郪江老街的后面就是金钟山汉墓群。汉墓群均建在崖壁上的一个个山洞里,这些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一间间墓室,大的有近100平方米,真正的3室1厅,小的也有十几平方米。崖墓相当豪华的,沿墓室门进去一般是一条有台阶的通道,左侧有厨房,依山石雕刻的灶台、水缸、储藏柜等一应俱全,还有一个独立的卫生间和一个鞋柜。右边是客厅,再往前右边是偏房,左边才是墓室正厅,巨大的石棺虽然颓败破旧,但“气势”还在。而且它绝不是“毛坯房”,而是真正的“精装修”,墓室中有许多浮雕、圆雕和彩画艺术作品。与远古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狗、羊、马、鹿、猴、鱼,以及刀、弓、箭、戟等也多有反映,其中一处墓室客厅顶部的雕刻,可以说比许多现代客厅的“吊顶”还要豪华。从四角向中心拱顶延伸的对称四菱面体,其间有图案纷繁象征富贵吉祥的花、鸟、鱼、虫等,而中心拱顶处则是日月星辰。奇怪的是还有一处墓室在其大厅中间依山石整体雕刻了一根既类似罗马柱,又类似天安门前华表风格的装饰柱。从各类雕刻绘画上残存的朱砂丹迹,不难想像当年是何等的辉煌壮丽!尤其要提的还有金钟山一号墓的“狗咬耗子图”,该浮雕神态逼真,构图巧妙,极富情趣。 目前已成为郪江汉墓的标志性图案。据当地人称,狗咬耗子绝非多事,因狗属土,耗子属水,狗拿了耗子,就能确保墓室主人不受水的侵袭。看来此言不假,有“狗咬耗子图”的墓室十分干燥凉爽,而紧邻其间的三号、四号墓室,则侵蚀十分严重。
郪江崖墓群系中国4大汉墓群之一,199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阆中:千里嘉陵第一古城》
古城阆中,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交汇聚结处,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她东枕巴山、西倚剑门、雄峙川北,自古为“川北重镇”。古城阆中三面环水,风景秀丽,自古有“阆苑仙境”之誉。战国中期曾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4年,秦灭巴,秦惠王设置阆中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历史中的阆中
阆中,因阆山四合,阆水纡曲,城在阆山、阆水之中得名。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夏代为梁州之域,殷商时代为巴方,周代属巴国。秦惠王后元11年(公元前314年)置县,除隋朝改为阆内县外。历代君王都在这里设置郡、州、府、道、治所。
汉代,阆中城在今城北郊一带。其后,因江水啮城,城市逐渐南移,唐宋时稳定于今城区位置。古代,阆中作为由秦入蜀的交通孔道和陕、甘、鄂、广等地的商品集散地,以其险要的地形,便捷的交通、丰饶的物产而成为川北经济、军事重镇和历代军政大员驻节之所、兵家必争之地。战国后期,阆中城为巴国别都。三国时,蜀将张飞镇守阆中7年,死后葬于此。唐代,鲁王灵夔、滕王元婴先后出镇阆中。五代唐天成四年于阆中置保宁军,北宋时置安德军。明弘治年间,曾封寿王于阆。清代,川北镇总兵署设于阆中。清顺治年间,四川临时省会设阆中10余年,四川巡抚、监察御史均驻节阆中,并在此举行了乡试4科。
阆中,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之誉,唐代诗人杜甫在这里留下了“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历史给予了阆中丰厚的馈赠,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和近200多处名胜古迹,至今闪烁着夺目的光彩。阆中被誉为四川最大的“风水古城”,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民居街院格局、寺院楼阁、摩岩石刻保护尚完好,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这里有灿烂生辉的永安寺、大佛寺、滕王阁、华光楼,气势恢宏的张飞庙、杜工祠、张宪祠、伊斯兰教圣地巴巴寺、古朴壮观的天宫院、五龙庙、清代考棚等200多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辅佐刘邦“还定三秦”的范目、天文学家落下闳、蜀汉名将马忠、程畿,宋代抗金骁将张宪和我国现代数学界泰门张鼎铭都诞生在这片热土上。