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的智慧
8607200000034

第34章 尽心下(1)

【原文】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评析】

“春秋无义战”,这既是孟子的历史观的体现,也表达了其政治观。因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道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那些战争是不合乎道义的。

其实,孟子的这种思想依然来自于孔子。孔子在《论语·季氏》中已经说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时代,春秋时代则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了。

战争的确是和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战争才有正义和非正义之说。但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发动战争的人目的是什么才是我们衡量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主要标准,而不是看是什么人来发动战争。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的观点与孟子这里所论就有所不同了。

所以,虽然“春秋无义战”已成为一句名言,但我们却有必要弄清楚孟子所谓“无义”的内涵。弄清楚内涵以后,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我们就会知道,似乎还不能笼而统之地认为“春秋无义战”,那就要对具体情况做具体的分析了。

【原文】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②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③也?”

【注释】

①《武成》:《尚书》的篇名。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

②策:竹简。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

③杵(chǔ):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评析】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一种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的精辟透脱的读书法。

古往今来,人们对书的礼赞不知有过多少。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奇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书上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其结果是使个人成为书呆子,这还是轻的,严重的是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风,这样只会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这样强调。说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似乎也已经是浅显易懂的道理了。可是在孟子那个时代,这恐怕还深奥着呢。其实还用不着推得那么远,只需要想想那些“唯书”“唯上”的时代,就知道孟子这话岂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引用的?

“不唯书,不唯上。”终于有人这么说了。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于是我们也都可以这么说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以《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为例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代是极具权威性的。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这种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

更何况,在今天,出版业已取得很大发展。已有不少出版社是日出一书,书籍汗牛充栋,其负面效应是“无错不成书”,这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尤其要保有“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精神。不然的话,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原文】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评析】

孟子说:“能工巧匠能够教给别人规矩法则,能够教他们如何去做,但不能够教会别人巧。”

德国哲学家康德有一段对于诗歌艺术的分析正好是孟子这一思想的发挥。

康德说:“尽管对于诗艺而言,有许多详尽的诗法著作和优秀的摹本典范,但人却不能因此学会如何巧妙地做好诗。”以大诗人荷马为例,他可以把做诗的方法、韵律等教给别人,但他绝不可能教会第二个人让他也写出他的那些伟大诗篇。因为他自己“也并不知道他的那些想像丰富而思致深刻的意象是怎样涌上他的心头而集合在一起的”。

诗艺也罢,能工巧匠的手工艺技巧也罢,简单说,都只能教会人规矩法则而不能教会人如何去“巧”。而规矩法则仅仅是及格线,要想真正“巧”起来,关键还在于自己勤勉努力地去摸索。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谓“熟能生巧”,这些都表明“巧”离不开个人的体悟。这也正是我们俗话要说的意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既然如此,能不能做到“巧”就只有看自己的了。

【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①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②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③既成,粢盛既洁④,祭祖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

①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②丘:众。

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④粢(zī):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评析】

国君和社稷可以更替,不可更换的只有老百姓。所以,百姓为重。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国家的根本是老百姓,稳固了根本,国家也就安宁了。

用现代的话说,那就是——人民万岁!

这一段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也是这种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名言为后世广泛流传,一直为人们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的“民”是贵的,是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在这里没有说,我们也就不好说了。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别说不能抗衡,简直是不能同日而言。

或许,在这个问题上孟子的认识也是局限。但是,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进化到了两千多年后的民主时代,也仍然是有局限的,我们不还是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和桎梏吗?

【原文】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评析】

我们今天说:“育人先育己。”或者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这些都于“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意思相同。

相反,身不正却要求影子正,源头混浊却要求流水清,自己都没搞清楚,却还奢求能使别人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完全是缘木求鱼嘛。

还是孟子说得好:“缘本求鱼虽然得不到鱼,但不会有什么后患。以你的所作所为追求你想得到的,越是努力,越是后患无穷。”(《梁惠王上》)这段话是批评梁惠王的,但移到这里来批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人,是再准确不过了。

是啊,如果一位教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必然让谬论流传,实在是误人子弟;如果是一位官员“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必然会让正义得不到伸张,贻害他人。

【原文】

孟子谓高子①曰:“山径之蹊②间,介然③用之而成路;为间④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注释】

①高子:齐国人,孟子的学生。

②径:山路;溪:人行处。山径之蹊泛指很窄的山间小路。

③介然:本指意志专一而不旁骛,这里是经常不断的意思。

④为间:即“有间”,短时,为时不久。

【评析】

话说当年刘备为诸葛亮三顾茅庐,诸葛亮给他分析天下大势,规划三国鼎立蓝图。刘备听完以后,离开座位向诸葛亮拱手谢道:“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成语“顿开茅塞”的语源正出于孟子这里,如果没有“茅塞”,怎谈得上“顿开”呢?诸葛亮拨开刘备之茅塞,孟子开高子之茅塞,假如茅草塞住了你我的心,那又该请谁来“顿开”呢?

