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名家讲堂·吴小如讲杜诗
8602400000036

第36章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3)

这首杜诗使人感动的地方在于,大乱之后,看到一个公孙大娘的继承者,感慨万端。这首诗我跟林焘先生有具体感受。在抗日战争以前,我们对于京剧武生泰斗杨小楼都崇拜得不得了,但是杨小楼1938年就故去了。杨氏故去的那天,我正在饭馆吃饭,听到杨氏逝世的消息,我午饭都没吃。一个艺人的去世竟能影响一个十几岁的小孩不吃饭,那我确实是动感情了。哎呀,杨小楼死了,觉得太遗憾了。之后国家就陷入长期的战乱。记得1936年,我最后一次看了杨小楼的戏。林焘先生在去内地以前,也看了杨小楼的戏。我们北大的好几位老师都是杨小楼的戏迷,在去西南联大以前,还在看杨小楼的戏,临上火车都要看杨的戏,看完再走。经过多少年动乱,直到1979年末,快过年了,俞平伯先生主持的北京昆曲研习社复社,我忽然接到复社专场演出的邀请函,大轴《挑滑车》,没写谁演,我心想业余的还能演《挑滑车》,倒要看看。林焘先生是昆曲研习社的社员,也在现场。到了剧场才发现,是王金璐先生演《挑滑车》,王先生也是研习社社员,特邀他演的。换句话说,从1936年至1979年,这中间经过多少年,几十年过去了,最后在舞台上看到王金璐,演的全是杨小楼的路子,我一下就想到杜甫当年看了公孙大娘,又看李十二娘,其实就是我那时的感情。散戏以后,我跟林焘先生一块儿走出剧场,他就说,哎呀,我们几十年都没见过这场面了。他回忆起来,简直是感慨万端。我说这首杜诗甭讲了,就把我那时的心情传达给各位,就知道杜甫是什么心情了,就是这么一个感受。从公元715年(开元三年),到写这首诗的公元767年(大历二年),是相隔了五十多年,“五十年间似反掌”,这五十年杜甫过的什么生活,首先是安史之乱,然后是“漂泊西南天地间”。在成都也没过几天安生日子,挪到这又挪到那,最后落到夔州,在夔州看的这场表演。正如同我们这些人经过了十年浩劫,居然又看见这儿还有个演杨派武生的演员,而且演得还相当好。我们是什么感情?就是这首杜诗的感情。

这里我想解释几个词。诗序里说,“壮其蔚跂”。什么叫蔚跂?杜甫以前和以后都没有用这个词的,于是就有人说杜甫不通,这词儿是生造的。不过这确实是个特殊的词儿。真是活到老学到老,我后来才发现这“蔚”字有两个读音,我们现在都读错了。说“蔚秀园”的“蔚”,出自《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是草木茂盛的意思。还有个词,我们都念错了。说“蔚蓝色的天空”,这里“蔚”念yù,跟郁郁苍苍的“郁”是一个意思,深蓝色的,带有点透明度的。“蔚然大观”的蔚可以念wèi。“蔚跂”,“蔚”是草木茂盛;“跂”,足字旁一个支,就跟我们今天写企业的“企”是一个字。这个字形容跳芭蕾舞最合适,一个人踮着脚跳舞,就是“企”。另外,一个人看不见什么东西,把脚踮起来,为了看远处,那也叫“企”。“蔚跂”两字连起来,就好比一个人舞剑器,让你看到天花乱坠、眼花缭乱,这是“蔚”;同时又轻飘飘的,跟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一样,等于脚没沾地,这叫“跂”。蔚跂这两字是相反的意思,一方面非常缤纷缭乱,热闹极了;另一方面脚底下轻极了,简直脚没沾地,所以叫“壮其蔚跂”。这舞的太棒了,上头看不见人了,两把兵器耍的跟千军万马一样,底下脚就靠两个脚尖在那撑着,这就是“蔚跂”。