历代墨客骚人杜甫、陆游、司马光、苏轼父子、文同、张善子、丰子凯、肖军等都先后莅临阆中,留下了大量诗篇。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阆中转战3年,曾在县城设立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和33军军部。
张飞与古城阆中
三国故事的家喻户晓,张飞的勇猛粗犷早已深入人心。蜀汉建立之初,张飞随诸葛亮沿长江溯流而上,一路攻城略地,拿下江州(今重庆),巴郡尽为蜀土,而后他又受任巴西(今阆中)太守,率重兵镇守于阆中。他在阆中指挥的一次重大战役,便是大败南侵的曹魏名将张郃,为他可圈可点的戎马生涯写下了重重的一笔华彩。张郃一败,曹魏退守河南,汉中巴郡从此便成了稳固的蜀国疆土。
据唐朝阆州刺史崔善《新建巴西太守张桓侯祠记》,张飞镇守阆中7年,死后阆中人为他建祠纪念,1700多年来,虽遭兵火毁坏,但累毁累建,“土宇几更,墓田如故”。现在的桓侯祠为明清多重四合院式古建筑群,是一处重要的三国文化遗迹、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敌万楼及左右牌坊、大殿、后殿、左右厢房、碑林、墓亭,祠后是张飞墓和园林。一跨进张飞庙的大门,迎面矗立的就是著名的敌万楼。敌万楼建于明代,重檐歇山式屋顶,由四根镶以梅花瓣的大方柱支撑屋顶,气势古朴宏伟。敌万楼上有“万夫莫敌”、“灵庥舄奕”、“虎牧良臣”等匾额,更显得气宇非凡。楼下塑有张飞亲臣张绍、张遵、吴班、雷同等像。大殿在5级台阶上,阔5间,为歇山式大屋顶,砖雕拼合屋脊,是清同治时重修的。外廊置巨鼎,右有张飞“立马铭”,左有《重修庙记》古碑。殿内正中塑有2米多高的张飞文像,头戴冕旒,身着黑蟒袍,手捧玉笏。左有张包执蛇矛,右有马齐捧丹卷。穿过后殿,便是张飞墓冢。墓头正前方建有一墓亭,亭内起一石拱券,塑有张飞武像,原为明永乐年间铁铸,高1.65米,“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今为泥塑。张飞墓成椭圆形,南北长42米,东西阔25米,高8米。桓侯祠左右各有厢房10余间,均配以雕花隔扇门,右厢房为阆中出土文物陈列室;左厢房为雕塑厅,有“桃园结义”、“鞭督邮”、“古城会”、“当阳桥”、“义释严颜”、“战马超”、“立马勒铭”、“虎臣良牧”等大型群雕,是张飞生平业绩的再现。祠内现存碑刻、匾联匾多副,均系名家手笔。
整个张飞庙,最让人感慨的是那两尊张飞塑像——文像头戴王冠,身着描金锦袍,手捧玉笏,竖眉瞠目,威而不怒,好一个威严的桓侯大帝!武像头扎紫巾,内穿重铠,外罩蟒袍,左手端带,右手抚膝,双眼圆睁,目光炯炯——好一个勇猛的威武将军!
古城街边的任意一家小店里,墙上贴的都有张飞的京剧脸谱,柜台上摆的也有张飞的镀金塑像。
阆中的贡院与读书岩
在古城阆中学道街北侧,有一座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贡院,占地面积3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03平方米。贡院俗称考棚,是科举时代读书人应试的考场。明、清两朝,用作县考、府考的为试院,用作乡试(省考)、会试(礼部考)的才称贡院。清顺治9年(公元1652年),因清军尚未攻取全川,四川临时省会设于阆中,并在此举行四川省乡试4科,即补辛卯科和甲午、丁酉、庚子3科。至康熙2年(公元1663年),癸卯科,考场才移设成都。阆中考棚举行过4次乡试,故称贡院。
