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理想的家园
8613400000012

第12章 理想的心声(6)

其三,要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大力弘扬求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力求在“深”字上下功夫,在“新”字上求突破,在“实”字上见成效。

其四,要转变行政管理观念,树立为民服务、以民为本的理念,坚持依法行政、创新管理方式、增强公开透明的宏观调控管理机制,提高对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水平,提高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安全的能力。

其五,要加强央行队伍建设,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再教育,不仅要重视员工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更要重视金融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教育,使全辖员工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能够与履行岗位职责相适应。

(原载《党群工作简讯》

2004第2期,2004年2月)

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新的时代,赋予央行新的视野,新的形势,赋予央行新的使命,新的体制,赋予央行新的职责!

今年是中国人民银行成功履行央行职责二十周年,是伴随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的二十年,是央行宏观调控走向成熟的二十年,是中国金融逐步走向世界的二十年。

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对人民银行党员干部在履行新职责的形势下有其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克服“无所作为,无权作为,无力作为”的思想,如何把调查研究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如何以求真务实精神开展调查研究,已经摆在各级央行人面前。

开展调查研究是央行履行新职责的需要。新《人行法》赋予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权和金融稳定权,要正确制定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必须占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运用科学的推理和分析方法,这就需要调研平台。还有,要预警、把握和防范银行、证券、保险业的交叉风险,也必须要运用好调研分析这一重要平台。调研这一平台发挥好了,履行新职责就有科学的基础保证。

开展调查研究是提高央行队伍素质的需要。会不会调研,能不能调研,善不善于调研是衡量央行干部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央行干部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高不高,要通过调查研究的实践来检验;动笔能力强不强,也要通过调查研究的实践来检验;把握经济脉搏准不准,也只有通过调查研究的实践来检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批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金融人才。

开展调查研究是在地方党政中提升央行地位的需要。“有为才有位,先有为后有位。”地方党政最关心的就是举全民之智,谋发展之策,寻富民之路,央行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在聚智与谋策中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只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让有价值调研成果推动核心决策,央行的作用才会显现,地位才能提高。

求真务实,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求诸实效。求真务实才能开展好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必须讲究针对性,提高实效性;调查研究必须讲究科学性,增强预见性;调查研究必须讲究规律性,防止盲目性。调查研究不能蜻蜓点水,不能浮在面上,不能人云亦云,要深入,要具体,要抓住热点、难点、疑点问题。

全辖央行各级各部门要树立调研立行思想,要以调查研究为抓手,制定调研办法和考评机制,领导带头,组织精兵强将,打一场调查研究的持久战!

(原载《党群工作简讯》

2004第3期,2004年3月)

增强法律意识 依法维护金融稳定

金融稳定事关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和国家稳定。金融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安全。金融稳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有效地控制金融系统内的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抵御来自经济、社会乃至经济全球化、金融网络化等方面的风险,才能维护金融稳定,实现金融安全。

新修改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和新颁布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施行,是我国经济金融生活中的大事,是中国金融宏观调控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为金融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它为金融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新《人民银行法》授予了人民银行金融稳定权,赋予更具宏观而艰巨的监管和调控重任,因此央行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现,这些都要求人民银行各级各部门员工要率先学法、真正懂法、善于用法、以行动护法。只有增强法律意识,准确把握法律条文,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增强驾驭宏观调控能力,才能有效控制、抵御金融风险,最终维护金融稳定。

增强法律意识,要准确把握金融法律条文,领会法律精神实质。要从维护金融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学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学习金融法律,不能就条文论条文,要逐字逐句的掌握,吃透法律条文的精神实质,达到融会贯通。

增强法律意识,要会娴熟运用金融法律工具,服务金融宏观调控。掌握了金融法律就是要运用好金融法律,运用的目的就是要服务于金融宏观调控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当前宏观调控环境并不宽松,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并存,以不良贷款为主要表现的金融风险依然存在,社会信用环境没有大的改善,这些都呼唤金融法律工具和宏观调控措施发挥更大的效用。

