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8578000000018

第18章 改变教学观念(12)

(学生顿时来了精神)师:请同学们听两个句子,判断哪一句是比喻句。“张红无精打采地,好像生病了。”“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生:我认为第一句是比喻句。(有学生附和)生:不对,第二句是比喻句。

(学生议论纷纷)生:第一句有比喻词,老师说过比喻词就像比喻句的眼睛。

生:比喻句是把一个事物比成另一个事物,第一个句子只有“张红”,肯定不对!

生:第二个句子有“老师”和“园丁”两个事物,尽管没有“好像”,我认为第二个句子是比喻句。

(学生争得面红耳赤)师:大家的发言很精彩,可以说都是围绕比喻句的特点来讨论的,之所以有争论,还是由于对一些概念性的问题没有了解。请看投影“比喻是把一个事物用相似的事物来打比方”,这句话说明,比喻句的条件是……生(恍然大悟):比喻句要有两个事物。

师(翘起大拇指):对了!(板书:要有两个事物)师:老师告诉大家,比喻句分为好几种,有明喻、暗喻、借喻。大家低年级学的比喻句大都带“好像”、“像”、“好似”等,就像比喻句的眼睛一样,这样的叫“明喻”。随着年级的增高,大家还会接触到不带“眼睛”的比喻句,这样的叫“暗喻”,至于“借喻”,要等到上中学才会接触到。

师(强调):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句中应该有……(指板书)生(齐读):要有两个事物。

师:说得好!请听老师再举两个例子吧!小明长得像他爸爸。这只鸡像那只鸡。

(学生思考,有的小声议论。学生大多数认为不是比喻句,但不知原因是什么)师:再听我举例:这支笔像那支笔,这幅画像那幅画,这条狗像那条狗……生(举手):我知道了,这样的句子不是比喻句,句中的两个事物是一样的。

师:一样的?还能说得再准确些吗?

生:句中的两个事物不能是同一类的。

师(点头):对,这也是学习比喻句要注意的问题。(板书:不是同类事物)案例中如果教师不对“比喻句”进行深刻透析的讲授和启发,学生怎会有顿悟之感?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方法。我们反对的是平板地、繁琐地、公式化地讲授,而提倡讲授的艺术性、启发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在讲授时首先注意三点:

1讲授的内容少而精。要克服“满堂灌”,教师必须少讲、精讲,以便给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时间。以上教学比喻句的案例中,教师抓住了写比喻句的三个要点,即比喻要恰当,句中要有两个事物且不能是同类事物,围绕要点通过举例子,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讲授时以简驭繁,酌其精要,教师语言精当、干净利落,能看出教师在讲解设计上紧紧抓住了教学重点、难点,在精讲上下工夫。同时,在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2适时点拨。讲授过程中的点拨也是一门学问,教师点“金”的手指应该指向哪里?即使教师讲授的内容少而精,也要讲究分寸,不能一下子都“倒”给学生,要不断设置悬念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教师在教学前要心中有数,教学中要“见风使舵”、善于点拨。上面的案例中,当学生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看投影,使学生恍然大悟,接着教师又举了一串例子,“这只鸡像那只鸡”……使学生抓住了比喻的要点。教师适时地点拨、提示、点化、引导,使课堂教学更具启发性。

3要有情感。教师讲授要富有吸引力,必须讲究情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以上的案例中,学生时而被教师不恰当的比喻逗笑;时而在老师的提问后冥思苦想;时而参与到激烈的争论中去,因为学生觉得有意思、愿意学,所以就能自觉接受知识。因此,教师要注意讲授得生动活泼、方法多样、有情有趣,给课堂教学创造愉悦的氛围和情境。

其次,教师在讲授时,还要正确运用讲授方法,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下面几种讲授法可以参考。

一、解剖分析法它指教师根据概念、原理内部结构的成分、特性和内在逻辑关系,把它们分解为若干个点层,逐点逐层分析,逐步揭示概念、原理的内容与实质,从而帮助学生达到完整理解和掌握概念、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教材中“人民民主专政”概念,其定义是:“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教师可把它分解为三层:①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国家政权。②这种国家政权的阶级特征是:实行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③这种国家政权有两个基本职能: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简言之:一是政权,二是特征,三是职能。这样的分解释义,其内涵与外延都很清楚,学生也容易记忆、理解。

