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你是在做牛做马,还是做主管
8598000000034

第34章 从优秀到卓越,成就最顶尖的管理者(1)

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凯斯特鲍姆曾经说过:“真正的领导力是源于人们的内心和精神,而非外在的技能。卓越的领导者或许不擅长人际交往和沟通,但他一定是雄心勃勃,能够面对巨大的挫折,自我控制能力很强,能忍受背叛,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心。”一个有着卓越的领袖气质的领导者,一定是一个有远见、务实、有道德感和勇气的人,他拥有大胸怀和大气魄,充满个人魅力,还是一个优秀的造梦大师。

1,成功的企业背后,都藏着一个卓越的总经理

在冷兵器时代,战争成败的因素归纳起来,无外乎天时、地利、人和。以三国为例,曹操携天子以令诸侯——占了天时;孙权坐拥江东——占了地利;刘备有诸葛亮和五虎上将的辅佐——占了人和。正因为如此,曹操、孙权、刘备才能各占天下之一,呈三足鼎立之势。但是,如果仅占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中的一条乃至三条,是否就能打下江山,是否江山永固呢?对此,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吴起表达了个人的看法:

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子继承王位,称魏武侯。一天,魏武侯在吴起的陪同下坐着船,顺黄河而下,船到半途,他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

吴起答曰:“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由于他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他;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但由于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但由于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回答说:“讲得好。”

在吴起看来,影响战争成败的因素,不仅是天时、地利、人和,更重要的是君主的德行。如果君主的德行不好,如果君主不修德行,即便拥有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也不见得能在战争中取胜,更不能保证江山永固。所以,吴起这才有了“江山之故,在德不在险”的观点。

著名的满学家阎崇年先生曾经说过:“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之所以能为大清朝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除了拥有天时(明朝腐朽内忧外患)、地利(统一女真雄踞一方)、人和(八旗劲旅同仇敌忾),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己和”。

阎崇年所谓的“己和”,与吴起的“君主德行”十分近似,不同的是,“己和”表达的是内在的心态、心理和智慧,而“德行”说的是治理国家的心态和智慧。可以说,“己和”是君主德行的根本,只有当君主有了良好的心态时,他才有可能表现出好的德行。

其实,管理企业与君王治理国家,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只是设计的管理范围、人数不同而已。管理企业,同样离不开一个“德”字,所谓“厚德载物”,领导者唯有良好的德行,才能行走在竞争激烈、危机重重的商场,才能得人心,得天下。在这方面,代表性的人物有史玉柱、牛根生、柳传志等。

当年“巨人大厦”项目崩盘时,巨人的核心管理层并未因史玉柱的破产而离去,核心管理者们对史玉柱依然不离不弃,这种风雨同舟的情愫,源于他们对史玉柱的信任,这是史玉柱后来崛起的关键。

牛根生创立蒙牛时一穷二白,既没有资金,也没有厂房,连奶源都没有,他的办公室是居民楼里的一套两居室,牛根生自嘲道“就是这么个环境,当时的蒙牛是中国乳业的尾巴尖上的最后一根毛”,但是牛根生的创业团队雄心不减,始终团结在一起,最终打造出今天的蒙牛集团。

联想在柳传志的带领下,从当年只有20万元的企业,发展成今天上百个亿的大企业,成为中国电子工业的老大。联想能有今天,与柳传志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格是分不开的,柳传志曾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第一,做人要正。虽然是老生常谈,但确确实实极为重要。一个组织里面,人怎么用呢?我们是这么看的,人和人相当于一个个阿拉伯数字。比如说10000,前面的1是有效数字,带一个零就是10,带两个0就是100……其实1极其关键。很多企业请了很多有水平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国外的人才,依然做得不好,是因为前面的有效控制不行,他也是个零。作为‘1’的你一定要正。”

柳传志说得到做得到。在联想的“天条”里,有一条是“不能有亲有疏”,意思是领导者的家属、子女不能进公司。柳传志的儿子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计算机专业,但是柳传志不让他来联想,因为他害怕子女进公司,各亲属结成利益团体,到时候没法管理。这只是柳传志做人的一个缩影,正是这种浩然正气,使得联想的事业蒸蒸日上。

翻阅历史,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在逆境中生存的例子不胜枚举,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都需要一群人,一个团队,而且需要一个有德行的领袖。史玉柱有“德”,所以在逆境中,依然能用人格魅力凝聚他的团队;牛根生有“德”,所以他才能带领团队,走过创业初期最艰难的日子;柳传志有“德”,所以他才能通过正人先正己,树立个人的影响力,把联想做成世界级的企业。

