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打破了这个格律,主题开篇就提出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一首诗的主题就在这里。这就叫“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就是杜甫的创造性。当年俞平伯先生讲诗,讲比兴,“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陌上桑》),这是“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这与后面焦仲卿、刘兰芝的事有什么关系呢?这也是“兴”,或者说“比兴”。一般来说,“比兴”多在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对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讲也是“兴”。这也是在前面,但也有在后面的,《木兰诗》的比兴就在后面,“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就是创新,这个比兴放在后面才精彩。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纨袴子弟受父祖余荫,饿不死。袴,多作“绔”,应该作“袴”。“丈人试静听”,不是叫丈人安安静静,不要讲话。《说文解字》:“静,审也。”审,详细、仔细。静听就是谛听,白话即“细听”。所以说,治文学宜略通小学。《夜宴左氏庄》:“林风纤月落,衣露静琴张。”或作“净”,或作“静”,这都是省略的写法,真正应该写“瀞”。“净”与“静”都是假借字,不是本字。本字是“瀞”。《老子》“清净无为”,或作“清静无为”,应该作“清瀞无为”。北大的张鸣同志问我,这琴到底弹没弹?这是杜甫留给人想象的余地,但“静琴”不是说这琴很干净,也不是说这琴很安静。这是指琴的音色,一定清脆悦耳。“静琴张”的“张”是说琴摆在那里,可以设想正在弹,或尚未弹,但音色一定很美。“淨”字最早不念“静”,念“争”。除了“淨”,还有“埩”,见于《公羊传·闵公二年》,鲁国北门为“埩”。护城河为“淨”,城谓之“埩”。所以“淨”是城名、水名。“埩”读仄声,本是动词,实际上就是“整”,整治的“整”。安静的静,应作“靖”。丈人静听,即丈人细听。仇注引鲍照“主人且勿喧”,不对,应引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静听,即是细听。《诗经》“静女其姝”,这个“静”不是幽闲贞静、贤德之义,而是“靓”,即美的意思。漂亮的女人长得真美。“静”还作“好”,“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后汉书》里说王昭君“丰容靓饰”。所以治文学宜略通小学,不妨以诗证诗。“秦氏有好女”,好女,美女也。“借问谁家姝”,余冠英先生注《诗经》,释“好人”为善人,不确,应该是美人。
前四句是一个总纲,中间仇注说得很清楚,分四段。中间十二句说自己,又十二句是事与愿违。自己的抱负超出常人,但遇到了“骑驴十三载”的遭遇,“主上顷见征”,“歘”一般读“xū”,这个字与“倏”同义。结果李林甫压制,野无遗贤,大家都上当受骗了。“观国宾”,见于《易经·观卦》。“观”,名词当读去声。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当代人钱世明,认为秦观读平声,务观读去声。严格地讲,大观园,应读大guàn园。“早充观国宾”,是说自己早年来长安,很露脸。“赋料”,仇注注得不清楚,“料”名词读去声liào,动词读平声liáo。意思是,我自己琢磨赋可以和扬雄比肩。“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可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致君尧舜上”,这有两个讲法,一是使君王与尧舜一样;一是比喻贞观之治。尧舜之君如比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希望玄宗和太宗一样。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行歌”,用《论语》“楚狂接舆”的典故,用白话讲就是要饭的,边唱边行乞。我不是想隐居,而是没饭吃。“残杯与冷炙”,“炙”名词读zhà,动词读zhì。可是“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后十二句说自己如何如何倒霉。
