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实施差别利率政策。同样实施优惠和惩罚性利率政策也是一项差别政策,旨在对不同经济行业、不同企业实施差别利率,对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与“三农”有关的企业)实施优惠利率,以降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的资金成本,对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的行业实施惩罚性的高利率政策,以现代企业制度和信贷政策推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良性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对农产品价格问题上,现实表明,农民不完全是农产品净利润的受益者,而中间环节的经销商恰恰是最大受益者,因此,国家应建立直接对农民补贴的办法,从种子、农机等农业生产环节进行补贴,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让农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同时要取消“三提留、五统筹”,治理农村“三乱”,用五年时间取消实行几千年的农业税,其预期效应正逐步显现。
(二)间接政策选择
1.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和支持人才回流致富机制的建立。首先由以往单纯注重消除收入的贫困,转向消除知识和人才的“贫困”,从提高农民素质入手,把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作为现阶段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农民“最急的是致富无门、最缺的是技术技能、最怕的是市场变化”的实际,加大对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让农民都来掌握农业科学知识,同时要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并向农村输送大量科技人才,努力使农业科技人才成为致富的带头人。要通过专业化分工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力,要借助联合的力量,细化产业分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和“前店后坊”的民营经济。其二,市场经济就是“能人经济”,农业市场化同样需要“能人”,因此要重点扶持能人,千方百计扩大农村能人优秀群体的规模,以发挥他们致富的示范带动作用。其三,要营造农村人才施长才华的空间。不论是发展农业产业化、还是发展农村工业,都需要营造好投资环境、利益、市场三大空间,让农村人才在利益和市场上得到双赢,不仅为城市提供物质财富,而且为城市提供精神财富(如绿色农业旅游、自然生态旅游、农家休闲游等),最终推动农村建立小康社会。
2.支持以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为突破口的信用社改革。首先是对农村金融与“三农”之间关系定位上要进一步明确:共生、共存、双赢关系而不是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这是新时代两者关系的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顺农村金融改革与“三农”的各种思路,把握农村金融改革的主动权。其次是用好国发[2003]15号关于对农村用社改革期间的扶持政策,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逐步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促进农信社加强内部控制、转换经营机制,使农信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通过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担保基金、对金融机构支农贴息来撬动商业性金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也可考虑通过税收政策引导商业银行把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通过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通过补偿性财政支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梳理农村金融改革的体制外各种关系,以净化农村金融环境、投资环境乃至人文环境。
3.支持农业走产业化、现代化、农场化政策道路。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最新的发展形式,是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租用农户的土地,农民转变为农业产业工人。要实现农业产业化首先要允许农民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转包、租赁、买断等方式实现不同程度的土地规模化公司式经营,也就是说只有对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率的提升,才能实现土地边际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其次是由分散的农户生产发展到以乡镇为单位(或者是以跨行政区划的龙头企业为单位)的基地化生产,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和提升,最终实现劳动力、人口、资源的聚集,为城镇化提供必要条件。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科学化、标准化,农业科技运用现代化。所谓农业生产农场化,即现代化农场,一是能够使用高科技的生产工具生产出符合人民需要的绿色产品,且在国际国内市场上保持竞争力;二是能够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广泛运用计算机技术,使用无土栽培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三是生产的产品完全是市场化的,全部供应到市场。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市场化运作,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如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六小工程”,不论财政、税务、农村信用社都要给予支持。
4.支持以农村城镇化为突破口的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是起点,工业化是保障,城镇化是依托,三者的发展应该是良性互动的关系。中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人口首先必须大量减少,准确地说,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向城镇转移,并带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这势必将成为当今中国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只占7%,像中等发达国家新加坡,从事农业的人口也只占38%,而中国从事农业的人口近70%,这实质是前工业化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要让大批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成为市民,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希望。到了城市的农民要给予国民待遇,给予基本权利,享受市民一样待遇。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
加快转移农业人口,推进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把农业人口向城市或市郊转移,提高城市的辐射功能和经济的拉动功能是有很大潜力的。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从体制上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问题,加快建设全国城乡一体、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要使农民奔小康还是要从扶智入手,多给农民以就业机会和发财门路,因此农村金融要在支持城镇化建设方面给予资金支持,重点要结合农民对“新农村、新生活、新品味”的呼唤,拉动城镇商品房开发,拉动城镇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质量。
当然农村经济不仅是农业经济,亦可发展农村工业经济,城郊型的旅游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对农村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以及人才劣势进行分析,旨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优势,展示所长,实现利润最大化。结合城镇化进程,积极开展对农民身份转换和就业转移的金融支持。首先要消除以户籍制度为根基的城乡分割体制,实现城乡人口的自主流动。其次是要做大小城镇,发展中等城市,就三明辖内而言,要做大三明市区及两翼永安、沙县经济,至2010年实现城市化率在80%以上,另外八个县要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做大经济和社会总量,包括城郊型经济,使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同时要大力发展小集镇经济,繁荣小城镇经济,特别是铁路三明沿线的小城镇,京福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三明沿线的小城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物流集散、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转移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力争全辖乡镇所在地人口进镇率达到50%以上,实现带动效应。
5.发挥央行窗口指导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力。所谓“窗口指导”就是运用央行的权威把央行的宏观意图有意告知、劝导和影响其行为的指导,但不具命令效力和约束力。具体要通过金融机构的信贷等业务行为的传导才能起作用,如今央行对现行金融扶持“三农”的政策没有明朗的窗口指导意向,因此央行要不定期公布透明而具体的指导言论,否则窗口指导不会有明显效果。
(原载《福建金融》2005年第3期)
第四编 信使的风铃
本辑是作者对央行文明单位建设摇起悦耳的风铃,意在激活央行系统管理文化的创新和突破,推动央行三个文明建设实现新跨越,提高央行在社会和公众中的声誉。
“创双”奏出的和谐乐章
—三明市人行“创建双文明单位”
2002年7月份,人行三明市中心支行提前一个月在辖区开通局域网,上网看,各地支行、三明中支机关各科室都有主页,细细浏览,各单位一周安排、业务信息、工作台账等等一目了然。人行三明中心支行的领导说,网络这个现代化武器已经成为我们创建“双文明单位”一个重要的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