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一个医生的故事
8560600000052

第52章 狂风恶浪(2)

农村四清运动,主要是针对农村中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一句话:针对农村的干部,是清理农村中的“阶级队伍”(清阶级)、清理干部们的资本主义思想(清思想),清理干部中的阶级立场(清立场)、以及清理经济(清经济)。尤其重点对象是公社的党委正副书记、公社正副社长、大队正副支部书记及正副队长,以及搞财会的干部。这四样清理就是要防止“阶级敌人”混进了这些领导一层中去,也为了防止革命队伍中的干部变质,或正在变质:贪污、腐化、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修正主义道路。这就是要反“四不清”运动,要从四清运动中达到反修(反对修正主义)、防修(防止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头等大事。正因为如此,受到农村的当权派极大阻力。不过医疗队主要是为“贫下中农送医送药上门”。对于从来就没有过有名的专家到过的乡村,农民们自然会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为他们派来了这些好医生。虽然农村中的当权派有阻力,但碍着广大贫下中农的拥护,因而医疗队可以较顺利地开展工作。

医疗队初到公社,是住在公社卫生院。

公社卫生院是最基层的医疗机构。全个卫生院共有病床32张,以及一个极为简单的“手术室”。虽然病床不多,却从不“常满”。主要的医疗力量是放在门诊。小小卫生院,没有大医院那样分科,整个门诊只有四个房间,基本上只有中医与西医之分与及一个中药房和一个西药房,一个外科换药室,进门就是卦号室,正中是一个大堂,作为候诊室之用。整个卫生院由院长到勤杂工也只是十多个人,而此次下乡的医疗队却接近二十人,几乎达到“喧宾夺主”的地步。当然,作为卫生院本身每一个人都很欢迎这支额外的生力军,这支不用他们在经费上增加任何负担,却完全可以为他们在工作上增添力量的生力军。

起初他们还有点担心,因为“四清运动”是一场政治运动,凡是由“四清工作队”进驻的地方,肯定是会闹到“天翻地复”的地步。不过,很快他们就发现,医疗队不是工作队,这批医生护士们都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不是来“打老虎”的;再者,四清的重点对象是公社及大队的“四不清干部”,而不是卫生院那几个医务人员。因此,这批“不拿工资只做工”、而且是医疗力量的尖子、有名望的专家,谁都不会拒绝同他们合作的。

医疗队抵达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海门镇墟,也很快地从这个不大的小墟镇传遍整个公社的生产大队及生产小队(生产大队约等于一个大的自然乡,而生产小队约等于细的自然村,或在大的乡中,每十多廿十至三十户人作一个小生产队)。

这个公社一共有十二个生产大队,连同墟镇共有约三、四万人口,分布在方圆几十公里的土地上。

医疗队下乡有两个任务,一是医疗,二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第一个问题好办,医务人员是要行医,无讨论的余地,但第二个问题就是要接受再教育,如何接受、怎样才算是接受?。

与贫下中农“三同”,这是一个很具体的“接受再教育”的方法,三同就是要同贫下中农“同食、同住、同劳动”,体会一下贫下中农的最实际的真实生活。全医疗队除了张院长因年老,不需要“下去”三同之外,其他的人,一律不能“特殊”,不过外科主任吴瑞敬也一把年纪了(其实他还未到五十),也因为可能晚上会有急手术,随时找他方便,故此只是像征式地、在镇附近给找一个“同食”的贫农户,只是每天中午去食一餐贫农饭,算是接受过“再教育”

其他全部队员,由四清工作队分配一些最贫穷的农户去与他们同食及同住,但不能同劳动,因为他们日间去劳动时,医疗队要集中分配下乡巡回医疗。

何金水被分配到公社旁边的南门大队一户贫农家去“搭食”,户主名叫邡亚斗,年约五十上下,他的老婆只有四十左右,因体弱多病而没有劳动力。两名儿子,只是小学生,仍未参加劳动,全家四口,只靠亚斗一人,劳动力弱,劳动工分少,因此生活困难,属于贫困户之一,所以,何金水被派往他那里去体验一下贫农,体验一下甚么叫“贫穷”,在“贫”中尝一下滋未,才能真正接受到再教育。

按规定,每一个与贫农“三同”的人,每餐要交2角5分钱及半斤粮票给“三同户”,搭食足一个月的话,还要交一份油票,因为农村的农民,按定量是无油供给的。而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搭食的人,每餐食量,不能超过“半斤粮”

