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打开文学之门
8591800000018

第18章 囹圄中的慰藉与共鸣:从文天祥《集杜诗》谈谈文学阅读中的共鸣

千古忠臣文天祥起兵失败之后,被囚禁在狱中长达数年。在此期间,他在干什么?他是怎样度过这艰苦、寂寞的幽禁生活的?也许你想不到,陪伴他、支撑他的居然是杜甫的诗歌。在此期间,文天祥不仅反复诵读杜甫诗歌,而且将之重加编排,数量高达二百首,这就是文学史上有名的《集杜诗》。

为什么他要这么做?难道文学真的有这么大的功效,居然能够慰藉牢狱之中一颗孤寂而伟大的心?

我们首先来看看文天祥自己的说明:

《集杜诗》自序

文天祥

余坐幽燕狱中,无所为,诵杜诗,稍习诸所感兴。因其五言,集为绝句,久之,得二百首。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日玩之不置,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诗也。乃知子美非能自为诗,诗句自是人情性中语,烦子美道耳。子美于吾隔数百年,而其言语为吾用,非情性同哉?昔人评杜诗为诗史,盖其以咏歌之辞,寓纪载之实,而抑扬褒贬之意,灿然于其中,虽谓之史可也。余所集杜诗,自余颠沛以来,世变人事概见于此矣。是非有意于为诗者也。后之良史,庶几有考焉。岁上章执徐,月祝犁单阏,日上章协洽。文天祥覆善甫叙。

是编作于前年。不自意流落余生,至今不得死也。斯文固存,天将谁属?呜呼,非千载心,不足以语此。

壬午年正月元日 文天祥 书

我们细致地来读读这个序,也就是文天祥自己的心灵自白:

余坐幽燕狱中,无所为,诵杜诗,稍习诸所感兴。因其五言,集为绝句,久之,得二百首。

文天祥首先说,当时我被囚禁于燕京(大都)的牢狱之中,不能做任何事情,于是诵读杜诗,对杜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根据其五言诗歌,将之汇集起来加以编排,天长日久不知不觉之中,居然得了二百首。从中可以看到,文天祥是完全沉浸在杜诗之中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幽暗冷清的牢狱中,一盏昏黄的灯光之下,一个孤独的身影沉浸在阅读之中。黄卷青灯,正是这一情景写照。但同时我们不禁要问:同样作为诗人的文天祥,难道不能自己创作,为什么非要编辑他人的诗歌呢?文天祥自己做了回答:

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日玩之不置,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诗也。

文天祥说,凡是我想说的,杜甫先代我说了。每天我都沉浸在杜甫的诗歌里。我读的虽然是杜甫的诗,但总是觉得这就是我自己写的,而忘掉了是杜甫的诗。为什么会这样呢?文天祥接着说道:

乃知子美非能自为诗,诗句自是人情性中语,烦子美道耳。子美于吾隔数百年,而其言语为吾用,非情性同哉?

他说,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并不是杜甫在写诗,表面上的、可以看到的诗句只是深层的、不可见的人的性情的反映,而杜甫只不过是做了将之用语言反映出来的工作而已。我今天距离杜甫数百年,而能够对他的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将他的言语(诗歌)为我所用,这难道不是因为我与杜甫性情相同的缘故吗?除了性情的相同外,在文天祥看来,杜甫诗歌所反映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也与他相似:

昔人评杜诗为诗史,盖其以咏歌之辞,寓纪载之实,而抑扬褒贬之意,灿然于其中,虽谓之史可也。余所集杜诗,自余颠沛以来,世变人事概见于此矣。是非有意于为诗者也。后之良史,庶几有考焉。

杜甫的诗歌被前人评为诗史,因为它们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了唐代的历史和杜甫个人的遭遇,而杜甫的价值判断也寓于其中。从我所汇集的杜甫诗歌,也可以看出我自颠沛以来所经历的人和事。

我们可以看出,杜甫诗歌所记载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和价值关怀激起了文天祥强烈的共鸣,可以说感同身受。对此,宋代著名大臣李纲有着深切的说明:“盖自开元、天宝太平全盛之时,迄于至德、大历干戈乱离之际,子美诗凡千四百四十余篇,其忠义气节、羁旅艰难,悲愤无聊,一寓于此。句法礼致,老而益精。时平杜之,未见其工,迨亲更兵火丧乱,诵其词如出乎其时,犁然有当于心,然后知古今绝唱也。”(李纲《校定杜工部集序》)李纲说他是在亲身经历了“兵火丧乱”之后,才真正明白了杜甫诗歌的伟大。所以文天祥最后说,我并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啊,希望以后修史的人,能够体会我的这一番关切和苦心。

但是与此同时,文天祥对此也表示忧虑:

斯文固存,天将谁属?呜呼,非千载心,不足以语此。

我的《集杜诗》摆在这里,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从中领会我的苦心呢?如果真的有人能够领会,那么这个人就必须具有“千载心”,否则,他无法领会。也就是说,这个人必须具有像杜甫和我那样的情怀、眼光和见识。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谈学诗体会,也说明了文学中的共鸣问题: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合“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挽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青碧连云。谁知我昨儿晚上看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香菱提到的这两句诗为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颈联。王维是一个著名的诗人,而香菱只不过是一个初学写诗的人。而香菱能够感受到王维诗歌的美,这不能不说明文学阅读中共鸣普遍存在。

读完这个自序,也许我们会感到一种悲喜交加的复杂情感,会感到一种欣喜和惆怅。欣喜的是我们可以从文学中获得一种慰藉、一份共鸣,自此我们不再感到孤独和寂寞;惆怅的是我们必须具有一颗不同凡俗的“千载心”才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但是我想,不必悲观,与其一筹莫展,倒不如勇敢前行,大胆地走向文学,天长日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到了这一天,相信我们就能够超越自己、超越凡俗的生活,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