这恐怕只有问自己了。

好在有鲁迅那句话:“这地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心路也是一样。多走走,经常使用,虽然“茅塞”不一定马上就“顿开”,但总会有开启的时候吧。何况,“介然用之而成路”,塞住的心被解开的可能性不就大了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就是心路的“介然用之”吗?

如果是这样,那你的“茅塞”能否被孔圣人顿开呢?

【原文】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①,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②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③,莫之敢撄④。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注释】

①复为发棠:重新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赈济灾民。发:汗;棠:地名,在今山东即墨南。过去齐国灾荒时,孟子曾劝过齐上开棠地粮仓赈济灾民,所以有此说。

②冯妇:人名,姓冯,名妇。

③嵎(yú):山势弯曲险阻处。

④撄(yīng):迫近。

【评析】

他有什么值得让士人们讥笑的呢?

其实,士人们是讥笑他重操旧业,又干起了打虎的勾当,而放弃了自己做善士的追求。所以才有“再作冯妇”这个成语,意思就是指人应该知道自己的身份,坚守信义,不应因环境而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与原则。简言之,就是不要重操旧业。

但从孟子这段话的语气看来,我们又感到他并不是完全否定冯妇的作为,因为“再作冯妇”实际上得到了众人的拥护,而只是士人们在讥笑他。如果是这样,那难道是孟子因为怕士人讥笑而不再去劝齐王开仓救民?

朱熹对这个问题有个解释,他认为主要是因为孟子说这话的时候,齐王已不愿意用他,不愿意听他的话了,孟子有这种说法是因为他熟知这个情况,已准备离开齐国了。

可见,孟子是怀着一种矛盾的心态来说这段话的。正如“再作冯妇”,不如再次去打虎吧,在危难时刻众人正需要自己。如果再次去打虎,就放弃了自己的追求与主张,并且会被士人所讥笑。孟子也是一样,不去劝齐王吧,灾民的确需要救济。再次去劝齐王吧,他又不会听,而自己正准备离开齐国,劝他,不是就放弃了自己离开齐国的打算了吗?何况,如果自己现在还要去劝齐王,齐王身边一批被重用的人肯定会讥笑他。权衡一下结果,还是不准备去“再作冯妇”。其实,老师的处境和心情学生陈臻是了解的。所以在向老师提出大家的愿望后马上又说“殆不可复”。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孟子是为了表明他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把握,一种审时度势才说出“再作冯妇”的典故的。这正如赵岐注《孟子》说:“可为则从,不可则凶。言善见用,得其时也非时逆指,犹若冯妇。暴虎无已,必有害也。”这深刻揭示了孟子的心态。

那么,从中我们又会受到什么启发呢?由上文可知,是不是“再作冯妇”并不是绝对的,关键是要审时度势,把握自己。如果“可为”,并且“见用”而“得其时”,那么未尝不可再做一次冯妇。如果“不可”,如果“非时逆指”,就万万不能“再作冯妇”,以免“暴虎无已,必有害也”,而且还会受到有识之士的耻笑。

【原文】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评析】

玩物丧志针对一般人,当政者则玩物丧政,诸侯玩物就会丧国,如果天子玩物那就是丧失天下了。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其中最典型的是“假道伐虢”的故事。

春秋时,晋国想吞并南边的虢国,但是虞国夹在晋国和虢国之间,所以,晋国一直未能得手。

晋献公当政的时候,大夫苟息向他献计说向虞国借路去讨伐虢国,条件是把晋国最好的马和宝玉送给虞国国君。献公有些舍不得,苟息说:“只要我们向虞国借到路,这些宝物放在他那里就相当于放在我们国外的库房里,今后还是大王您的。”

献公同意了苟息的说法。于是,苟息便带了宝物到虞国去借路。

虞公贪图宝物,一见苟息送去的东西就满心欢喜,接了礼物,爱不释手,不仅一口答应了苟息的要求,而且还主动提出自己作为先锋先起兵讨伐虢国。大臣官之奇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苦谏,虞公只是贪图晋国的宝马和美玉,根本就听不进官之奇的进谏。

结果,晋国灭了虢国。在返回的路上,晋国军队又顺道突然袭击虞国,并把它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活捉了虞公回国。原来送给虞公的宝马和美玉,自然也顺理成章归晋献公所有。

这就是“宝珠玉者,殃必及身”活生生的写照。

历史的经验值得我们注意。当然不仅仅是领导人需要注意,就是一般的当政为官者,贪财宝好女色也是大忌,弄不好就祸患缠身。我们今天倡廉政,反腐败,看到过展出的那些反腐败的成果。那些腐败者不都是因为“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弄得个身败名裂,遗恨终身吗?

所以,做官还是要清廉!

【原文】

盆成括①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