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理想的家园
8613400000016

第16章 耕耘的秋曲(4)

(三)开办公开市场业务。目前公开市场业务被认为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控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利率最灵活、有效的手段。我国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只要解决上述的两个前提下,中央银行就具有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并具有操作公开市场业务的独立权力,通过以国家建设公债、中央银行融资券和国库券为载体进行吞吐操作。今年5月的《中国人民银行融资券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随即第一期发行融资券两百亿元和深圳首家融资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中央银行运用市场机制调控货币供应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今后如何有效调节还取决于中央银行自身资金实力的强弱、经济金融环境的好坏以及吞吐载体的数额多少。

(四)建立中央银行模拟调控系统。目前中央银行对政策信息的取得显得迟钝和滞后,尤其是对有重要决策价值的信息取得较少,中央银行本身缺乏健全、灵敏、快捷的信息工作系统和预测、预警系统,这给政策工具的选择带来困难;再加上中央银行本身无法自行举锤定音,造成决策期拉长。

今后中央银行应分别建立经济运行和金融运行模拟系统,确定两者运行的正常值以及两者结构的均衡值。主要以(1)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2)积累与消费比率,(3)社会商品购买力与商品比率,(4)非官方汇率与官方汇率比率(指双重汇率体制下),(5)资金市场利率与中央银行同档次再贷款利率比率,(6)M1与M0比率,以及公众对物价、存款的心理预期进行追踪分析。建立物价指数跟踪系统,最终以物价指数为检验标准。同时注重开发模拟系统条件,注重上述有关参数的相关分析,注重数学模拟分析,提供超前,科学、准确的金融信号。

依笔者之见,只要出现物价指数超过10%,非官方汇率与官方汇率比率在一点五倍以上,资金市场利率与中央银行同档次再贷款利率比例在一点四倍以上的信号,就应作出调高存贷款利率二至三个百分点,抛售国家建立公债、融资券,抛售外汇平准基金的选择。

(原载《福建金融》1993年第10期)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

信用社经营困难的思考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本着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思想,为农业、农民、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行社脱钩后,一些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逐步显露,经营状况日益恶化。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部分农村信用社已陷入经营困境之中。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实行县级联社一级核算

(编者按:应该根据不同区域实际情况分类实施)(一)确立县联社的法人地位,统一财务核算。即由联社统一对全县各信用社的收入、支出、利润等三要素进行核算,各基层社不搞独立核算,建立横向资金融通,纵向利益联动的经营管理体制,集中辖内信贷资金,统一协调经营行为,在资金调控,逐步消除困难社的风险根源,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

(二)建立科学的业务授权体系和制约机制。县联社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业务授权控制系统和制约机制,根据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在贷款的发放、资金拆借、现金调拨和财务开支等一系列重要业务活动中,进行授权,建立起相应的制约机制,使基层社明确其权限和责任,凡对于超过规定的授权权限而违规操作的,按照制约机制的有关规定,及时给予处理,从而达到杜绝违规发放贷款和避免资金浪费的目的。

(三)确定受益比例,实行工效挂钩。清查核定各家信用社及联社营业部的所有者权益,逐一计算各家信用社的所有者权益和各家信用社及营业部在总权益中所占的比例,并充分考虑各社的贷款资产质量、资金总量、资金来源结构等因素,得出一个比例参数,最后计算出一个受益比例。此外,联社必须根据各基层社历年完成利润、组织存款、盘活资金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测算,然后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基础,科学地下达年度或季度定量指标,将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与职工的切身利益挂钩,对于超额完成任务,能够扭亏为盈的信用社,给予表彰。对于不能完成任务,亏损增加的信用社员工进行处罚。

(四)加快金融电子化进程。以县联社为单位,积极发展区域网络,实现全县联网,开办储蓄通存通兑,方便储户。同时做好员工的软件培训工作,提高微机操作水平,缩短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差距,从而提高信用社的经营服务水平。

