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我看现在有点像开发区的模样了!”吴克铨望着扩张了一倍的规划图,对宣炳龙说。不过他又马上补了一句:“你得有准备,再过三年,可能还得在此基础上再扩大一倍。”
“我想应该是我们今后三五年内的奋斗目标。”宣炳龙回答得毫不含糊。
吴克铨死死地回看了宣炳龙一眼,十几秒钟后,突然放声大笑:“当初县上调你老宣来搞开发看来没错!”
“谢谢领导信任!”宣炳龙是个嘴上不饶人的家伙,不过吴克铨和县领导更欣赏他干事的劲头。
这个时候,昆山在吴克铨等县领导的指挥和身先士卒的影响下,像宣炳龙那样的一批招商和搞开发的能人在各乡镇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并呈现你追我赶之势。其中宣炳龙原来所在陆杨乡依然走在前列。该乡党委书记周振球就是一个力主搞联营和开发的“少壮派”,他的乡在当时的昆山是已经出了名的工业先进乡,在与上海联营过程中频频出招,乡镇企业产值连年翻番,1985年就成了昆山第一个“亿元乡”。
另一位昆山当年的风云人物,他就是王金华,吴克铨最得意的“开发王”。王金华是被派到城北乡任党委书记的。城北在当时是个穷乡,王金华去任职时,不说城北没啥工业,就是在其他地方很吃香的学校老师都纷纷要求调出城北乡,原因只有一个:学校条件太差,待遇又特别低。
怎么办·城北乡根本没有什么财政,向县里要钱·县长吴克铨明确告诉他:“县上在搞开发区,你那里自己想办法吧。”
“能想啥办法·”王金华心想:“你真让我白手起家·”白手起家四个字好说,但真正靠白手起家是不可能的。王金华与乡长余荣合计:还得“借鸡下蛋”——这是继吴克铨的“东接上海”、“西联三线”之后昆山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战略思路。
昆山人现在还能记得当年王金华提出的这一条“昆山发迹经典”。
“借鸡下蛋”,得先找“鸡”。于是王金华把党委班子九个人召到一起,说:“我们分一下工,除了负责组织人事、纪委和办公室的三个人以外,其他的六人,全部到一线去抓经济。”
有人问:“我们去干啥·”
王金华说:“去到有钱的地方借钱。”
于是包括王金华在内的这六个党委委员“用艰苦拼命的精神,用诚恳专一的信誉,用使人信服的效益”,东进上海,北上京都,四面八方,全面出击。为此,王金华最初在昆山出名时不是叫“开发王”,而是叫“借钱王”,有人形容他借钱的本事可比马季相声的水平——谁都佩服。
有了钱好办企业,好发展工业,好跟上海人和其他外地人办联营厂,就这么着,不到两年时间,城北乡改变了落后面貌。王金华刚下去任职时全乡的工业产值只有1400万元,两年后城北乡也跨入了“亿元乡”行列。他王金华也成为了苏州“八仙”之一,这“八仙”中有后来名声显赫的张家港市委书记秦振华,秦当时也是一个镇的党委书记。
“县长啊,你可不要听王金华他们吹牛,城北乡的发展是虚的,他们借的债已经快把全乡的经济压垮了!”开始有人说这种话时吴克铨没在意,但说的人多了,吴克铨有些坐不住了,决定不带任何框框,到城北王金华他们那里去实地调查。
1988年11月,吴克铨来到城北乡,先听王金华他们汇报,然后要王金华他们拿出几张报表,当然是实实在在的报表。吴克铨是搞统计出身的,一看报表就知道个大概。接着他又看了几个企业,再到当地的老百姓那里瞧了瞧……有数了!吴克铨对王金华说:“你们放心干!城北所借的这点债,比起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和城北的发展及效益来说,是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