今天,有多少企业小老板有“德”?悲观地说,大多数企业是“树倒猢狲散”,甚至有些企业,“树”还没倒“猢狲”就已经散了。这一点从一个企业的人才流失率上就能看出端倪。当一个企业的人才不稳定,尤其是核心人才频繁流失时,企业的领导者就应该反思了,到底为什么无法聚集人才?这肯定是有原因的,而最大的原因,恐怕就是领导者“无德”。

牛根生曾说过:“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如果老板无德,他永远只能凭借“小智”取胜,他永远只能经营一个小企业,做一个小老板。试问,优秀的人才怎么愿意跟着没有前途的小老板,混迹在没有前途的小公司呢?

领导者们要清楚一点: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号召力,绝不是职位赋予的,如果没有追随者,领导者的职位只是一个空壳,也就是说,是追随者成就了领导者,是追随者凸显了领导者。所以,领导者必须加强个人德行的修炼,学习做人的智慧。只有这样,才能领导团队,打下江山,把企业做大做强。

2,眼界决定境界:

看别人看不到,才能做别人做不到

经营和管理企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个叫“王道”,一个叫“霸道”。所谓王道,指的是做一个产业,要和别人合伙来做,一起把产业做大,让大家都有钱赚,使大家的路越走越宽。所谓霸道,是指一人独大,这个产业我全做,形象地说就是“走我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垄断就是典型的“霸道”经营。

企业管理者如果放弃“王道”,而改行“霸道”,长远来看,势必会令自身的实力大为折损。自古道:“眼界决定境界”,看别人看不到,才能做别人做不到。在错误的道路上一意孤行,到最后只能是得不偿失。下面的这个案例,就值得我们深思:

有个县级企业每年的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把生意做得有声有色。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公司的老板赵先生也越来越牛气。

同行有家小公司的老板王先生想拜访赵老板,和他洽谈一个很好的合作项目,但是去了几次,都没见到赵先生。因为他不是在开会,就是在接待客人。最后一次,王先生终于见到了这位牛气的赵老板。

对于王先生的来访,赵老板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热情,他坐在老板椅上,身子都没动,接过王先生的名片,也只是看了看,然后对王先生说:“我们公司是当地的行业老大,不会和你们这样的小公司合作的,而且我告诉你:两年内,我们将会垄断这个行业……”

赵老板不过是一个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的企业老板,他的霸气体现出来的更多是愚昧和可笑,一个不懂得与同行搞好关系,不懂得与同行合作的企业,恐怕很难继续做大做强。因为一个实力强大的企业,往往依靠几个主要产品或业务赢利,有些产品或业务并非行业最强的,这就好比一个人:他的能力很强,有很多优势,但在某些方面,他也有不足。如果企业管理者能够认清形势,认清自己的劣势,通过与同行企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那么就可以实现双赢,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

再者,从竞争态势上来看,在某一行业、某一地区形成“一强多弱”的格局之后,即便“一强”处处占据上风,但如果“多弱”联合起来,一起对抗“一强”,“一强”也不一定能完胜。而且市场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企业的口碑很重要,“一强”能否聚拢下线企业,能不能得到其他企业的支持和消费者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因此,企业实力再强也不要处处显露“霸气”,因为做人不能太“霸道”。

某公司的张经理发现市场上出现了窜货,于是向总经销商反映情况。总经销商对此反映冷淡,嘴上对张经理说:“我马上派人去查,查出来就要严厉处罚。”但过了几天,总经销商依然没有查出货是从哪里发出来的?没办法,张经理只好亲自出马,去零售商店询问情况,通过层层查下去,最后发现是总经销商自己窜的。张经理非常气愤,但为了赚钱,不好与总经销商撕破脸皮,但是心里却想着:“你和我耍心眼,看我以后怎么对付你,吃了我的,早晚让你吐出来!”

