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贞观政要慎言语第二十二》【译文】言语是君子们品德修养的关键表现,谈何容易?大凡老百姓,一句话说错了,人们就会记住,这就成为说错话人的羞耻和累赘。何况我是一个国家的君王,说话不可以出现错误和过失。它造成的危害特别大,怎么能与普通百姓相比呢?我常常以此为戒。古人曾以擅长外交辞令作为人才的重要标志,也曾批评过言辞华美、流于表面的浮躁之风。那么,如何客观、全面地看待一个人的言辞呢?唐太宗用“不可出言有所乖失”,为我们诠释了言语和做人、成才之间的重要关系。一是言语是“君子之枢机”。古代君子以品德修养为重,但是,正如先哲所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就是说,古人认可的君子并不是今天被理解偏了的所谓“心灵美”,而是不仅“心灵美”还要“外表美”。
心灵之美重在修德,外表之美重在言辞,语言表达木讷的人,即使品德高尚,也不算是真正的君子。而且,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往往是通过言辞这种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太宗所说的言语是君子之枢机的原因。二是“一言不善,则人记之”。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无论是信口雌黄,还是无意中说漏了嘴,言语错误是不可挽回的事实。听话者当然就铭记在心,这样就造成了说话者终身的负担。三是“不可出言有所乖失”。一句话说错了被人铭记在心的后果固然严重,帝王说错的一句话,其所造成的危害就更不可同日而语了。普通人说错话得罪的往往是一个人或一小部分人,而天子说错了话则祸害天下人。因此,太宗警示自己不可出言乖失,是其治国之道谨慎的体现。今天,许多管理者在谈论企业发展战略时候,往往大肆渲染企业的美好未来,信口承诺给职工更多的福利。但是,在多年打拼之后,企业并没有实现最初的梦想,不仅许诺成为笑柄,还损毁了自己的形象。第一,不要说超出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范围的话。第二,不要随意对员工许诺没有把握实现的话。第三,不要说缺乏道德修养的轻浮话。
星期五戒慎
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贞观政要慎言语第二十二》【译文】国君居于天下最尊贵之位,如果有所失误,古人认为像日食月食的盈亏一样,人人都能看见,确实要像陛下这样警惕慎重。国君应该戒慎,这是贞观八年(634)魏徵对唐太宗的劝谏。这个劝诫并不是因为唐太宗不戒慎引起的。即使在贞观之治后,太宗出现了骄奢腐化的倾向,但总的来说,唐太宗在慎言慎行方面一直做得相当出色。因此,魏徵此言的目的,也许并不在于让太宗如何做,而只是出于谏官的职责和对帝王的忠诚,而时时不忘提醒帝王罢了。正如魏徵所说,帝王既然身居天下最尊贵的职位,其言行的每一点都会成为天下人瞩目的焦点。用今天的话说,属于公众人物。那么,对自身的言行要求自然要比别人更为注意。这其实是对身居高位者应该承担更多责任的一种委婉说法。应该做到“一慎”、“二戒”。“一慎”管理战略开发失职。“二戒”: 一戒把公司职权作为自己私有财产,把公事私人化;二戒把大胆创新当作一意孤行,把集体意见边缘化。
第四周星期一慎相悬
帝王之与凡庶、圣哲之与庸愚,上下相悬,拟伦斯绝。是知以至愚而对至圣,以极卑而对极尊,徒思自强,不可得也。——《贞观政要慎言语第二十二》【译文】帝王和臣子、圣明贤能的人和平庸愚蠢的人之间,上下相差悬殊,无法比拟。因此,用愚蠢至极的人和圣明至极的人相比,用地位卑贱至极的人和尊贵的人相比,即使前者很想自强超越后者,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古往今来,但凡思想开放的智者,多以人生平等相号召。但是,人权上的所谓平等追求,并不能掩盖人与人之间能力、道德等方面的差距。这本来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但耐人寻味的是,在现实面前,人们似乎更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唐太宗能够在乱世之中集结豪杰,与其父亲李渊一起推翻腐败的隋朝,又在李唐王朝建立之后的继承王位权力斗争中,发动玄武门之变获取政权,并开创了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足以证明其拥有超出常人的智慧和谋略。