清嘉庆22年(公元1817年),贡院考棚年久失修,川北道黎学锦进行了重修。贡院为三进四合庭式建筑,穿斗木结构,房舍整齐,高出四周民房。第一进正厅为至公堂,即为考官唱名、发卷、监考的场所;第一进与第二进两厢为考室,每间考室有进出门一道,正中墙上有小窗一扇,房顶置亮瓦和气孔。第一进庭院中有十字形走廊,走廊两边栏杆连带靠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点。第二、三进为考生食宿之处,并为四合庭式一楼一底建筑,中间有纵向走廊通连;楼名明远楼。此外,还有供房师(阆卷官)、考官生活及办公用房。阆中贡院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而锤炼状元、宰相的熔炉——读书岩,俗称状元洞,又称台星岩、南岩、将相堂,位于大象山上。出大佛寺沿虎溪而上,层峦处即见一天然岩穴,长34米,深约20米,穴口高4米许,有山泉从上岩流泻而下,汇为岩穴前面的瑞莲池。北宋陈省华为避城市喧嚣,将其3个儿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安置在此读书,故名读书岩;后来尧叟、尧咨高中状元,故名状元洞;又因尧叟、尧佐官至宰相,尧咨善骑射,文武双全,官至节度使,成为将军,故又名将相堂;由于有御题”紫薇亭“,故又称台星岩。
由于陈氏3兄弟科举高中两状元一进士,官至两宰相一将,而且颇有政绩,尤其在治水方面贡献很大,时人羡慕,称陈家为“状元宰相之家”、“水利世家”,他们青少年读书的地方,多有名人来访,题刻甚多,南宋孝宗淳熙年间,阆州太守吴昭夫更在此建“将相堂”,从而形成极为珍贵的人文景观。
读书岩主要石刻有“紫薇亭”、“将相堂”、“出兄弟状元宰相处”、“香名万载”、“读书岩”、“书岩”、“捧砚亭”、“教子堂”等。此外,还有碑刻21通,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所幸摩崖题刻犹存。题刻中最为珍贵的,是宋真宗御书“紫薇亭”和苏东坡所书并落款留名的“将相堂”。此外,“南岩”为北宋司马光之父司马池所书。当年司马池特携其子司马光前来瞻仰,池临岩挥笔,光捧砚于侧,故这“南岩”题刻也很珍贵。后人纪念司马光曾在此捧砚,故建“捧砚亭”。
明正德年间,巡按卢雍在读书岩建“三陈书院”,嘉靖时分巡川北道杨瞻重修。后书院堂亭皆废毁。1990年,重建将相堂、紫薇亭、捧砚亭、长廊和瑞莲池等,占地12亩,建筑面积653平方米,其景观更胜于昔。
古街巷众多的阆中
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李世民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隆州(阆中)刺史时,在阆中修宫建院,称“阆苑”有“五城十二楼之胜概”。明代寿王祐榰驻守阆中时,建寿王府、造宫殿屋宇850余间。由于这些朝廷命官和王子皇孙,在阆中造府、建宫,遂成就了古城今天的大观。
阆中古城街巷有90余条,东街、大东街、内东街、南街、西街、北街、笔向街、锦屏街等,以走向取名。有的街名则是为纪念历史人物。有世称“梧桐双凤”的“状元街”,北宋秦国公,世称“状元宰相之家”的“三陈街”。三国蜀汉天文气象学家周群一家祖孙三代研究天文气象的地方叫“管星街”。还有纪念为官清正廉洁地方官的“寓思园街”。“太平寺街”、“草堂寺街”、“寿山寺街”、“观音寺街”、“镇江寺街”、“清真寺街”则因寺庙所在而取名。
古城的街巷,十分讲究风水,都是背山面水,东西街道多而长,南北街道少而短,既满足了良好的朝向,又使建筑高低错落,层次丰富,视野开阔,通风良好。阆中古院格式多样,有“多”字形的、长方形的、簸箕形的、岭南庭院形、回汉结合形等。那些多进的庭院,是京都式四合院和江南民居的和谐统一。
阆中古院大都以姓取名:“马家大院”、“蒲家大院”、“陈家大院”、“肖家大院”、“杜家大院”、“孔家大院”、“李家石门”、“张家院子”等。素有“巴蜀第一院”之称的孔家大院,此大院为明代孔子第76代孙所建的住宅,已有400多年历史。大院占地300多平方米,该院坐南朝北,由正院18间房屋左右对称组成。中间为主庭,东西两侧为花厅,占地300余平方米,建筑布局为四合院小天井双坡青瓦屋面的穿斗结构,门窗雕花,正庭大梁上有太极图与龙纹彩绘,是典型的川北古民居大院。该大院院侧为古白花庵。明宪宗14年(1478),新都才子杨廷和(状元杨升庵之父)赴京应考路经阆中,应僧人之请为该庵题写“云林”大匾,此匾保存到民国时期。后庵毁于大火。孔家在庵侧修建了这座孔家大院。明、清时,孔氏为大户人家,以教书为生,兼营其它产业,后家道衰落。1912年、1939年,时任川北宣慰使和川康建设期成会阆中办事处主任的张澜先生在此设署衙。国民党29军军长罗廼群也看中此院,长期居住。建国后,四川省副省长刘纯夫任阆中县委书记期间也曾居住此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