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写给未来的自己
8593500000015

第15章 经营自己的长处(思想家)(4)

伊格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结束之后,所有的人都离开了会场,只有格劳伯一个人呆呆坐在椅子上,他的大脑中还在想着真正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事。也许是看到台上太多的纸飞机和颁奖留下的纸屑,格劳伯不由得拿起角落中的扫把,开始清扫起会场来,他一下一下努力地挥动着扫把,看着慢慢积聚起来的纸屑,格劳伯忽然间觉得自己的心是那么的宁静,他忽然间为自己这些日子以来的不安觉得可笑。当那些纸屑被格劳伯倒进垃圾桶的时候,格劳伯觉得自己的心灵一下子轻了许多,就像自己心灵上的那些尘埃随着自己的扫把一下一下都扫进垃圾桶里了一样。

第二年、第三年,第五年、已经白发苍苍的格劳伯还是头戴斗篷手拿扫把,早早地就站在伊格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他已经等不及那些人离开再扫,他在人们一边颁奖的时候,他就一边扫那些台下的人投掷上来的纸飞机,仿佛他的眼前也只有纸屑和飞到台上的纸飞机,至于那些奖颁给谁,谁上台领奖已经与他无关。就这样格劳伯一直在伊格诺贝尔的颁奖典礼上,整整当了11年的清扫工。

2005年,真正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落到了格劳伯的头上,这一年,格劳伯刚好80岁,人们以为获得了真正的诺贝尔奖,格劳伯不会再出现在伊格诺贝尔的颁奖典礼上,更不会再拿起扫把,然而就在这年的伊格诺贝尔颁奖典礼上,格劳伯又拿起了扫把,站在台上。

格劳伯的一名学生冲到台上,想拿走格劳伯手里的扫把,格劳伯却对他的学生说:“你以为诺贝尔奖的真正获得者就不是常人,他们心灵就没有污垢?所以你不能拿掉我清扫心灵尘埃的扫把,你要知道我在清扫颁奖会场的时候,其实也在清扫自己的心灵。”

一位真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拿着扫把整整清扫了11年伊格诺贝尔奖的现场,这是一件史无前例的事情,更让人感动的是,已经82岁的格劳伯在2007年仍对那些希望他放下扫把的人说:“我手中的扫把,我将一直握下去,因为它能够让我清醒、执着的去做自己的事情,这是我清扫心灵的扫把,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拿走!”

经营自己的长处

有个年轻人,父亲是位作家。读中学时,父亲就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然而,一个学期下来,老师写下的评语是:“该生很聪明,但过分严谨,缺乏想象力,即使再有心,也不可能在文学上有多大成就。”后来他的父亲让他改学油画,可他不善构图,不会润色,没什么艺术感觉,认识他的人都认定他在绘画方面成才无望。这以后,他的父亲处处留心观察他,发现他在沉溺于电脑游戏的同时,对电脑运作程序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父亲是个开明的人,缘于这一点,放弃了让儿子继续上大学的构想,任他自由发展。就这样,这个年轻人自作主张,高中毕业就没有再上学了,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也不是因为他家境不好没条件供他上学。而是他一直以来,只对电脑软件,程序控制等方面有浓厚兴趣,正因为这样,他高中一毕业,就一头扎入了他的电脑世界。可以说,他是一个及早地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并果断地去经营自己长处的人。就这样,在一个适合自己的天地里,他潜在的智慧迸发出了迷人的火花。

这个年轻人就是“作品管理大师”的创建人汤淼。“作品管理大师”的推出,既方便了数以万计的自由撰稿人,又为他自己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二十来岁的年华,在别人眼里,他已是电脑软件方面难得的人才。毋容置疑,他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汤淼的成功应证了这样一句话:人生成功的诀窍在于经营自己的长处,经营长处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否则,必将使自己的人生贬值。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如美籍华人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年轻时到美国留学,立志要写一篇实验物理论文,但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动手能力不行,便在导师的劝告下,放弃实验物理全面转入理论物理的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后来,他在《读书教学四十年》一文中不无幽默地写道:“这是我今天不是一个实验物理学家的道理,有的朋友说这恐怕是实验物理学的幸运。”

由此可见,每个人有弱项也有强项。正因为这样,一个人,若从事着不合适自己的事情,就显得低能和弱智;而一旦找到了适合自己优势的最佳切入点,便有可能走入事业的顺境。当然,若是知道自己的长处,而不努力地去经营它,也不可能取得令人叹服的成绩。可以说,了解自己的长处,并懂得如何去经营自己的长处,就有希望步入成功者的行列。

挖掘自己的潜力,经营自己的长处,保持热情并充分地加以利用,就一定能够得到命运的青睐,步入生命的胜境。

曾国藩曾三次自杀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统帅、理学大师,为师为相,立德立功立言,在崇拜者眼中近乎完人。自曾国藩开始,才有“无湘不成军”之说,毛泽东称这位老乡为“办事兼传教之人”,又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功成名就,位极人臣,荣耀无人能及,而他一生经历的艰难挫折,同样无人能比。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星火燎原,迅即席卷江南数省。清政府内外交困无力应付,只好命令各地在籍官员组建团练,就地阻击太平军。当时曾国藩正在湖南湘乡老家为母丁忧,被咸丰皇帝任命为团练大臣,从此创建湘军。在与太平军交战的十年中,曾国藩数次身陷绝境,三次被迫自杀,其中艰险不难想象。

第一次是靖港兵败。1854年,曾国藩亲率水陆两军万余人,大张旗鼓,誓师出征。此时的曾国藩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认为建功立业的时机到了,不料首战即遭惨败。他得到错误情报,以为靖港守敌只有数百人,防备松懈,于是轻率冒进。当他率领水军战船到达靖港时,才发现中了空城计,太平军突然神兵天降,炮声震天,把湘军团团围住。湘军水师都是新招募来的农民,缺乏实战经验,且训练不熟就仓促上阵,这些人见势不妙,纷纷弃船逃命,互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

曾国藩急得亲自拿剑督战,后退者立斩,但是兵败如山倒,大势已去。太平军趁胜追击,俘获无数,“活捉曾妖头”的喊声震天响。曾国藩羞愤交加,死伤士兵大部分来自湖南湘乡,他既无颜面对家乡父老,也没脸再去见湖南官员,为了练兵他几乎把湖南官场全得罪光了,此时都巴不得看他的笑话。眼看战船被焚,辎重尽失,曾国藩不由得万念俱灰,从座船上一头扎进水中,准备一死了之,幸亏被部下救起。

第二次是湖口惨败。1855年,曾国藩率水师进军江西湖口,再次遭遇劲敌,进攻受阻。太平军在江面和两岸修建了牢固的防御工事,水陆配合,严阵以待;而湘军孤军深入,又得不到陆地上的支援,明显处于劣势。1月底,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首先用诱敌深入之计,将湘军100多艘轻便小船诱入鄱阳湖内,然后封锁湖口。湘军战船被分隔成两部分,大小战船不能互相配合,战斗力锐减。停在长江的大船没有小船支持,机动性和灵活性大打折扣,而困在鄱阳湖的小船,失去了大船的依靠,几乎丧失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