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一个医生的故事
8560600000033

第33章 茁壮成长(32)

陈郁,药剂师,人人都称他为郁叔,他精于各种药物的制备,医院内的全部静脉滴注用的葡萄糖盐水、滴注用的葡萄糖、透析溶液、以及不少中药的注射液等等,均由他及药房、制剂室那几个人搞出来的。人员不多,产品不少,而且每一样产品,必经严格质量检查及动物试验,合格才能出产,所以医生们都能放心使用,而不会出任何问题。连翘注射液就是在他这样的协助下,完成了他的产品,供给了临床的试用。

“郁叔’能不能将你所提取的连翘素作细菌学实验?”何医生向郁叔提。

“当然可以,我已经同化验室陈仔及司徒他们谈过,他们一力支持。”

化验室陈仔,是陈大赐医生的儿子,化验技师,初入医院时很年轻,老一辈的人习惯叫他为“陈仔”,于是就定了型,谁都叫他陈仔。他重点专业是生物化学的检查及细菌学检验、培养、分离等等;而司徒铮主要搞临床检验及功能检验,也协且细菌培养、动物接种等等。这两人是化验室的主力,他们的工作踏实、准确。每逢制剂部门有些新药研究,需要作细菌学的协助,他们必定尽量来满足制剂室的需要。因此,近年来制剂室不少新品种的药物,尤其是中药提取其有效成分、或中药的转变其剂型,如亨归流浸膏、复方茵陈蒿汤冲剂、感冒冲剂、益母草流浸膏、复方丹参注射液……等等都是这样互相配合的结果。

“细菌学的鉴定,连翘素对流行性感冒病毒、肺炎双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是肺炎双球菌……。”这是制剂室与动物实验室联合给内科的报告。这份报告包括不同浓度药物,对各类型微生物的抑菌试验,也包括一批动物实验的结果。

1959年中,内科开始应用连翘素肌肉注射治疗大叶性肺炎。两个月之后,更扩大研究范围,将连翘素以气管内滴入的方式,治疗肺脓肿。

1960年,何金水写了一份总结报告,发表于“广东中医”杂志,题为“肌注连翘素治疗大叶性肺炎25例初步报告”。这份报告只选择性地应用25例,是国内首次正式文献报道此种方法治疗大叶性肺炎。其后扩大治疗适应症,于1961年何金水又总结了236例大叶性肺炎,大部份病例采用肌注连翘,及肌注合并气管内滴入连翘素治疗27例肺脓肿。

“我院肌肉注射边翘治疗大叶性肺炎的疗效是100%,治愈率是96%,好转是4%;有效的治疗剂量是16克,每四小时一次,总剂量最少是27克,最多是640克,平均总量为148.8克。平均退热天数2.6天。全部病例均有入院前后的X光片作比对。致于肺脓肿27例,均肌肉注射和气管滴入两种方法同时进行。气管内滴人的剂量为6—10毫升(每毫升含生药1克)。最少一例只滴入11次共88毫升,在第八天X光片中洞腔及周围炎症已经基本完全吸收。最多一例滴入23次,用连翘素184克,于第12天后X光片脓腔中的液体已不明显,24天后洞腔已萎陷,周围病灶炎症大为吸收,疗效为96%。”何金水在1961年写的一篇“连翘液内科临床应用疗效报告”,登在蓬江医学论文集。

连翘的研究、夹竹桃的研究、哮喘的针灸定喘、大蒜素的研究、肝炎病人中西医结合治疗、尿毒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等等,给何金水奠定了一个不移的概念:就是现代医学必须要加入传统医学、即中医与西医一定要互相取长补短,互补不足,才能进步,才有发展。西医不能自以为是,中医也不能固步自封,不能不科学化、现代化,毛主席提倡中西医结合是对的,只有中西医结合,才是今后医学发展的趋势。

“何医生,急诊。”急诊值班工友阿嫦到宿舍找何医生。这天是何医生轮值急诊。

“病人腹泻,大便有大量鲜血。”护士梁以爱向何医生报告。

这是一个20刚出头的女病人,人挺清秀,可是因为呵血,故此有点儿面色苍白,躺在急诊床上。”我本卒不想来急诊,但是越呵越多,从昨天起,至今已呵了十多次。昨天只大便了四次,第一次是大便,以后越来越烂,今天开始呵血,初时量不多,至下午有时完全是血或血水样,所以来急诊。”病人让她的病情。

“有无发热?”何医生问;

“无。”

“有无腹痛?”

“少许。”

“以前有无试过肚呵?”