的定量,因为不能使三同户的贫农“亏本”,而所交的钱是2角5分钱,对于那时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因为在医院,饭堂每餐饭的菜钱有9分钱及1角2分钱两种。因此2角5分钱,对于贫农而言,是有赚无蚀,因为绝大部分的贫农户每餐只是吃一些自腌的咸虾酱、大头菜、梅菜及自种的瓜瓜菜菜,而每斤米是一角二分半钱,因此每一餐的米饭钱加菜钱,只是一角钱以下已经足够。

而且有些农民一天劳动所得的报酬他的工分值折算起来,大概也只是一角至一角五分钱左右,这两角五分,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很好的不用劳动的额外收入。

其实同农民三同的主要目的,是使到在城市生活惯的知识分子,亲身体会一下农村贫穷人的生活,从这点来改变一下知识分子的人生观及世界观,体会一下全中国的广大农村还有很多穷人,否则,单单坐在城市设备齐全的大医院,又怎能体会到贫穷人们的生活及他们的内心呢。因为中国十分之八的人口是在农村,而此十分之八中的过大半数仍是贫困的,故此做甚么事情的出发点,都要为这超过大半数的中国人去着想、去考虑,才能不违背整个中国的国策。

“我今天连半碗饭也吃不下。”原来儿科护士佩莹第一天晚饭后回到卫生院,无厘神气地说;

“为甚么?”司徒铮问;下乡期间,人之间的关系是增进了的,互相之间的关怀也增加了,尤其化验师司徒更乐于助人。

“你估今晚我吃甚么菜?”佩莹说;

“还用问,大头菜?腐乳?还是猪菜?”王瑞喜答;“都不是。”

“总不会是杀鸡杀鸭欢迎你吧!”何金水给她开玩笑;“你开胃!食咸虾酱。”佩莹有点儿眼眶湿湿地说;“食咸虾酱使乜喊甘凄凉!我今晚也是食咸虾,很好吃,咸咸地,好送饭。”

陈以徽答了一句。

“食咸虾当然无所谓,遇左啦!问题是咸虾里面有虫,”这个从未落过乡的城市姑娘,讲完这两句,几乎说不下去,停一下,缓了一口气,慢慢地继续:“当我一口咬下去时,发现为甚么有东西软软的,吐出来一看,唉!不看尤可,一看当堂作呕,原来是条虫。”佩莹眼湿湿讲她的经历。“你知啦,从来未试过,呕又不敢呕,食又不敢食,喊也不敢喊。”这班从未接触过“贫穷”滋味的城市人,似乎在听一段精采故事一样地聆听佩莹的故事。

“后来怎样?”司徒挺有兴趣地追问。

“她是一个寡母婆,守寡多年,无儿无女,只有一个人,大队每个月只给她六元生活补助,她甚么都无,六十多岁,整天不是这样不适,就是那儿不舒服,三天两头要到卫生院看病拿药,幸好生产队给她包了医药费。开田又无劳动力,在屋边种那两三分地的菜,有得收成时,有条菜食下,无得收成时,只能用盐水送饭,连买面鼓酱也无钱。这些咸虾是隔离的兄弟去河涌捉到些虾仔,送些给她,她自已磨成虾酱,她舍不得食,也不知她放了多久,今天是拿来“招待”

我的。”佩莹说着说着,眼圈又再红了,这次不是为了咬了一口虫觉得难受,而是为了她的三同户、寡母婆的贫困凄凉感到难过,她难受极了。原来在我们伟大的祖国,还有这样贫穷、凄惨的人。

“饭后,我邦她洗碗,顺便同她搞一下卫生,打扫一下厨房,偶然间被我打开了装咸虾的盅,当堂把我吓到半死,原来里面那些虫--正确地讲,是屎虫,完完全全同屎缸内的屎虫一模一样,密密麻麻,在盅内钻来钻去,爬上爬落,爬满了整整一个盅,那里可以见到有咸虾酱呢?完完全全是屎虫。”这个19岁的儿科护士,长有一副美丽而动人的瓜子脸庞,红红的双颊,长长双辫,配合匀称的身材,高高的个子,是一个典型的美少女。她从来未接触过这样的环境,第一次就碰到这种情况,怎不叫她心惊害怕。

“慢慢习惯,就好了。”不知甚么时候,张院长也来到,参加了这个“座谈会”,她轻轻地说了一句安慰说话。但这句话对任何人都不顶用,怎么能习惯去吃这些虫,这些屎虫呢?

“佩莹,干脆明天你将这些咸虾酱倒光,洗干净个盅,以后就无虫食了。”又是司徒出的主意。

“甘点得!?”