二、具体——抽象法也叫归纳法,指教师引导学生从概念和原理所反映的事物及事物相互关系的各种具体形式出发,从个别到一般,抽出它们的共性,从而把握概念、原理的内容与本质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讲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具体步骤可如下:

(1)教师先让学生罗列出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和现象: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声光电磁、鸟兽草木等等,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些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中,概括出它们的共性:不依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2)教师再次指导学生罗列出社会领域中的事物和现象:生产活动、政治活动、科学实验等等,并引导学生概括出它们的共性:不依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3)教师接着向学生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就是说,不管人们知道与否,喜欢与否,承认与否,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这就叫做客观实在性。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就是指在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种从具体事实和经验中直接推出事物及相互关系的普遍本质特征的方法,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也同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编写思路、方法、特点相符合,有利于教师对概念和原理的教学。

三、图示讲授法它是指教师根据概念、原理的内涵、外延、特征和内在的逻辑关系,用图形的方式把它具体形象化,并给予解析和说明,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和掌握概念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图示,直观形象,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解释之后,便于学生形象记忆与理解。

四、温故知新法也叫以旧带新法,指教师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性,从已知的概念、原理出发,通过判断和推理,引导学生由已知向未知过渡,并达到理解掌握新概念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讲“犯罪”这个概念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违法”的定义。违法行为,就是违反了国家法律及其他法规的行为;违法行为,根据它的性质和情节及对社会造成危害的程度,分为一般违法和严重违法行为。此时,教师明确指出:严重违法行为就是犯罪。这样就使学生对“犯罪”概念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应受刑罚的严重违法行为。又如,讲“一国外交政策制定的根据取决于本国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综合实力”原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经济是政治的基础”这一原理,并给予引申过渡:外交政策是属于政治的上层建筑,国家的根本利益和综合实力属于经济基础,由此推演出“一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取决于本国的根本利益和综合实力”的原理。

这种从已知推出未知的方法,既可减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难度,又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把握知识的完整性及其内在联系。同时,这种方法也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已知的潜能,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五、举例说明法它是指教师通过描述、分析、说明具体生动的事例,达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简言之,以事明理,它包括正面例证和反面例证。例如,讲授“规律的客观性”原理时,教师可通过讲“拔苗助长”的典故来反面例证这一原理。讲完典故之后,可引导学生:那个种田人为什么好心得不到好报呢?生物是否按人们的主观愿望生长呢?然后指出:那个种田人只凭主观愿望,没有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正确对待生物生长,因而受到了客观规律的惩罚。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即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们的意识所赋予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同时也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所谓“规律”,或者改造、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这就是“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六、演绎法和变换提示法演绎法,指教师从学生已知的一般概念和原理出发,引导学生运用这个一般概念和原理去认识同其有内在联系的具体概念和原理,从而理解这个具体概念和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简单说,就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教学方法。

变换提示法,指教师根据概念和原理的内容与特点,从不同角度、层次和内在逻辑关系向学生发问或暗示,激起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引导学生科学、完整地理解掌握概念、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

讲授概念、原理,除以上方法之外,还有比较讲析法、特征解析法、引经据典法等,对概念讲授还要采用下定义法、句子成分分析法等。教师在实践中还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创适出多种多样的行之有效的具体教学方法。

观察,使教学更贴近学生

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了解教与学行为的基本途径。近年来,课堂观察问题在国外的相关研究和教师教育课程中越来越受重视,把课堂观察的能力与技巧视为教师必备的一种重要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一位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必然拥有较细致的观察技巧,在短时间内,即能发现有害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果事件的发生,也有能力预防和处理。

一、课堂观察的对象与范围1学生的学习行为(1)参与状态。

一看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二看有的学生是否还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于一身。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是谈不上开发学生潜能的。

(2)交往状态。

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二看课堂上是否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氛围。在人为地、不适当地强化竞争的班级里,会滋生自私、冷漠与厌学,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不想、也不会与人合作,而学习无助感的加深又会强化学生的失败感。

