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水
张白桦,女,于1963年4月出生于辽宁沈阳一个世代书香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中国第一代俄语专业大学生。她曾先后就读于三所高校,具有双专业教育背景,所修专业分别为英国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两次跳级经历,一次是从初二到高三,一次是从大一到大二。最后学历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译介学,师从谢天振教授(国际知名比较文学专家与翻译理论家、译介学创始人、中国翻译学创建人、比较文学终身奖获得者),为英美文学研究专家、翻译家胡允桓(与杨宪益、沙博理、赵萝蕤、李文俊、董乐山同获“中美文学交流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世界范围内研究兼汉译第一人,翻译终身奖获得者)私淑弟子。她现为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并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理事、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张白桦于1987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在《读者》《中外期刊文萃》《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青年参考》《文学故事报》等海内外一百多种报刊,以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公开出版以微型小说翻译为主,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随笔、诗歌、杂文、评论翻译和原创等在内的编著译作30部,累计1200万字。
在中国微型小说界,众所周知的是:以性别而论,男性译作者多,女性译作者少;以工作内容而论,搞创作的多,搞研究的少;以文学样式而论,只创作微型小说的作者多,同时创作长篇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的作者少;以作者性质而论,搞原创的多,搞翻译的少;以翻译途径而论,外译汉的译者多,汉译外的译者少;以译者而论,搞翻译的人多,同时搞原创的人少。而具备上述所有“少”于一身的奇异存在,恐怕张白桦是绝无仅有的一位。
张白桦是当代中国微型小说第一代译作者,也是唯一因微型小说翻译而获奖的翻译家。译作量大质优,覆盖面广泛,风格鲜明,具有女性文学史、微型小说史意义;是中国第一个从理论上,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论证当代外国微型小说汉译的文学史意义的学者,具有翻译文学史意义;小说创作篇幅涉及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创作的文学样式覆盖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主要文学样式;是既有微型小说译作,又有微型小说原创的全能型译作家,且译作与原创具有通约性;还是微型小说英汉双向翻译的译作者。她的微型小说翻译实践开创了中国微型小说双向翻译的两个第一:“译趣坊”系列图书为中国首部微型小说译文集,在美国出版的《凌鼎年微型小说选集》为中国首部微型小说自选集英译本。
2002年微型小说译著《英汉经典阅读系列散文卷》曾获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学术文化节科研成果奖;1998年微型小说译作《爱旅无涯》获《中国青年报·青年参考》最受读者喜爱的翻译文学作品;她本人曾在2001年当选小小说存档作家、2002年当选为当代微型小说百家;微型小说译作《仇家》当选为全国第四次微型小说续写大赛竞赛原作;2012年译作《海妖的诱惑》获以色列第32届世界诗人大会主席奖等文学奖项;“译趣坊”系列图书深受广大青年读者喜欢。
此外,她的论文《外国微型小说在中国的初期接受》入选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润物有声——谢天振教授七十华诞纪念文集》,以及湖南大学出版社的张春的专著《中国小小说六十年》续表。译作《门把手》入选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2年翻译文学》。译作《生命倒计时》入选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谢天振、韩忠良的专著《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10年翻译文学》。
张白桦关于外国微型小说的论文具有前沿性和开拓意义。例如,《外国微型小说在中国的初期接受》是国内对于外国微型小说在中国接受的宏观梳理和微观分析。《当代外国微型小说汉译的文学史意义》证实了“微型小说翻译与微型小说原创具有同样建构民族、国别文学发展史的意义,即翻译文学应该,也只能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她指出,当代外国微型小说汉译的翻译文学意义在于:“推动中国当代的主流文学重归文学性,重归传统诗学的‘文以载道’的传统;引进并推动确立了一种新型的、活力四射的文学样式;当代微型小说汉译提高了文学的地位,直接催生并参与改写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以一种全新的文体重塑了当代主流诗学。”
其论文也反映出张白桦的文学翻译观和文学追求,例如,在《外国微型小说在中国的初期接受》中,她说:“吾以吾手译吾心。以文化和文学的传播为翻译的目的,以妇女儿童和青年为目标读者,让国人了解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妇女儿童和青年的生存状态。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全译为主,节译和编译为辅,突出译作的影响作用和感化作用,从而形成了简洁隽永、抒情、幽默、时尚的翻译风格。与此同时,译作与母语原创的微型小说,在思想倾向、语言要素、风格类型和审美趣味上形成了通约性和文化张力,丰富了译作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当代外国微型小说汉译的文学史意义》中,她说:“文学翻译是创造性叛逆,创造性叛逆赋予原作以第二次生命,处于文学样式‘真空状态’的中国第一代微型小说译者一方面充分发挥了翻译的主体性作用,挥洒着‘创造性叛逆’所带来的‘豪杰’范儿,对于原文和原语文化‘傲娇’地‘引进并抵抗着’,有意和无意地遵循着自己的文学理想和审美趣味‘舞蹈’着,为翻译文学披上了‘中国红’的外衣,在内容和形式上赋予译作一种崭新的面貌和第二次生命。一方面在原文、意识形态、经济利益、诗学观念的‘镣铐’上,‘忠实’并‘妥协’着。”
著名评论家张锦贻在《亭亭白桦秀译林》中说:“张白桦所译的作品范围极广,涉及世界各大洲,但选择的标准却极严,注重原作表现生活的力度和反映社会的深度。显然,张白桦对于所译原作的这种选择,绝不仅仅是出于爱好,而是反映出她的审美意识和情感倾向。她着力在译作中揭示不同地区、不同国度、不同社会、不同人种的生存境况和心理状态,揭示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分歧,都显示出她是从人性和人道的角度来观察现实的人生。而正是通过这样的观察,才使她能够真正地去接触各国文学中那些反映社会底层的大众作品,才能使她真正地关注儿童和青年,也才使她的译作真正地走向中国的民众。事实证明,译作的高品位必伴以译者识见的高明和高超。脱了思想内核,怕是做不好文学译介工作的。……类似的译作比比皆是,到后来,就是事先不知道译者,几行读下来,亦能将她给‘认出来’。也就是说,张白桦在选择原作和自己的翻译文字上都在逐步形成一种独具的风格。……使她能够在不同的译作中巧用俚语,活用掌故,借用时俗。她善于用中国人最能领会的词语来表达各式各样的口吻,由此活现出不同人物的身份和此时此刻的心神和表情;她也长于用青少年最能领悟的词句来表达不同的侧面,同时展现出不同社会的氛围和当时当地的风习。”
胡晓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学英语您捕捉到快乐了吗》:“我最喜欢她的译作,因为所选篇目均为凝练精巧之作,难易适中,且多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能够极大限度地接近读者。所选的文字皆为沙里淘金的名家经典,文华高远,辞采华丽。名家的经典带来的是审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含蓄隽永的语句令人不由得会心一笑;至真至纯的爱与情,轻轻拨动着人们的神经;睿智透彻的思考,让人旷达而超脱。”
综上所述,在微型小说的文化地理中,张白桦是一个独特的所在。她以独特的文化品相,承接了中华与西洋的博弈,以理论和实践造就的衍生地带,自绘版图却无人能袭。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小小说作家网特约评论家,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提名奖获得者,本篇原载于中国作家网2015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