最后十六句,说到眼前,“甚愧丈人厚”,感谢韦济在人前称道自己的诗作;“窃效贡公喜”用“弹冠相庆”的典故,你如今升官,我感到高兴,但我“难甘原宪贫”啊。杜诗的沉郁顿挫就在这儿。这样的环境,我不该心怏怏,但“只是走踆踆(cún)”。老太太下台阶把脚“踆”了,就是这个字。“今欲东入海”,仇注引《庄子》,不确,而是《论语》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去秦”,离开秦地。仇注引李斯《谏逐客书》是对的,但没有引到点子上,当引“非秦者去,为客者逐”两句。《论语》云:“迟迟吾行也,去父母之邦也。”他舍不得走,但表达得很含蓄,说“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我留恋终南山。“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一饭之恩尚且要相报,我总想报答你,何况还是辞别朝廷的大臣,表达不失身份。最后又把自己的尊严和身份表达出来,“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我好像一只漂流无归的白鸥,尽管飞到万里之外,但我不是能被任何人驯服的。用《列子》“鸥鹭忘机”的典故。“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也是用此典。
杜诗把这些想法,说得委婉曲折,既表达了困境,也不失身份。杜甫与李白不同,李白是穷摆谱。我常打一个比喻,李白的诗不好学。李白真正是一个千年不遇的天才,好比一个歌者,天赋的好嗓子,愿意怎么唱就怎么唱,怎么唱都对,即使不搭调,也是好。李白的“牛渚西江夜”,五律,一句对仗没有,可真是好诗,但不能照着学。学杜甫的人多,因为他讲究规矩、法则。拿京戏来比附,老生里的杨宝森虽然嗓子差些,也能唱出好味道来。尽管天赋不够,守着规矩去唱,照样可以。许多学习谭(鑫培)派的,嗓子都不好,像余叔岩、杨宝森嗓子皆如此,孟小冬是女的,情况不一样,杨宝忠嗓子也不好。但不能因为嗓子不好就不走这条道儿。言菊朋后来弄成了“扬州八怪”、“后现代”,那就不行了。不过言菊朋虽然怪,但还是从规矩中出来的。标新勿立异。杜甫给人看的一面是法度、规范、圆满的结构和作诗的路数,中才之人照着学也能像诗。学李白则让人无从措手,太难了。
下面看几首律诗。
登兖州城楼
(开元二十五年,兖州)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陈贻焮认为开元二十四五年杜甫父亲在兖州做司马,未有理由。仇注引张綖〗注云:“考公作此诗时,年甫十五,而所作已如此,其得之天者,良不偶也。”张綖〗考证杜甫作此诗,才十五岁,也未交代理由。“趋庭日”必是杜甫的父亲在兖州做司马。年龄最大不超过二十四五岁。
我听俞平伯先生讲诗,他开宗明义第一首诗一定讲这一首,但他不像仇注引的各种说法,把此诗说得如何如何好,他认为这只是一首普通的五律,我同意他的说法。这就是一首普通的怀古诗,没有什么多深刻的内容。杜甫到夔州,饱经沧桑,他写了《白帝》(大历元年白帝城):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前四句写景,很有气势,后四句很有思想,和《登兖州城楼》是不同的。仇注还说此诗与《登岳阳楼》接近,其实《登岳阳楼》要高得多。此诗有章法,有分寸。如把这些技巧性的东西抽出来,诗便四平八稳,没毛病,可也没什么突出的。按思想性来讲,人人都讲得出。俞先生说,你能说杜甫没有天才吗?二十岁写的诗如老吏断狱一般,完整、平稳、妥帖。一个用功学诗的人学几十年能达到这个水平已经不容易,可杜甫刚出道儿就到这个水平,俞先生说,他比别人早熟了二三十年。从内容上讲,这首诗比较空泛,换成登其他名胜古迹也可以。俞先生说,能写这种诗的才子不难得,初唐四杰、李贺都是才子,可是早死,李商隐活得也不长,但杜甫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四杰、李贺、李商隐。像李贺的“才”,怪诞,而杜甫的“才”是中正和平,通大路的。
依照我个人的兴趣,对《夜宴左氏庄》特别喜欢。
夜宴左氏庄
(约开元二十九年,齐赵间)