(3)思维状态。

一看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二看这些问题与见解是否具有挑战性与独创性。学生的主动创造是课堂教学中最令人激动的一道“风景”,而创造这样的“景观”绝非一日之功。

(4)情绪状态。

一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调节学习情绪。有时课堂会突然爆发笑声,而后又戛然而止;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迅速转入专注的聆听——这些都表明,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

(5)生成状态。

一看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二看学生是否对今后的学习更有信心,更有兴趣。

2课堂学习氛围观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成功教学的前提之一,课堂的整体气氛,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左右教师的讲课情绪。故在导入之后,讲解之中,或在提问之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学习氛围是否形成,学生反响是否热烈,学习兴趣是否浓厚。还应注意负面观察:有多少人打瞌睡、开小差,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对提问的反应无动于衷。

3学生表情观察对学生表情应作个体化观察。

(1)目光观察。

是期待的、急切的、专心致志的,还是困惑的、茫然的、游移不定的?是心领神会的,还是疑虑重重的?学生的目光往往是内心情绪真实的流露,有经验的教师决不会等闲视之。

(2)面部表情观察。

困惑——眉头紧锁,嘴唇闭拢,神情焦虑不安;理解——双眉舒展,面露微笑,频频点头;专心听讲——目光凝视,神情专注,嘴唇微张;心不在焉——目光游移,表情木然,眉头时开时合,有时口中还念念有词;不耐烦——双眉紧锁,啧有烦言,焦躁不安,左顾右盼……(3)形体动作观察。

配合各种面部表情,学生形体也会出现一些变化:专心听讲时,身体微微前倾;困惑不解时,或以手托腮,或搔首摇头;在理解了一个难点后,身体后仰,全身放松,改变原来的体态;若不耐烦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摇晃身体,或双臂抱胸,或跺脚颠膝。对于学生的种种体态语言,只要注意观察,不难理解。

4教学效果观察在教学告一段落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应,观察教学效果。主要观察点有:

(1)对提问的反应。

学生对提问的反应是否积极?回答是否到位?

(2)对课堂练习和作业的反应。

练习与作业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我们的观察要点:一看学生对练习的态度;二看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看练习的结果如何。

(3)对教师讲解的反应。

学生的课堂表现是教师观察教学效果的一面镜子,应以密切关注。

我们来看一个教学案例:

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执教的刘老师充分注意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学生分组学习时,刘老师蹲下身子与学生积极交流;面对学生的表现,刘老师不时礼貌地说“请坐”“你请”、“谢谢大家”;当一位学生理解错了辩论的话题,经过同学的帮助终于明白后,刘老师关注到该生一开始的泄气、伤心,立即加以鼓励:“这种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敢于更改,也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而且需要勇气,这种勇气值得鼓励嘛!”并带头鼓掌,及时地保护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当一位学生一口气讲出“笑”的两种感悟,刘老师刚开口评价时,有学生鼓掌,刘老师立即暂停评价说:“想鼓掌,那就鼓吧。”又一次真正关注并赞赏学生的表现,使得课堂和谐地发展。

正是对这一个又一个细节的巧妙处理,才使课堂始终保持积极、热烈的氛围。试想,当老师俯下身子与坐着的学生交流,学生是否有一种从天而降的压力呢?当出现老师说话时发出掌声,如果教师不加以理睬,继续自顾自说,那鼓掌的学生是否会觉得很没趣、太鲁莽了呢?如果老师加以批评,那学生是否会无地自容、羞愧难当呢?细节虽小,如果不像刘老师那样细心观察,用眼去捕捉,用耳去聆听,用嘴去交流,用心去感悟,又如何能关注得到?又如何从小处着手去妥善地处理呢?

二、观察的时间教师课堂观察讲究时间性。在课堂内实施的观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从而确实快速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反应及其在学习上的特殊需求,并对学生的反应及问题,都可以依据观察所获得的资料,予以立即性的处理。对于学生问题尚未发生之前的掌握,以及学生学习反应的密切关注,可以协助学生进行更顺利、有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