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的天堂
8610700000197

第197章 常熟的“品牌”故事(10)

1980年到1985年,常熟的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可以用势不可挡四个字来形容。

这个时候便出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大量的产品生产出来后,需要一个销售和周转平台。

平台是什么·平台在何处·当时常熟人并不知道这些,更不知道如何去寻找这样的平台。

南门。汽车站。这是常熟当时通向苏州、无锡和上海的主要交通口,这里是过往常熟最热闹的地方,多数过往常熟和从常熟通向外面的主要交通是依靠这个车站。那个时候,无论买什么车票必须排队,原因是班车少,于是车站候车室总挤满了等候在此的乘客。人一多,就会有人想买个水喝、填个肚子什么的,这就会有那些脑筋灵光的人推着小车或自行车,或用塑料袋,或用竹篮装些茶水、茶叶蛋之类的东西在一旁吆喝着做个小买卖。但工商部门管得紧,称这类推车做小买卖的人是“投机倒把”,而且政府机关还有专门的“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专司“打击”事务,有关人员系着红袖章,时常出没在车站四周,一旦发现“投机倒把分子”,不是没收货郎担,就是抓进去罚款。“走!赶快走!”“再不走抓你进去吃官司!”

车站上,这样的情景经常见到。

后来似乎专司打击“投机倒把”的人员不见了,于是车站的出口处的马路两边开始出现摆地摊的人群儿……

“要卖衣服喔!”

“便宜,一件五块钱本地毛衣喽!”

这样的叫卖声延续了半年、一年……车站两侧的马路上摆摊的人越来越多,开始是几个,后来变成了十几个、几十个。有人向上面反映“车站秩序很乱”,于是就有人出来“整治”。可没几天,摆地摊的人更多了,不再是几十个,而是上百个,长溜溜的俨然像一条卖货郎的长龙。

“赶得走他们吗·”

“像野草似的,你今天割,明天他们长得更疯了。根本赶不走。”

“那——你们准备怎么办·”

“收点管理费吧,都是乡里乡亲的。”

“也行,车站秩序不能因为这个添乱啊!”

“没问题。秩序我们负责。”

南门的周边,那个时候还是属于城乡交叉地段,常熟县城管不了,属于琴南乡管理。琴南乡的人出面每天向摆地摊的人收一份“管理费”,这就使得所有摆摊的人成为了“合法”经营。

“车站那儿可以摆摊了!听说一天能卖十几件衣服,好的时候有上百元进账!”

“这么好的生意啊!”

南门车站摆摊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扩散开来。后来连苏州和无锡的那里消息灵通人士都着大包小包向常熟汽车站奔来……摆摊的人越来越多,往往比进出车站的乘客还要多出几倍。开始是车站“十”字路口全被占满了,再后来沿着车站一直向县城内延伸达数百米,好不热闹!

“再这样下去怎么行·我们车站快成商场了!得把他们统统赶走,否则要么我们车站关门!”车站为此提出强烈抗议。

问题摆到了“收费而肥”的琴南乡领导面前。

“车站搬家肯定不行,那我们划一块地盘让小贩进场做买卖·!”有人出主意道。

“这样行吗·”

“给市里打个报告试试。”于是有了琴南乡向常熟市政府建议在车站划出一块地盘建一个招商场的报告。

这是好事,应该支持!常熟市委、市政府很快同意了琴南乡的意见。

1985年,在距常熟汽车站约二三百米的一块农田被征用并在上面搭了一个大棚,乡政府的干部像模像样地在门口挂起了一块“招商场”的木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