林风纤月落,衣露静琴张。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林风”,《杜诗详注》本作“林风”,他本多作“风林”,究竟作哪个好?自然是“林风”好。盖“风林”风大,“林风”风小,此处风一定小。纤月本易落,诗人看着纤月落下去。言“落”,其实是从未落写起。写诗要懂一点辩证法,比如《秦州杂诗》“抱叶寒蝉静”。如果蝉不叫,如何知道树上有蝉呢?蝉还叫,但气力渐微,逐渐不叫了。“归山独鸟迟”,这鸟一定飞得特别快,时间虽晚,可鸟的速度是快的。诗词多有反语,这也是反语。范仲淹《苏幕遮》“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其实是夜夜无梦、无眠;“明月楼高休独倚”,实际是曾经倚过楼。俞先生在课堂讲词,“一年灯火要人归”(姜夔《浣溪沙》“燕怯重云不肯啼”),正是此人归不得也。“一春须有忆人时”(周邦彦《浣溪沙》“雨过残红湿未飞”),“须有”,其实是无有也。周邦彦“定有残英,待客携樽俎”(《琐窗寒》“暗柳啼鸦”),“定有”,是未必有。李后主“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醒时如何呢?想必是不满。“小楼昨夜又东风”,又到春天,“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故性命难保。如果换了阿斗,“此间乐,不思蜀”,自是善终。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宋神宗认为他还是眷恋朝廷;而宋高宗看见辛弃疾的词“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认为他对朝廷不满,可见当年的皇帝还是懂诗的。
回到《夜宴左氏庄》,这诗写夜景特别好,写幽静极了的环境。暗水,不见水而可闻其声。“带”,就是《兰亭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映带”。“带”如果换成“映”,星光就太亮,把人的注意力都引向星星,而这里是写星光里草堂的轮廓,突出的是草堂。“检书”为作诗,“看剑”是欣赏宝剑。“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有人诗成,用吴语来吟咏。杜甫早年去过吴越,此时听见吴语吟诗,一是心里有了游兴,二是有了隐逸之思。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是写自然景物,而杜甫此诗是写文人雅集。《韩熙载夜宴图》是名画,但画中无诗,只有豪华热闹,没有诗意,缺乏书卷气。杜甫才是诗中有画,我很欣赏此诗。
房兵曹胡马
(约开元二十八九年间,齐赵间)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中国国产的马讲求膘肥体壮,胡马天生是瘦的。“竹批”是外形,“风入”写马奔跑之快,蹄如悬空。这样的马要上前线,“真堪托死生”。写马是写活物,不光要写外形,还应写内在的精神。“万里可横行”实是说人可横行。
画鹰
(创作时地不详)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絛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是写静物。朱自清先生有文章《逼真与如画》,《房兵曹胡马》是如画,《画鹰》则是逼真。风霜似从画布上涌出,未画即已令人心动。画上的鹰仿佛要捕捉活兔。鹰眼绿,故云“似愁胡”。“胡”假借为“猢”。“絛镟”,是锁鹰的链子,发着光,仿佛真可以摘下来,“轩楹”,画上的鹰背靠柱子,一呼便可飞去。前诗写真马,写其精神。这是画,故写得越加逼真。
讲杜诗要以意逆志,“以意逆志”有两个讲法,一是以读者之意逆作者之志,这个讲法不对。读者之意难免主观,故要以文本所体现的作者之意,逆作者之志。所以必须有根据。先逆作者之意,然后知其为何如此写。“诗无达诂”,达者通也,不能用一个诂训,解所有的文本。这是强调诗的特殊性。
这次讲了六首,前两首是古诗,但老杜用了律诗的手法去写,《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更往排律上靠,都显示出创新色彩。后四首律诗,看出杜甫在早期律诗已经很成熟了。尤其《登兖州城楼》,二十岁左右就那么老练,太不同寻常了。当然,精彩的是《夜宴左氏庄》和《画鹰》、《房兵曹胡马》。《夜宴左氏庄》的前四句写宴前,有背景、环境,后四写宴后,诗题曰“宴”,但诗里一个“宴”字也没有,不涉及吃饭。整首诗都是文人雅集,写景有风、露、星、月,叙事有琴、书、剑、诗、酒,最后的“扁舟”句让人联想到归隐山林。诗的风格跟其他杜诗也不同,在工整之中有含蓄明快之美,潜气内转,用意精妙。《画鹰》和《房兵曹胡马》恰成比照,画的鹰倒逼真,而真的马却如画。画上的鹰似从纸上飞去,攻击凡鸟;真马则特意写出马的主人,所谓马万里横行者,实乃马主人横行,题目与诗意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