这就造成了他与臣下、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当有人向太宗谏言的时候,唐太宗往往喜欢在听完他人谏言的时候,反复诘问,这样给谏官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不仅对于唐太宗个人形象有所损毁,而且还容易堵塞言路的畅通。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人向唐太宗谏言君王与普通大臣之间存在着客观上的差距,恳请唐太宗能够注意纳谏的方式和态度。现代企业管理者往往鼓励员工积极谏言,但是,当员工们根据个人的体会和经验向领导提出意见的时候,等待员工的往往是领导无休止的辩解和诘问,常常弄得谏言者理屈词穷。如此一来,还有谁愿意向领导提出谏言呢?在听取员工建议的时候,需要注意: 第一,仔细倾听意见,对谏言者态度要诚恳热情。第二,在听取谏言过程中,不要随便打断下属员工的讲话,要虚心接受员工的意见。第三,听取员工的意见,不要立即进行是非对错的评价,要采取询问情况、了解事实的态度,这样便于员工敢于说话。
星期二不欲烦
皇天以无言为贵,圣人以不言为德,老子称“大辩若讷”,庄生称“至道无文”,此皆不欲烦也。——《贞观政要慎言语第二十二》【译文】上天把不说话看作尊贵,圣人把不说话看作美德。老子认为,“真正善辩的人如同说话木讷迟钝一样”;庄子认为,“最深远的道理无法用文字来表达”,这都是不希望言语繁杂厌烦的意思。道家哲学的开创者老子和庄子,虽然在许多观点上并不完全一致,但在对待言语表达时,都主张“无言之辩”。这并非不让人去说话,而是说那种喋喋不休的喧嚣之语,不仅无法让内心真情实感得以澄明,反而有损说话者本人的道德修养。理解了这一点,就可明白臣子给唐太宗上书提出“皇天以无言为贵”的意思。
“圣人以不言为德”,这并不是说圣人如同不说话的哑巴。而是说,真正的智者应该胸怀智慧,并不会依靠华丽言辞进行卖弄而流于轻浮,所谓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就是从这个层面来说的。因此,臣下谏言唐太宗要以圣人为榜样。当下有些管理者,往往无休止地教导、训诫员工,结果常常是领导的嘴皮子磨破了,员工却是无动于衷,其中当然存在员工自身素质的问题,但不也说明了管理者言辞繁琐、令人厌烦的弊病吗?在教育培训员工的时候,语言表达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话语不要太多,因为这样容易掩盖谈话的主题。第二,说话要点到即止,给员工保留适当的想象空间。第三,说话要体现出含蓄儒雅的领导气质,不要繁琐不堪。
星期三每事敦朴
窃以今日升平,皆陛下力行所至,欲其长久,匪由辩博。但当忘彼爱憎,慎兹取舍,每事敦朴,无非至公,若贞观之初则可矣。——《贞观政要慎言语第二十二》【译文】我认为如今天下升平,都是陛下大力治理国家所实现的,想要它长久保持下去,不能依靠言辞通达善辩。只能忘掉那些爱好和厌恶,谨慎进行各方面的取舍,做每件事都踏踏实实,不要否定最高的原则,像贞观初年一样就行了。贞观十六年(642),唐太宗每次和大臣们讨论古代的学说,总是反复诘责他们。刘洎上书劝谏,他认为,真正的道理不需要巧言强辩,而在于踏踏实实的行动。秦始皇善于强辩,却因为自傲而失去人心;魏文帝富有辩论的才能,却由于说空话而失去众望。善辩的人,如果没有辅以切实的行动,就无异于说空话,如何取信于人呢?行动是无声的话语,虽然无声,却非常有力。卓越的经理人绝大多数都不是能言善辩的人,他们甚至在公共场合说话时“腼腆而紧张”。但是,他们具有卓越的行动力,只要他们确立了目标,就会全力以赴,不达目标誓不罢休。不要总是和团队成员辩论,要用踏踏实实的行动向他人证明你的观点。
星期四慎劳