还有,“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什么叫高头?高头就是上头,指“内廷供奉”,是最接近皇帝、最接近上层的那个戏班。再有一个最难讲的,“玉貌锦衣,况余白首”。这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此处有阙文,还有的说杜甫不善于做文章,文章不通。“况”,今天只作连接词用,况且、何况。古代有个词叫“譬况”,“况”是连类相比也。我听过周祖谟先生讲声韵学,周先生在讲课时,经常讲某个词是譬况词,就是可以拿这个词比那个词,“况”即连类而比的意思。杜诗上头说了“玉貌锦衣”,那是诗人看的舞者,主要指当年他看的公孙大娘,那时玉貌锦衣;对比之下,我现在头发已经白了。底下还有两句,“今兹弟子,亦匪盛颜”。当年公孙大娘玉貌锦衣,我是娃娃,现在比比看,公孙早就没有了,我的头发白了,是个衰翁了,而她的徒弟也不年轻了,这不就连上了吗?诗人的意思就是作个对比。诗人下面没太写李十二娘,主要还是写公孙大娘,因为前边序里有“波澜莫二”,居然这个弟子能把师父的东西继承的非常全面,这就够了。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这都好讲,我就略过去了。最妙的是“观者如山色沮丧”,不是“色兴奋”,不是眉飞色舞,观众一看都傻眼了。就像我们今天看马戏似的,风险太大了,大家提心吊胆的,怕出事,看着害怕,是这种感觉,不是说“观者如山色狂欢”,而是看的观众都面无人色了。而且,写得太抽象了,“天地为之久低昂”。不光是在一个场面上活跃,天地好像都随着起起伏伏,简直太神了。下面接连四个比喻,“霍如”、“矫如”、“来如”、“罢如”。头两个因为用的是神话,比较抽象,但我们也知道是什么意思。“霍如羿射九日落”,那是说剑光闪烁,霍是闪烁的样子;“矫如群帝骖龙翔”,一群神仙骑着龙在天上飞,也有点儿悬,不太好想象,但我们知道意思是舞台上一个人如同千军万马一样。一个是剑光闪烁如同羿射九日落,一个是公孙大娘一人占满了全台,跟千军万马一样,到处是她的影子。发点儿感慨。梅兰芳唱《游园惊梦》,或者什么独角戏,戏台上就一个演员,可是好演员有一个人占领整个舞台的神奇功力。梅兰芳就有这个本事,整个舞台就一个人,但观众全被吸引住了。可是我们现在舞台上出来穿靠旗的,动辄二三十,然后旦角又出来好几十,恨不得舞台上能站两千人,这到底看谁啊?怎么看啊?公孙大娘一个人就好像是“群帝骖龙翔”,这了不起。这两句还比较抽象,下边两句就可以体会,“来如雷霆收震怒”,要不怎么色沮丧呢,那气势之猛,简直震撼人心,然后表演到一个关节时,一下就打住了,“收震怒”,戛然而止,这个我们能体会到。因为打雷我们都有经历,而且这个“收震怒”好,本来气势汹汹,让你惊心骇目,可是一下顿住了。其实还在“怒”,但是暂时停顿。最后等节目演完了,就好像梅兰芳《霸王别姬》舞完了剑以后,台底下和台上都静默无声。又像是大风大浪的江海,最后波平浪静,“罢如江海凝清光”,这个境界太好了。前边热闹的简直让你透不过气来,最后收住的时候一点声音没有,波平浪静,宁静到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的见,这两句比头两句更好。写舞蹈表演就到这儿为止了。然后说“绛唇珠袖两寂寞”,什么叫“两寂寞”?绛唇是唱歌,珠袖是舞蹈。从公孙大娘以后,音乐听不见了,舞蹈也看不见了,此之谓“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这个弟子是谁呢,她是临颍美人,现在到白帝城来,到夔州了,“妙舞此曲神扬扬”。她舞蹈的节目和诗人小时候看的舞蹈是一样的,还是“神扬扬”,觉得好像神采不减当年,就是说现在公孙大娘的徒弟很好地传承了老师的艺术。底下这句不太好讲,“与余问答既有以”。“有以”在古文里常见,“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这里的“有以”是什么意思?还有,“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那个“以”是由的意思。“良有以也”就是良有由也,良有原因。可杜诗里的“有以”不好讲,我认为这个“以”跟那个表示完了的“已”相通。“与余问答既有以”,就是说我跟她谈话告一段落了,我是这么讲。因为这两个“以”和“已”,古通用。“感时抚事增惋伤”,这不用讲了。当初“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快的很;“风尘澒洞昏王室”,天下大乱。“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现在的“映寒日”都是说到了天冷的时候,快散场了,可是“女乐馀姿映寒日”不是指现场。有人讲成杜甫看节目时是十月,所以叫“映寒日”,我认为太简单了,不是这个意思。三十多年前,我听俞平伯先生讲杜诗,对于“女乐馀姿映寒日”一句,他说这句是暗用向秀《思旧赋》的序,借以寄今昔沧桑之慨。我认为这个解释是很精辟的。正与诗里头的上文“感时抚事增惋伤”一句相映照。《思旧赋》的序怎么说的呢?嵇康,“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他临死时看看太阳,然后拿琴弹,广陵散从此绝矣。向秀就说了,“余逝将西迈”,我就要往西走了,“经其旧庐”,走过他的故居,“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在向秀走过嵇康的故居时,太阳快下山了,“寒冰凄然”,天气特别冷,“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这是向秀《思旧赋》的序,所以俞先生说“映寒日”者,用《思旧赋》的序“日薄虞渊,寒冰凄然”。“梨园子弟散如烟”了,而女乐的馀姿还有个别人留下来了,但是就好像向秀过嵇康的故居一样,是“映寒日”。我觉得俞先生的说法是对的。做学生的,也有师承,也有家法,我觉得俞先生讲的好的,一定都照着讲。有一次我在城里讲杜甫,俞先生的女儿、外孙、亲戚去了一大堆,讲完以后,俞先生给我写了封信,说“感谢你宣传鄙说”。到下边就是,“金粟堆南木已拱”,唐明皇已经死了,诗人会跳跃,一下子蹦到自己,“瞿唐石城草萧瑟”。皇帝早已死了,我现在瞿塘峡这个地方,“草萧瑟”,时令也到了暮年了。“玳筵急管曲复终”,这个节目演完了,大家散了;“乐极哀来月东出”,等到散了,月亮出来了,可是我的心情太乱了,看了这么个好节目固然很激动,跟她谈话以后又很感慨,所以诗人思绪纷乱。“老夫不知其所往”,这就跟那《哀江头》似的了,我要回家,路都走不出来了;“足茧荒山转愁疾”,走的是山路,特别难走,我倒反而发愁了,干吗走那么快啊,简直累不了了,“转愁疾”,“疾”是快的意思。这个“茧”,他用的是蚕茧的茧,还有一个说脚上长了趼。“趼”念jiǎn。