二、扩大社员入股数额

主要采取按业务量配股的办法,确保资本与贷款规模同步增长。对千家万户小额贷款可实行优先、优惠,充分体现合作金融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用社资金的壮大,一些以利润为目标的经营者需要信用社大额贷款的支持。如果不按业务量比例进行配股,不但资本充足率不足,而且也显得信用社经营不当,从而极易失去广大社员的支持。

三、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一)要建立和健全与农村信用社特点相适应的内控制度。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部门和人民银行农金部门要专门组织力量,对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规章、机构和岗位设置、决策及管理议事规则和程序等方面进行检查清理,找出问题和差距,在此基础上,要根据有关金融法规和人民银行颁布的《加强金融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要求,建立适合农信社特点的包括内部组织机构控制、信贷风险控制、会计系统控制、授权授信控制、计算机业务控制、档案资料管理控制和应急应变措施等内容的内控机制。

(二)要把各项内控制度落到实处,要完善岗位责任制和严格规范岗位管理,坚决杜绝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农村信用社要推行内部工作目标管理,制定规范的岗位责任制度,各职能部门、岗位人员都必须严格照章操作业务,不允许反程序运作或省略程序运作,对重要岗位实行强制休假和定期轮换和离任稽核制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在岗位之间要实行严格的责任分离制度,保证各项业务互相配合、互相监督。

(三)要建立严格的检查制约机制,以保证农村信用社各项内部控制措施得到有效实施。针对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的状况,农村信用社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严格的、有权威的稽核部门,其主要职责是对各项业务提出内部控制的建议,检查和评估有关部门内部控制的情况,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进行稽核检查,对违反内部控制的部门和个人建议进行处分和处理。

四、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在政府部门和人民银行的支持与配合下,分期分批、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培训班,使职工了解《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有关法律和金融业务操作的基本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二是鼓励和支持职工参加大中专学历教育,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三是积极推进用工制度改革。在选人用人上坚决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结合岗位责任考核,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对那些工作能力低、无所作为的信用社主任,坚决果断地调整下来,大胆选用那些懂经营、善管理、文化业务等各项素质较高的职工,让他们担当起重任。在人事管理上,实行聘任制。四是定期组织职工学习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职工自律意识。

五、优化信贷投入,推行农户小额贷款

(一)支持特色种养业,形成基地,支持规模经济。在农业生产中注重发展特色种养业,能起到合理配置,提高投资效率的功能。

(二)重点投向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实行农业一体化生产的龙头企业。以当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一体化生产的优势在企业原料来源可靠,成本低,生产的产品一般都别具一格,市场潜力大。两头解决了,只要选好龙头企业,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诸环节有机衔接,山区资源就可以变废为宝,资源优势就能充分发挥。在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企业盲目上马、重复建设、管理水平弱、科技含量低、深加工不足、规模小等问题。因此在信贷投入上要科学安排,切实选好龙头企业,要灵活运用信贷杠杆,帮助并监督企业加强管理,真正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三)着力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具体说,农业社会化服务包括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产前包括农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优良品种培育供应、农业生产资产供应、气象预测等。产中主要指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现场指导、系列开发,深度精度加工生产。产后主要指销售、运输、加工、保鲜等。针对山区农业县社会化服务企业缺乏,农民急需各方面服务的特点,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是一举两得。一方面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另一方面满足农民需要,社会效益突出。因此,农村信用社要选准目标,积极培植,要填补这一极具市场潜力的空白行业,挖掘新的信贷增长点。

(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住地分散,交通不便,乡村企业极少,农户生产资金缺乏。信用社当务之急是必须加强信用站的建设,把五十年代的那种走千家万户的优良传统恢复起来,并给信用站干部一定的贷款发放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服务千万家、满意在农信。同时要健全信用站管理制度,对包片农金员实行辅导、检查责任制度,即使得农户在本村就能办到贷款,又确保贷款向有信用、有效益的农户倾斜。

六、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一)把好信贷资金投放关,制约贷款风险的发生。一方面,信贷部门要加强对申请贷款企业资信指标的调查,切实掌握贷款对象的综合效益。另一方面,要搞好信贷资金利润率、资产负债比例、贷款收益率、可用资金量、可用资金规模等内部控制分析,准确全面地了解贷款过程及资金家底、经营收益,防止决策失误而造成资金损失。