“我记得前年我在香港时曾有一次肚呵,但不严重,只是每天三、四次,也见到大便中有少许血,到医院看病,医生给我检查,说我有“阿米巴痢疾”,于是给我打针,当时好了,过半年,又再发作,肚呵、大便有血,又再去医院,又再说我是阿米巴痢疾,今次是第三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从来没有过这样多的血。”病人详细地讲述她的病史。

病人是一个从香港回祖国参加建设的革命青年,回国之后,她甘于到最艰苦的农村去当一名小学教师,为了教育儿童一代,宁愿自己生活苦一点,毫无怨言。

“给病人用盐水洗肠,准备乙状结肠窥镜检查。”

“病人乙状结肠及降结肠有较多散在性大大小小的溃疡面,部份仍在渗血,在溃疡与溃疡之间的粘膜上有明显的炎症浸润,此种病变一直适伸至20毫米接近结肠脾曲之部位。”何医生在他的乙状结肠检查完毕时的记录,他在检查中取丁粘液标本作细菌学检查,包括细菌涂片、及捆菌培养,找阿米巴原虫,及箝取组织作病理检查。

何医生是内科化验室的创建人,除了带学生临床教学之外,还要带学生作临床化验,因此在临检方面他比其他医生熟悉得多,往往在必要时,他自己实时做一些相应的化验,以求得到最快结果。这次,毫无例外,他一看完结肠镜之后,立即拿了标本,就到化验室去找“阿米巴原虫”。其实这是一种很方便,也很简单的化验方法,他只在涂片上加上两滴生理盐水,在显微镜下观察就得了。

“区医生,你看,这是甚么?”何医生一边看显微镜,一边向在他身旁的实习医生区美好说;他一边说,一边将身体移动一下,好让区医生能有空位来看显微镜。

“我看不清有甚么东西,只是看到很多红细胞,其它好像不太清楚。”区美好说;“你将光圈较低一些,你看,你将光圈调得太高了,光线太强,反而看不清楚。”他发现原来区美好左手在转动显微镜下面的聚光镜,使光线增强,于是他在纠正她的错误,并且他自己接过显微镜,调好了光线,再让区美好观看。

“见到了,噢!还在动呢!是阿米巴原虫吧,看,它的“伪足”向外伸,它想逃跑吧!”她似小孩子看见有趣的事情那样高兴,大概她忘记了她现在是“实习医生”,不过,他并没有怪责她,因为这不是在病房,病人不在这里,说句轻松说话并无不妥。“不只一个,看!一个、两个……五个……九个,好多啊!”

“对,是阿米巴原虫,它是元凶,是本病的最大凶手。在观察阿米巴原虫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将聚光镜放低一些,使光线不要太强,因为阿米巴原虫的细胞膜非常薄,过强的光线会穿透它的细胞壁而呈现“透明”,反倒看不见,而调低一下光线之后,它就再也不能“隐形”,而是原形毕露了,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它,并且看到它的活动。”他一面讲,一边继续在搜索他认为需要搜索的猎物。

“你有无注意到有些阿米巴原虫的伪足内有被它吞噬的红血球的残骸?”

“啊,见到了,是不是在它的细胞浆内一些较深色、类似血红蛋白的、圆形的,对,是被它吞进去的红细胞,不过有些已开始溶解,有些还很清楚。”

“这是一个特征,在阿米巴痢疾急性期的病人,他们的新鲜大便中常可发现我们称之为“大滋养体”的溶组织阿米巴原虫,这些大滋养体的内质中常可见到被其吞食的红细胞。”由于他在护士学校中担任细菌寄生虫课程及内科课程,也由于他不断地在传染病区及内科其它病区带教各种类型不同的学生’故此他在甚么情况之下,碰到甚么问题,都可以随口地讲出他的课堂理论,去教他的学生,使他们理论与实践相一致。他不希望他的学生将来只懂得“做”,还要熟悉他要“做”的理论根据。

“你再看看,这是甚么?”他又有了新发现。

“你是说那个圆圆的、不动的东西吗?”

“对,正是那个圆圆的外壳较阿米巴原虫略厚,其中间还可以见到两个圆圆的核,你看那是甚么?”

“是不是阿米巴包囊?”

