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的智慧
8607200000020

第20章 离娄下(1)

【原文】

子产①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②济人于溱洧③。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④,徒杠⑤成;十二月,舆梁⑥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⑦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注释】

①子产:名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宰相。

②乘舆:指子产乘坐的车子。

③溱(zhēn)洧(wěi):两条河水的名称,汇合于河南密县。

④十一月:周历十一月为夏历九月,下文十二月为夏历十月。

⑤徒杠:可供人徒步行走的小桥。

⑥舆梁:能通车马的大桥。

⑦辟:开辟,即开道的意思。

【评析】

诸葛亮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三国志》)裴注引《华阳国志》)说的正是孟子的意思。

子产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去帮助老百姓过河,这事在一般人看来是属于爱人民的美德,因此传为美谈。但孟子从政治家的角度来要求子产,则认为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治末而没有能够治本,于事无补。与其你这样一个一个地去帮助老百姓过河,倒不如利用你手中的权力为他们把桥修好,这将是一劳永逸,使他们再也没有过河的苦恼。

也就是说,政治家治国平天下,要以大局为重,而不是以小恩小惠去取悦于人,更不应以此来沽名钓誉。

从这个方面来说,孟子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原文】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王曰:“礼,为旧君有服①,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②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注释】

①为旧君有服:指离职的臣子为原先的君主服孝。

②极:穷困,这里作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其处境极端困难。

【评析】

所谓投桃报李,士为知己者死,又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贤明的君主总是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然把君主当腹心,以死报答。比如说刘皇叔用关羽、张飞、诸葛亮,至今传为美谈。

其实,何止君王用臣下如此,现代的用人之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互相尊重,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

不然的话,反目成仇,两败俱伤,也就君不君,臣不臣,领导不领导,被领导不被领导了。

那又能怪谁呢?只能怪自己不会做领导人吧。

【原文】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①,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②。”

【注释】

①中:指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代指品德好的人;养:培养、熏陶、教育。

②其间不能以寸:省略了“以寸量”的“量”字。

【评析】

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贤者为师,团结大家一道进步;能者为师,帮助大家共同提高。一言以蔽之,人人都有教育熏陶他人的义务。否则,所谓的“好人”又好在哪里呢?模拟西方圣哲的话来说:“人啊,你们都是上帝的子民。要互爱,不要抛下任何一个兄弟姐妹不管!”

所以我们要搞“希望工程”,要搞“心连心”“手拉手”的活动。

【原文】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评析】

人生苦短,世事茫茫。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如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然后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为。子夏说:“虽小道,必,有可现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正是孟子这里的意思。总起来说,儒家所说的“不为”是为了“有为”,只不过是要有所选择而为,与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不是一家。

【原文】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评析】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的劣根性就是如此。不过,如果有人专以背后说人家的坏话为乐趣,嗜痂成癖,那么有个专用名词赏给他(她)了,叫做——长舌妇!孔子曾经说过:“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我们也曾给这种道听途说者送了一个称号,叫做“小广播”。与小广播相比,长舌妇如何?小广播不一定是长舌妇,但长舌妇八九不离十是小广播一个。小广播免费直销消息,义务广告,以先听为快,以消息灵通为荣。无聊!长舌妇东家长、西家短,以窥人隐私为快,以暗箭伤人为乐。可恶!小广播愚,长舌妇恶。如果说,对小广播,我们要告之以“且住,且住!”那么,对长舌妇,就应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了。

【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①之心者也。”

【注释】

①赤子:婴儿。

【评析】

老顽童吗?

显然不是。

伟大的人心胸开阔,“宰相肚里能撑船”。而童心未泯,纯真不伪,本色自然。

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原因,是因为他不斤斤计较于一己之私,一孔之见,而能够保全自然无伪的本色,永远以一种童心般的新奇和纯真面对这个世界,生机蓬勃,以至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其中的关键其实就是两点:一是纯真,二是大度。正是在这两方面,我们能够发现真正伟大的人物与童心的相通之处。

老子有句话说得好:“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章)又提到:“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老子》)第二章》你看那众人相迎熙熙攘攘,好像赶赴丰盛的筵席,又像春天去登高眺望。只有我淡泊而无动于衷,就像那天真可爱的婴儿一般。

老子的本意是主张返璞归真,淡泊致静。然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与孟子这里的思想倒有异曲同工之妙。总的来说,真正伟大的人,倒不像我们一般小肚鸡肠的人如此想得复杂,患得患失,因此,反而能够保持一分童心,有时候表现出来,就像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

【原文】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①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②。故君子往其自得之也。”