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非此为劳。——《贞观政要慎言语第二十二》【译文】不思虑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不说话就不能阐述自己的想法。近期和臣下谈论,说话过于频繁。轻视别人,态度骄傲,恐怕就是因为这个而生的。身体、精神、心思和元气不应该为此而劳损。在古人眼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是对臣下勤奋努力的赞赏,还是对臣子效忠皇帝的肯定。正因为这个原因,但凡以言语颂扬某个人,必定是为忠心耿耿、殚精竭虑之类。同样,我们也可以据此设想,如果臣下把这样的语言用在某个帝王身上,那一定是在歌颂这个帝王的伟大了。但是,在这篇臣下给太宗简短的劝谏里,我们却读到了与此前完全不同的内涵。帝王承担天下兴亡之重任,非殚精竭虑无以治理天下,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当帝王的这种勤奋已经伤害到自己身体的时候,直接的受害者固然是帝王本人,同时也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了,因为天下人民也会因为帝王身体受损而失去保护和依靠。如此看来,帝王的勤奋而使自己的身体累垮,就属于对人民的不负责任了。同样,当帝王整日纠缠于讨论政事、劳神伤形,也是对人民的不负责任。这看起来有点像古希腊时代的诡辩术,更像是臣下对帝王变相的拍马奉承,但细细想来,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种观点的合理性。这对于我们所有担负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人而言,何尝不是一剂清醒的良药呢?现代管理者往往勤奋努力,不仅身体严重受损,甚至有的英年早逝,也有因为身体原因无法正常领导整个团队开拓进取的,这与唐太宗在答复臣下谏言之时,承认不应该过度劳神劳形以免影响天下人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在勤奋工作的同时,注入更多的健康安全的理念,不要人为地制造勤奋和健康对立的观点,其实二者往往可以兼得。
星期五杜谗佞
朕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也。或巧言令色,朋党比周;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贞观政要杜谗邪第二十三》【译文】我看前代进谗言的邪佞之人,都是损害国家的蟊贼。他们花言巧语,结党营私;如果国君愚昧昏庸,没有不被迷惑的,这就是忠臣孝子泣血衔冤的原因。亲君子,远小人。自古以来,帝王们无不屡屡听到臣下此类谏言。当然,能够真正做到这样的实属不多。所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是留下因为亲小人、远君子,而误国害民的惨痛教训。唐太宗以此为鉴,痛斥前代奸佞小人诱惑君主害国害民,其目的在于告诫臣下应该忠诚报国,同时也是在提醒自己不忘前车之鉴。
谗佞存在是事实,但是,谗佞当道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若暗主庸君”,只有昏庸无能的君王才会被谗佞迷惑。反之,如果君王自身保持高尚的节操,能够做到虚心听取忠臣之言,那么,无论奸佞小人如何心怀叵测,都无法有空可钻、有机可乘。这实际上给我们现代人一个重要的启示: 虽然我们无法阻止社会上奸佞小人的出现,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避免被佞臣所利用。只要我们自己能够保持德行,天下小人的阴谋就无处可用。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是奸臣迷惑了君王,不如说是君王自身抵制不住诱惑而晚节不保。但是,我们一直喜欢批评和追究奸佞小人的责任,认为是他们把国家引入罪恶的深渊,而往往不去探究被小人包围的帝王们自己的不足,这实际上是不公正的。对待周围亲近之人要注意,不要被甜言蜜语所迷惑,要警惕小人糖衣炮弹的围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