(二)强化信贷资产风险预测,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转化。一是对风险系数较大的贷款实施重点监控。可采取蹲点指导、条件性贷款、局部注入等形式,力求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二是坚持贷款分散原则。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避免贷款集中于大客户和同属产业的倾向。做到尽量分散,减少发放信用贷款,实行信用、担保、抵押、贴现等多种贷款并举,还可以采用银团贷款、联合贷款的方式,分散贷款风险。

(三)建立和完善信贷资产风险补偿机制。一是增强农信社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一方面要按照资本金占风险比例的要求,搞好增资扩股,充实资金,使之符合规定要求;另一方面要适当提高并按时足额提取呆账风险准备金,逐年给予核销已形成的呆账损失。二是建立贷款保险制度,贷款风险为全社会共同承担,实行贷款风险分散。三是规范同业竞争,依法维护自身安全,避免高风险企业套取贷款和逃避还贷责任。

(四)采取强制措施化解已暴露风险。对超负荷经营的,采取增存压贷,只收不贷办法,严禁违规拆借,限制固定资产贷款,限期将存贷比压回到控制指标内;对贷款质量差的要制定清收计划,加大力度清收“两呆”贷款,进一步完善抵押担保贷款手续,对转制企业逐户落实债权债务,确保资产安全。对亏损严重的限期扭亏、减亏、严控费用支出,扭亏之前不准购置固定资产,不准增加人员、经费开支。对个别信用社违反规定、高息揽存,违规经营,账外经营的,要严肃予以处理。对严重资不抵债,支付困难的要采取降格、撤销、合并等办法进行调整,可准予动用存款准备金,发放再贷款进行求助,保证存款支付。

(五)强化中央银行监管,落实风险监控责任制。

1.人民银行的合作金融管理机构要切实履行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要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层层落实责任制。要明确规定非现场检查、现场稽核检查,特别是监管和预警预报等监管岗位职责,明确分工,对监管不力甚至失职的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2.对高风险社实行跟踪监控,化解风险。要定期对农信社的风险进行分类排队,对存在一定风险的逐个建立档案,逐个落实整改方案,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一是对高风险机构要及时划定,被划定的机构每月向所在地人行上报经营业务报表、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收效,人行要组织巡回检查,对重点社实行派驻监督员进行有效监控。二是要定期对特别监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题分析、研究和督促检查。三是要建立重大事件随时报告和高风险社支付能力的日报制度,形成完整的监管体系。

(本文与陈斌先生合作,

原载《福建金融》2000年第9期)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

转轨过程中的难点与出路

1993年以来,全国各地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速度明显加快,企业开始走向市场,逐步以追逐利润为最大目标进行独立经营,然而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作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却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进展,主要是长期以来专业银行实行非企业化经营所致。

一、当前专业银行商业化存在的难点。

1.效益差。长期以来专业银行普遍处于低效益运行状态,表现为银行自身效益被侵蚀,应收未收利息不断上升,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即坏账现象不断出现,超负荷经营,自身效益逐年下降,严重影响了银行的资金周转。

2.专业银行职能两重性。目前,我国各专业银行继续承担着相当数量的政策性业务,如,农副产品收购贷款、中长期固定资产低息贷款、亏损企业指定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等。据不完全统计,我县专业银行承担的政策性贷款业务约占全部贷款的30%,这部分贷款具有时间性强、需求量大、利息率低、风险性大、周转缓慢的特点,各行政策性贷款的资金来源大部分靠吸收存款,利率上高进低出,形成极为严重的利率倒挂和资金占用不合理。

3.资金结构不合理。专业银行资金来源分为三部分,一是上级行以规模带资金投入;二是吸收各种存款、拆借及人行的临时贷款;三是比例极低的自有资本金。除了有自有资金外,其余带有明显的负债。第一部分资金可随意抽调,稳定性极差,第二部分资金受还本付息刚性制约,在吸收过程中受政策性影响,具有较大的风险性,第三部分资金占风险资产的比例低,我国目前基本上达不到8%的资本充足率标准。专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调,主要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和商业银行体制要求不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