【注释】

①资:积累。

②原:同“源”。

【评析】

深造的最终目的是要自得。

自得就是自己真正有所收获,而不是为了证明给他人看,由此炫耀。简言之,自得是内功,而不是招式,更不是花拳绣腿。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招式是做得像模像样,但内功却丝毫也没有。所以,一旦过硬检验起来,他就只有溜之大吉,这是相当典型的例子。现代学者莫不以南郭先生为耻,而其行为类似南郭先生的却不在少数。他们或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或是“拉大旗作虎皮”,以“名人”装点门面。其招式花样翻新,不一而足。其本质都在于不求自得而求得之于人,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而不怕自己没有才能,与孔子所说“不惑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的精神恰恰背道而驰。

总之,还是要明白“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欲其自得之”就是为己,反之则是为人。孔、孟论学问之道,用心良苦。你我读书人应该反省,以免误入歧途。

【原文】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评析】

真理原本是十分简约的,实际上往往一是缘于我们理解的需要,另外是因为所谓“饱学之士”的炫耀门楣,使它们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深奥了。

“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这是我们时常能够听到的抱怨,或者说幽默的回答。如果这抱怨发自一位勤勉的学生之口,那老师恐怕真要额头出汗,无地自容哩。

其实,在许多问题上,我们都是要越说越糊涂的。比方说,“人是什么?”“文化是什么?”不说人人都明白,一说人人都糊涂。所以,博学详解不是为了炫耀渊博,故作深刻,而是为了深入浅出,去繁化简。

教学如此,演说如此,舞文弄墨也无不是这样。

正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博学详解归于简约。

博学详解是手段,回归简约才是目的。

【原文】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能后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评析】

此文的核心是“养人”。

使人心口皆服,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身为教育家,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对于教育都十分重视而身体力行。

因为,不管你有多么好的思想,多么好的兴国安邦的方略,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再如何“善”,不通过“养人”——教育和培养,怎么能够让人们理解并且转化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呢?

在我们如今,不也依然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吗?

【原文】

徐子①曰:“仲尼亟②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③,不舍昼夜,盈科④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⑤。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⑥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⑦过情,君子耻之。”

【注释】

①徐子:孟子的学生徐辟。

②亟:屡次。

③混混:通“滚滚”,水势盛大的样子。

④科:坎。

⑤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句,“取这个罢了。”

⑥浍(kuài):四间大沟渠。

⑦声闻:名声,名誉。

【评析】

孟子一方面阐述了仲尼之意,总结了水的特性;另一方面用水比拟人的道德品质,主张务本求实,反对人的名誉声望与自身的实际情况不符。提倡大家要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安身立命之本,不懈进取,自强不息。

实际上,我们在《韩诗外传》里就能找到孔子自己对于为什么要“亟称于水”这个问题的详细回答。

问题是由子贡提出,他说:“君子看见大水总是要注意观察,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作答:“君子是用水来形容人的道德啊!水所到之处就无私给予,这不是像很有德行吗?所到之处万物生长,这不是像很有仁爱吗?流向总是循着一定的规律,这不是像很有正义吗?浅处涓涓流淌,深处莫测高深,这不是像很有智慧吗?奔赴深渊大谷而毫无疑惧,这不是像很有勇气吗?任何细微之处也不放过,这不是像很明察吗?遇到险恶地势也不避让,这不是像很容忍大度吗?脏东西进去,干干净净出来,这不是像很善于化育吗?水面永远是平的,这不是像很公正吗?不求一概满盈,这不是像很有节度吗?无论经过多少曲折,始终向东流,这不是像意志很坚毅吗?正缘于水有如此这些特性,因此君子看见大水就一定要留心观察。”

这简直就是一首赞美水的诗篇啊!生动而深刻。既然这样,我们为何不去观水呢?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①,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注释】

①几希:少,一点点。

【评析】

人与动物的差别到底是什么?

在今天,这就是一个人类学方面的问题了。但孟子却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个命题。

孟子说,人与禽兽的差别就只有一点,至于那一点儿究竟是什么,他也没有明示。不过,我们在《滕文公上》里曾听他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教养,那就和禽兽差不多。可见,在孟子看来,人和禽兽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教养,采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没有精神方面的东西。这和我们现在一般的看法是基本吻合的,即人的动物本能方面,亦即其自然属性是动物性的,但其精神文化方面,亦即其社会属性是非动物性的,而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后一方面。既然如此,高尚的人当然就应该发展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方面。所以,孟子说:“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只有品质高尚的人才注意保存和发展这一点。比如说有的人认为“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那就是标榜“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自然是“近于禽兽”了。当然,孟子也并不是要完全否定“饱食、暖衣、逸居”,要求人们不食人间烟火,苦行禁欲。而是主张应该像舜帝那样,“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以事物常理和人之常情为前提行仁义之道,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不顾事理和常情。

综上的观点来看,孟子的主张应该是“饱食、暖衣、逸居而有教”,既不排除人之常情,又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物质生存与精神追求都不可偏废。这一点,当然也与我们今天的基本理念是相符的。

【原文】

逢蒙①学射于羿,尽羿②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