。
三、社会意识形态呈多样性趋势,对执政党是一个政治纲 领合法性和有效性的考验
简单划一的意识形态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民众思想活跃、个性发展的要求。执政党对意识形态的调整,目的在于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增强意识形态的向心力。能够能动地反映社会的普遍愿望和要求,并保持足够的弹性,意识形态与政策主张要保持一定距离,政策才能体现灵活性和弹性,过于僵化和一成不变的意识形态往往会损害群众思想多元性(当然执政党系统内部的意识形态、纲领必须富有时代性、前瞻性,且高度统一,并保持吸引力),会造成主流意识形态自身吸引力下降。僵化的意识形态会使党内成员心理、道德和思想素质的退化。弄虚作假、言行不一、貌合神离等现象会大行其道,影响执政党的形象。严重一点会使党内潜伏着对党离心离德的危机和信仰危机。
如何面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性问题,如何避免意识形态的僵化、教条和无活力,执政党不仅要主张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和导向性,更重要的是要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适应性。这也是对执政党政治纲领合法性、有效性的考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不是教条地照搬马克思主义,而是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充分说明了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在不断成熟和发展,并不断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在党的章程中重申:“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只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强民富的大局利益,没有其他利益,这对执政党来说,无疑具有更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四、社会政治呈民主化趋势,对执政党是一个民主与专制 的选择性的考验
世界各国执政党在民主与专制方面有过深刻的教训:党内不同程度存在家长制、一言堂,民主流于形式,权力缺乏监督,腐败现象蔓延等,苏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需要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如何汲取政党兴衰的经验和教训,正确推进执政党的民主化进程,是执政党面临的一大考验,摒弃专制作风,发扬党内民主是执政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巩固执政地位的需要,没有党内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民主,所以党内民主是关键,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最终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任务。当然社会民主也会影响党内民主,甚至监督党内民主,执政党内部走民主化道路是惟一选择,也是不可逆转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颁布实施,真正举起了从严治党,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的大旗,重要的是如何巩固和落实党内民主,增强党内成员的活力,提高执政党的社会认同价值。同时要培育整个社会的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高举依法治党、依法治国的大旗,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五、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执政党是一个能否融入世界 潮流而实现双赢的考验。
世界经济全球化对各国乃至各国执政党都是严峻的挑战。我们已经意识到,关起门来谈发展是不会有大的发展的,闭关锁国的教训是深刻的。中国已经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何使“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如何在全球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中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考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我们应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大力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包括政治文明、先进技术和管理等,发挥后发优势,分享全球化的利益,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维护世界和平的双赢格局。
(原载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办的
《福建理论学习》2004年第7期)
解读:政治文明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立“政治文明”的新要求,这正说明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半个多世纪以来取得的宝贵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走向成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如何解读“政治文明”已经成为当前思想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下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政治文明的概念
什么是政治文明,自从有了人类以来,政治文明从无到有,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成果和状态,政治文明有其广义性和狭义性之分。
从广义上讲,政治文明是指权力主体运作政治权力必须符合权力规范,也可以说是政治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大多数人利益,顺应大多数人愿望,得到大多数人支持,它给该国人民的物资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以积极的推动,而不是被动的适应、消极的对待、甚至阻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相对于政治愚昧和政治野蛮而表现出的一种政治进步状态,是人类社会进步即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
从狭义上讲,政治文明是指政治家遵照法定程序、民主方式取得的政治利益、政治地位、政治荣誉等,而不是靠欺诈、隐瞒等手段而取得的政治地位、政治权力以及达到个人或团体的政治目的。
政治文明的内容与分类
政治文明的内容包括:政治体制文明、政治机制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具体包括政治手段、政治行为、政治宣传、政治文化观念、政治舆论、政治交往、政治统治的文明。
政治文明包括对内政治文明、对外政治文明。对内政治文明,即一国政治组织或政体的政治选举、政治统治、政治宣传、政治学习等。对外政治文明,即指对他国的政治交往、政治干预、政治影响、政治评论、政治平等,以及在联合国会议上行使各种政治权力等等。我国在对外政治文明上表现出豁达和开明,自建国以来,我国外交上的“五项基本原则”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文明和负责任的大国风度,对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问题上,表现出最大限度的克制和有礼有节的斗争,在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误炸我驻南斯拉夫使馆时所表现出来忍耐,都是值得称赞的大国政治文明的风范。
政治文明的反面,那就是政治不文明。表现在人治大于法治、极权政治、金钱政治、政治运行暗箱操作、官员终身制、对内对外双重标准等,如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侵略掠夺式的战争是政治不文明的最突出表现。官员的产生和退出没有规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隐蔽性。还有政治迫害:如对人身的摧残,对人权的践踏,对言论的限制,对民意的强奸,对事实的歪曲,对事件的隐瞒,对他国的文化侵略和政治攻击都是政治不文明的表现(依法对犯罪分子的惩罚除外)。
政治文明与民主政治
政治文明说到底是民主政治或叫着政治民主化,政治文明是世界进步和发展的潮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政治家政治行为的“阳光工程”,是社会民主氛围的映对要求,是整个社会公民民主意识增强的客观要求。每个公民拥有和行使政治权利是要发自内心真实意愿的外在表达(如投票选举),而不仅仅是一种荣誉,不是权力人附属,不是权力机关的奴隶,更不是权力机器的工具……。政治文明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对政治权力行使人既不至于因行使权力而面临人身危险,也不至于因行使权力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可以对其他权力行使人进行人身的摧残直至对生命的杀戮。中国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对人性的严重桎梏,是对人性的严重摧残,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康雍乾的“文字狱”,文化大革命的“以言治罪”等等,这些都是政治不文明的具体表现。
政治文明包括规范、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和与之配套的政治运行机制、监督机制,以及确保这种制度和机制理性运转的规范程序。从政治资源分配看,做到理性分配,合法利用,符合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要求;从观念层面来看,政治文明包括进步的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思维方式,如民主、平等、自由、人权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等,与之相对立的,则是不文明的甚至是野蛮、愚昧的政治观念,如特权观念、人治观念以及地方保护、司法腐败、黑金政治等。
要建立政治文明必须从体制、机制、制度入手,建立文明的政治构架,文明的政治构架必须引入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而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如建立选举行政官员制度,行政官员限任制度,行政权力行使制度,司法制度,权力制衡制度,行政官员违法行为的惩戒制度等,这些制度是必须通过民主的程序制定的,这些制度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法律规范(即:包含实体法和程序法),是政治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