这个讲完了,捎带讲《江南逢李龟年》。好讲极了,就四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岐王也好,崔九也好,都是长安的贵族大官,在那个地方我们经常见面,而且也常听说你的消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俞平伯先生当年说,这诗还用讲?多念两遍就行了。其实就是诗人这种今昔之感,内心的伤痛,用不着多说。当年,“岐王宅里寻常见”,贵族门前是踪影不断的;“崔九堂前几度闻”,也常听说你的消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赶上这么一个时候,诗人已经从四川出来了。好风景啊,可是落花时节,赶上春暮,暮春又碰见你了。我常用对比,李白要写碰见熟人,送给人诗,那可是一气呵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大白话,而且一目了然,就这么点意思全说了。这也有好处,这是李白。可杜甫不这么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我又碰见你了,这次碰见你,既不是岐王宅里,又不是崔九堂前,时间又是“落花时节”,虽然现在是“江南好风景”……琢磨琢磨吧,这诗就得反复多念几遍,它这个含蓄的劲儿在里头。《世说新语》有两句话“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杜诗就是这种类似的感情。

这首诗我提醒大家,杜甫做了一个尝试,可惜在杜诗中就见过这么一次。是我的一个学生发现的,当时我没理会,后来我发现这又是杜甫写旧体诗的一个新尝试,可惜这个传统,大家都没注意。“岐王宅里寻常见”的“见”,和“正是江南好风景”的“景”,属于见纽,见古音念gin,景念gǐng,这音我们现在都发不出来了。请注意,一三两句的末字,虽不押韵,但是同纽。“见”和“景”同纽,就是现在的读音也类似。不要以为一三两句的末字就没关系,照样可以有音律上的特点,可惜我没有找到杜诗其他的例子,但是这个例子很突出,因为头句没韵,第三句当然也不入韵,而他用这两字怎么那么巧,用了两个古音非常难读的见纽,这个要提醒大家一下。杜诗有很多创造性的东西,后人没有注意,我讲《江南逢李龟年》跟别人的讲法也不完全一样。这三首诗倾向性是一样的,曹霸也好,公孙大娘也好,李十二娘也好,李龟年也好,都是盛时在长安碰头见过、经常了解的,各自身怀绝技,可是现在跟我一样,都倒霉了,结局如此,都有沧桑之感。

杜甫离开四川以后,最有代表性的两首诗,是《登岳阳楼》和《江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