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的天堂
8610700000199

第199章 常熟的“品牌”故事(12)

这也不足为怪。中国那么大,市场各有各的特色才能形成千鸟飞翔、百舸争流的态势。中国需要10个、100个像常熟、义乌和绍兴这样的不同特色的市场,因为中国有13亿人的消费群体。

话说常熟招商城为什么从一开始建起就不断地“扩”却仍然跟不上涌进来的商家潮水?这个现象许多外地人弄不明白,是什么产业可以全面推动一个地区的家庭工业经济的全面启动·

——纺织业和服装业。

如上所言,在像老潘、高德康等一批能人带动影响下,一大批乡镇社队企业开始纷纷转向收入丰厚而又蒸蒸日上的服装生产业,同时由于服装生产的大发展必然带动服装业的前端产业——纺织业的加快发展,于是在服装业推动下的常熟纺织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这片素有纺织传统的热土上奔腾而起,并迅速形成滚滚洪流……

从“常熟招商场”到“中国常熟服装城”的演化过程,前后才20多年,可它的这一看似简单的更名变化,是连常熟人自己都想象不到的事。

“常熟招商场。”

“常熟招商城。”

“中国常熟服装城。”

这三个名称,都是经工商部门注册而来的。从字面上看,它可以让人感受到的是从小到大、从量到质的变化,然而当地的常熟人感受到的何止是这些!那是一种革命!那是几个时代!那是翻天覆地!

“那是梦入天堂的变化!”说这话的是我的一位亲戚,叫蔡坤宝。蔡大我两岁,在我当年离开家乡前他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木匠,聪明的他还有一手雕花的手艺——专门为木器装饰刻雕的手工艺制作技术,在苏南一带十分流行。木器雕花师属于苏州城乡民间手工艺人员中最吃香的匠艺师,收入自然也是木匠、瓦匠等手工艺师的几倍。然而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雕花师最多也只能比别人的饭碗里多几块红烧肉和鱼鸭鸡肉而已。

但这位昔日的木匠出身的雕花工艺师因常熟县城里的那个“招商场”(后来的服装城)而完全彻底地走上了另一条富家之路。

1985年底,蔡坤宝听人说常熟汽车站旁边有个“招商场”,专门交易一些服装之类的生意,还说一天能赚几百元甚至几千元,这让早出晚归的雕花匠蔡坤宝动心了,于是他专门找了个时间到招商场细细观察了两天,令他惊奇万分的是:坐地买卖竟然真的能赚上几百、几千元啊!再细一问那些卖的确良和羊毛衫的人,你的货是自己的还是倒来的时,蔡坤宝更是惊出一身汗。有个自产羊毛衫的人告诉他,我自家有三台织衣机,一天织二三十件,用的“工人”全是自家人,除去“工钱”和成本,每件拿到招商场里卖掉,净赚十来块钱,这样一天净收入就是二三百块,一个月就稳赚六七千块!有个专做“倒买倒卖”的人告诉他:我是专门从一家一户的织布人手里收衣服的,再拿到市场上来卖掉。“开始我负责收一个村,现在收三个村。那些有织机的人家每天把织好的衣服送到我家,我再拿到招商场卖掉,一件衣服平均赚两到三块钱……”蔡坤宝问这位“倒买倒卖”者:你平均一天能卖掉多少件?人家告诉他:一般是二三百件,多的时候也有四五百件。“那你一天就能赚一千块·!”蔡坤宝的眼珠瞪圆了。那个“倒买倒卖”者的眼睛则眯成了一条缝,满是喜色地回答道:“差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