“对。”

很快,他得出了结果:涂片上发现大量的致病阿米巴原虫,活动力很强,而且除了阿米巴原虫外,还可见到阿米巴包囊。他在不足10分钟的时间内,获得初步诊断,他就按这个初步诊断进行他的紧急治疗,不必等待其它化验结果。

“溶组织阿米巴是在急性期病人的检验物中发现的一种诊断证据,而胞囊则应该是慢性期病人所排出,不少慢性而带包囊的人,成为传染原。此例病人同时发现大滋养体(溶组织阿米巴)及包囊,再结合病史,病人既往已经有此病反复发作,今次区第三次发作,故此发现溶组织阿米巴活动体的同时,也发现包囊,更可证实她是由慢性转为急性。”何医生一边回急症室,一边同她的学生分析。

他的入院医嘱理应是用西药依米丁(Emetine)及卡巴砷(Carbarson),这两种西药是他们常用来控制急性期阿米巴的药物。依米丁对急性期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有直接杀灭作用,而卡巴砷却可以对急性的大滋养体、及慢性的小滋养体和包囊都有作用。但此例病史已经两次复发,每次在香港都曾用过这些药物(估计)而未能根治。因此,何医生决定改用中药来治疗。在他的医嘱中:(1)白头翁三钱,黄连二钱,黄柏二钱、秦皮二钱,丹皮三钱,赤芍三钱,紫草三钱。水煎,每天一剂,煎两次,分两次服;(2)鸦胆子15粒(入胶囊),每天三次;(3)20%大蒜糖浆20毫升,每天三次。(4)10%大蒜溶液300毫升,每天一次,保留灌肠。开医嘱后,将病人送入病房。

“何医生,你不用西药而用中药,会不会对病人的病情延误呢?”实习医生不明白,为甚么放着经过实验及科学证明的西药Emetine,DehydroemetineHydrochloride(盐酸去氩依米丁)Carbarson,Chiniofon(喹碘方),Metronidazole(减滴灵)等不用,而去用那些虽然是传统有效,却未经科学证实的方法治疗呢?”

“我看这个问题,过一周之后,我会告诉你。”他先不直接答复。

病人入院第二天,腹泻次数显著减少,第三天出血停止,第四天大便完全正常,七天之后复查乙状结肠镜检,肠腔整段肠壁粘膜已恢复正常,无溃疡,亦无充血及糜烂,送检大便找阿米巴、培养细菌、及病理组织均正常,痊愈出院。

“这个病人为甚么不用西药而用中药呢?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她已两次发病,两次均是用西药治疗,但不能控制其复发。此次入院经临床化验,其后病理报告均证实是阿米巴痢疾,诊断无可疑问。治疗方面,是不是中医中药未经“科学实验”来证明它的疗效呢?不,我的理解,科学实验应包括实验室、动物实验,但也同样可以经过临床实际去检测,我为甚么当时不答复区同学所提出的问题呢?就是想用事实来答复,事实如果是成功了,这就是最好的“科学鉴证”,从病人人院时经过各种检查证实诊断,这些检查不是靠惴测,而是有极之可靠的临床证据。而在治疗后痊愈,又经过同样各项检查,来证实入院时所见的各项异常检验均已被纠正,这些也不是单靠临床症状的消失而去衡量它的效果。因此,可以说这种治疗方法是正确的,入院时医嘱的设计,医嘱的考虑也是正确的。”何医生在逐一分析他的治疗观点给实习进修同学们知,以便他们更好地吸收这些实际的知识。

“从理论上去探讨,国内近年来开始着手研究一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其中对抗阿米巴的药物有较深入的了解。鸦胆子是对抗阿米巴原虫的很好药物,对阿米巴原虫有杀减之功效,白头翁亦是杀阿米巴原虫的中药,但不及鸦胆子。不过,鸦胆子的不足处是它对肠道粘膜有刺激,并可引起呕吐、腹痛、轻泻等等副作用,因而需入胶囊或用圆肉包裹,以避免或减轻此等副作用的产生;大蒜,它含有大蒜素,用新鲜大蒜制成的大蒜素,对肠道阿米巴痢疾的治愈率达高80%以上,略胜于鸦胆子的作用,尤以口服及灌肠并用,效果更佳。大蒜不单对阿米巴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对多种肠道致病细菌均有强烈的抗菌性能,对于合并有细菌感染者——不管是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属、伤寒杆菌及霍乱弧菌等均有作用。三者并用,能起协同作用而使疗效提高。以此病例来看,效果不单确实,而且奏效迅速,不亚于用西药治疗。”

“西医治疗阿米巴痢时,不少人喜欢加用一些抗菌素,如土霉素、四环素、新霉素、红霉素等。用这些药的目的,是抑制大肠菌丛的生长以及治疗合并感染。你们知不知到阿米巴原虫的生长,有赖于一些大肠菌丛的代谢产物始能生存及繁殖,此等抗菌素能抑制这些菌丛的正常代谢,使阿米巴原虫没有了繁殖的机会,间接地起到抗阿米巴作用。我在此病人的药方中,加入黄连、黄柏、秦皮及大蒜,这些中药所起的作用,与西药的抗菌素所起的作用一样,因而也就间接地协同一起治疗阿米巴痢疾。”何医生的分析,使实习同学及进修医生们有一个对中医中药更深的了解及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