案例中,那位总经销商的行为不仅是“霸道”,更是“贼盗”。他在经商中违反了诚信原则,用非正当手段牟利。这种做法只会引起合作伙伴的极大反感。这样的总经销商,早晚会砸烂自己的招牌,因此,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作为一家实力较强的企业,也许在某一时期、某一区域,你的成功会引起同行的敬重。但是作为管理者,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认为天下是自己的,霸道得不可一世。要知道,得人气者得天下,无论你的企业实力多么强大,如果“失道”,必然寡助。李嘉诚那种“有钱大家赚”、“要对手不要敌人”的经营思想,值得每一位企业管理者学习。

华人首富李嘉诚的生意做到了全世界,但他却没有任何“霸道”作风。相反,他处处表现得很平和,对待同行企业,十分尊重和友好,充分彰显了“王者风范”。当年牛根生等企业家组成一个团队,一起来拜访李嘉诚,当时李嘉诚已经79岁了,但他早早地守候在电梯前。当代表团从电梯里走出来时,他一一和他们握手。席间,李嘉诚逐桌坐下,和每一位成员亲切交谈,回答他们的提问。当代表团告别时,李嘉诚再次将他们送到电梯。从李嘉诚的表现和他一贯的经营思想来看,他所奉行的是“王道”经营思路,绝非“霸道”经营思路。

李嘉诚曾经说过:“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俗话说得好:“多一个帮手,就多一条出路。”做生意也应与人为善,而不能不顾同行的利益,否则,就很容易树敌,就会把生意做得越来越孤立。反过来,如果像李嘉诚那样,即使自己是一家独大,也懂得与人合作,并考虑合作者的利益,达到利益均沾,虽然短期内可能少赚一点,但从长远来看,会获得数不尽的合作机会和源源不断的利益。这样才能把生意越做越大。

3,一时的成功不等于一世的成功,

做老板要有危机意识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曾经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安逸、顺利的环境中,如果不懂得居安思危,没有觉察危机的敏锐双眼,就可能“突然”死于非命。这里说的“突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因为危机就在那里,是你没有发现它,如果你能发现他,及早排除危机,那么就能免于死亡。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就如同一艘游轮航行在茫茫的大海之中,市场环境就如海浪翻腾不止,危机就如同隐藏于水中的冰山。作为企业管理者,作为游轮的掌舵者,如果你发现不了冰山的危机,那么这就是你的失职。

众所周知,泰坦尼克号是在欢呼声中出海的,在船长、船员们的高度放松下,在全体乘客疯狂的放纵时,一座巨大的冰山突然出现在眼前,泰坦尼克号躲避不及,撞上了冰山,然后沉没在大海中。由此可见,居安思危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方面,企业管理者不妨向日本人学习。

日本人生活在一个地震多发的岛屿上,陆地面积有限,人口众多,这些现实因素不得不促使他们居安思危,奋发图强。即便在经济繁荣的今天,日本人依然保持强烈的危机意识。日本曾拍摄了一部名为《日本沉没》的大片,影片大胆地设想:由于太平洋大陆板块的移动,日本大陆将会被拖到太平洋,并且会在一年之内沉入太平洋。面对即将消失在地球上的这一残酷现实,日本人到处寻求别国接纳,但是他们被拒绝了。绝望的日本人最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们将海底3000多米深的大陆板块炸断,保住了部分日本岛屿。

站在日本人的角度想一想,看完这部影片会有怎样的心情,那是一种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感觉。日本人之所以拍摄这部影片,其意图非常明显,他们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电影水平,而是为了激发出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增强他们团结、互助、互爱的精神。

相比之下,我们可能没有哪个导演,敢拍摄这类题材的影片,我们的愿望是一直生活在盛世太平的环境里。如果有人提到危机,马上被呵斥:“闭上你的乌鸦嘴,能不能说点吉利的话?”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企业中,很多企业管理者愿意听同行说好话、希望员工报喜不报忧,这种心理对经营企业来说是非常可怕的。

在中国食品行业,提起三鹿集团,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它曾入选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中国企业500强,企业先后荣获的省级以上的奖项多达200余项,比如,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轻工业十佳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等等。

2006年,三鹿集团入围《福布斯》评选的“中国顶尖企业百强”乳品行业,而且位列榜首。当年经中国品牌资产评价中心评定,三鹿集团的品牌价值高达14907亿元。2007年,三鹿集团被国家商务部评为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三鹿”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其产品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畅销。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巨无霸,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瞬间崩塌。原因相信你也猜到了,那就是2008年8月13日,三鹿集团的奶粉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污染物质,导致三名婴儿死亡,数百名儿童患上不同程度的泌尿系统病变。当年12月份,三鹿集团被北京三元集团收购。一个曾经灿烂辉煌的企业,以一种丑陋的形象消失于公众的视线,消失于消费者的心中。

在看似一帆风顺的时候,三鹿集团缺乏危机意识,忽视产品质量,导致迅速消亡,不得不让人深思。法国剧作家、小说家巴尔扎克说过:“一个商人不想到破产,好比一个将军永远不预备吃败仗,只算得上半个商人。”这对企业管理者而言,无疑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