“我倒想了一个办法,”何金水说;“我同意司徒的建议,将它全部倒掉,都是虫子,谁吃了,都不适宜,我们是卫生工作者,怎能眼见这些绝不合卫生的东西吃进肚去呢?因此倒掉它,是正确的。问题是你的三同户如此穷,她会舍不得的。”

“我同意这办法,”张院长说:“这样吧,我出钱,你明天到墟镇处给她买过一些好的咸虾酱,送给她,不就可以解决了吗!”

“对,就这样解决,”司徒好像他是主席,在掌握开会的发言似的。确实,院长这个方法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我那个三同户比佩莹好多了,我第一次去搭食,他就煲猪肉汤招待我。按理,他也是贫农,但他们的儿子已经长大,也有劳动力,劳动工分多,收入也较好,因此,我交这两角五分钱,对我有着数,不过,讲真的,我不敢多吃,只吃了两块猪肉,再也不吃了。”

“你就好啦,有个甘好的三同户,我那个寡母婆真惨,看她那床烂棉被,比街边的乞儿好不了多少,真不知她冬天怎样过!”佩莹还在说她的三同户。

“现在是夏天,你怎知她的棉被破破烂烂?”陈以徽问。

“你估她似你,冬天有冬天的被服,夏天又有夏天的一套?她甚么东西都堆在床上,她只有一床烂棉絮,春夏秋冬都只有这唯一的一张棉絮,根本无得替换,一进入她那间黑麻麻的房时,扑鼻而来是酸臭及尿味,唉!未落农村,只是从书本上说到贫农如何苦,现在体会到,他们穷起来,原来这样凄惨。”佩莹眼圈红红地说。

医疗队就是为了要解除这些最贫困的人的生、老、病、死这四大问题而下乡,他们不收病人一分钱的医、药费用。当然这些费用是从国家公费医疗账上去负担,因而贫下中农由衷地感激毛主席,感谢共产党,因此部分抵消了因被整的农村基层干部所散布的抵触情绪的影响。这些基层干部本身也是贫下中农、也是共产党员,但因他们是被“清”查对象,所以他们在运动中的消极抵触非常大,医疗队正好给带来正面影响,收到良好效果。

医疗队抵达公社之后,订定每星期工作七天,两天在卫生院协助门诊及病房查房,以及非急的手术;四天分组到各生产大队下乡巡回。下乡期间基本上没有星期天,只有星期七。两天在卫生院主要是协助他们提高医疗诊断水平,以及健全各类医疗护理制度和整个卫生院的管理规章,从清洁卫生、营养膳食、护士职责、护理规章、医生分工到各项中等以下的大大小小手术、手术室和消毒供应室的工作条例、以及建立初步常规化验室,使他们能做到一般常规化验及基本生化检查等等。在这一年之内,做到医疗队走了之后,凡医疗队在此期间能做的任何医疗护理及手术,他们都能做得到,并且所有制度均应健全。由于卫生院实际只有两名大专毕业的正式医生,他们最多也只能做到一般的腹部手术,如兰尾炎、单纯胆石、胃穿孔修补及胃大部分切除、剖腹产等等。当然在医疗队下乡期间则不同,可以做很多较大而复杂的手术,并且培训这两名正式大专医生,以及一些虽非正式院校毕业但已行医多年的医生从事协助手术及其他复杂的医疗工作技能。这是医疗队的一个实际最重要的任务,将大医院的技能,传授给小卫生院,以协助他们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实际是减少了上送病人的机会,对谁都有好处。

一早,天气晴朗,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夏日农村景色,早上7点多,医疗队队员就在卫生院吃了早餐--白粥加馒头,然后分成几组,出发到各自指定的乡村--生产大队去巡回医疗了。

张院长的一组成员:张院长、何金水、王瑞喜、锦容及司徒,加上卫生院搞公共卫生的一名干部阿黄,六个人骑五部单车,张院长坐在阿黄的单车尾。这是张院长有生以来第一次坐单车尾,似乎有点怕怕,但是下乡之前已有思想准备,在乡下单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并无选择,由于阿黄的单车技术一流:隐定、安全,所以才选他一起作院长的“司机”

这一组人抵达大蚬冲大队,这是一个大乡,有千多户近四千多人口。村头有一棵大榕树,十个人手牵手也绕不过它,谁也不知道它有多大“年纪”,因为每一个人从儿童到老年,都是从开始懂事就已经见到这棵大榕树了。传说它在两百年前乾隆皇下江南时,有一次来到此地,看见江南美色,竟然少了一个休息的地方,于是即命随从种上一棵小榕,好给后人休息乘凉,于是种下这棵榕树,传说是真还是假,无人去理会,但是这二百多年来经过多少风风雨雨,改朝换代,但此树永不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