增强法律意识,要严格履行法律赋予权力和职责,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既要激活金融企业活力,又要维护金融市场公开、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保护存款人权益。要树立自觉守法美德,坚持依法办事原则,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增强法律意识,要切实维护法律尊严,推动经济金融健康发展。人民银行各级各部门要协同执法部门齐心协力,做执法的表率,做法律的捍卫者,维护金融法律尊严就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维护金融稳定,维护社会稳定。

(本文写就于新修订《人行法》《商业银行法》和

新颁布的《银行业监管法》出台之后,

原载《党群工作简讯》

2004第4期,2004年4月)

拓展金融服务空间

提升金融服务品质

金融服务是央行三大职能之一,新“人行法”赋予央行金融服务的新内涵,新形势要求央行拓展金融服务新空间,竭力提升金融服务新品质。当前央行各级各部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对金融服务认识不到位,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措施不够有力等现象。

要从适应央行新职责的背景下,转变金融服务理念,增强金融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是:金融服务的视野要更广,金融服务的思路要更宽,金融服务的层次要更高。要把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有机结合,树立全方位、多层次服务意识,树立为上级行宏观调控服务、为地方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为金融机构提高竞争力服务的思想。

从职能转换的要求出发,拓宽金融服务新视野。从原来监管前提下提供金融服务变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前提下开展金融服务;从传统的现金、结算服务变为大力开展征信、反洗钱等服务;从票据融资服务变为加大信贷政策的传导服务;从一般信贷咨询服务变为“窗口”指导服务;从改善央行服务形象变为提升央行服务品质。

从适应新形势要求出发,以创新为手段,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既要注重窗口式服务,又要注重外延指导式服务;既要注重保障式服务,又要注重创新式服务;既要注重信息资源式服务,又要注重政策法规式服务;既要注重经理国库的社会化服务,又要注重建立电子化清算体系服务。

当前央行金融服务的重点要放在采集和发布有决策价值的信息资源;探索支持“三农”的新办法;探索服务外向型经济的新措施;探索“窗口”指导的新途径。同时牵头构建大金融服务格局,要引导和推动一个地方金融业提高整体服务效率和水平,特别是电子化水平,实现金融服务进村入户、入社进家,以扩大社会公众对金融服务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当前央行系统要改善服务部门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整合金融服务资源,加大央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金融服务合力,提升服务品质。发挥科技在金融服务中重要作用,搭建助推经济发展平台、科技服务平台、信息沟通平台,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高速性和共享性。央行各级各部门要找准金融服务的切入点,创新服务平台,打造服务型组织。要制定金融服务指南,明确金融服务项目,突出金融服务的公开、透明、规范,实现金融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原载《党群工作简讯》

2004第5期,2004年5月)

用科学的发展观把握形势指导实践

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高投入、高增长的态势,理论界、实业界就经济是否过热,展开激烈争论,众说不一。当前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发展观,把握经济金融形势,指导宏观调控实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科学发展观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围绕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而展开的,央行各级各部门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用好用活金融服务工具帮助群众解决致富问题。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冷静分析投资增长过快问题。2003年我国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的投资分别增长90%以上,今年第一季度又保持惯性,可见投资增长过快已经成为事实。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经济增长不能片面追求速度,要的是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如果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过度消耗能源、降低消费及损害生活环境的基础上,那么这种“增长”是无质量的“增长”,也是无“发展”的“增长”。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克服盲目的、急进的、不切实际的发展观,做到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坚持可持续的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准确把握金融形势,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自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以来,由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拉动效应,各地“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热情高涨,由于投资高增长,经济的活跃带动金融的活跃,因此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M1.M2均处在“高位运行”态势,进而金融宏观调控面临巨大压力。央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准确评估经济金融运行的安全度,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适时运用宏观调控工具,维护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针对投资高增长现象,央行及时采取逆向调控措施—适度从紧,通过采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公开市场业务制度,再贷款浮息制度,窗口指导等措施,以维护金融稳定,烫平经济增长的波折。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增强科学的信贷观,提高服务品质。要支持成长型效益型的项目和产业,要支持高新技术的项目和产业,不支持重复低水平的项目和行业,不支持衰退型淘汰型的项目和产业,不支持污染型高能耗型的项目和产业。在对待“三农”问题上,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全局高度,从维护最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高度,促进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原载《党群工作简讯》

2004第6期,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