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世民管理日志
8551700000017

第17章 五月吉凶由己 (3)

乐以移风易俗,礼以安上化人。非有悦于钟鼓,将宣志以和神。宁有怀于玉帛,将克己而庇身。——《贞观政要规谏太子第十二》【译文】音乐,可以移风易俗;礼仪,可以安定社稷,教化百姓。学习音乐并不是因为喜欢钟鼓之音,而是为了抒发心志,怡情乐性;学习礼仪也不是因为喜欢玉帛礼品,而是要用礼来节制个人私欲,保护自身。《论语》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中国古代,礼仪和音乐的作用与今天有本质的差异,这可以从如下几个层面上加以理解: 一是音乐可以陶冶性情,净化人的灵魂,实现移风易俗、改变社会风尚。古人对音乐的喜好并不仅在于悦耳,因为这只能增加人生理上的快感,而无法实现个体道德上的提升。所以,古人讲述的音乐一般针对两个层面: 一是社会个体,二是社会整体风尚。孔子曾说“成于乐”,指的就是音乐对于社会个体成长的巨大影响。

古人把音乐作为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纯的一种艺术形式。现代企业管理者也常常对职工进行情操审美教育,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根本原因在于,现代人没有把音乐作为生命存在的一部分,而仅仅把它作为一种派遣寂寞的艺术形式。二是礼仪可以用来安定社稷江山,克制自身私欲。古代社会礼仪繁琐,但是,这些繁琐的礼仪并非今人所谓的形式。孔子的“立于礼”,说明了礼仪对于生命个体成长的意义,这是人和兽的一个重要区分。尤其重要的是,当人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守国家法纪制度的时候,礼仪就起到了安定江山社稷的作用了,这正是上文所说的“礼以安上化人”的意思。今天,现代企业制定了细致的规章制度,但是,员工在遵守时往往心存抵触情绪,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把礼仪规范延伸到克制私欲、保护自身的深度上。第一,要让员工明白这些规章制度是为了保护员工的自身利益。第二,有意引导员工对高雅的怡情悦性的艺术的喜好,提升员工审美情操,实现整个团队道德风尚的良性发展。

星期五先得人为盛

致庶绩于咸宁,先得人而为盛。——《贞观政要规谏太子第十二》【译文】要想朝廷处理得当,天下安宁,必须先得人才兴盛。古代君王打天下、治天下无不需要大量人才。从战国时期门客奔走于列国之间的游说纵横,到曹操的唯才是举,再到隋唐的科举考试,纵然其间帝王们对人才的标准认识各异,但是,有一点是完全一致的: 要想实现天下太平,就必须尽可能多地笼络人才。贞观五年(631),李百药针对太子李承乾娱乐嬉戏而作的这篇《赞道赋》,提出了天下安宁必须先得人才的建议,可谓用心良苦。在企业中,任何高明的管理都来自于人,而职业经理人就是适应社会而兴起的专门管理人才。如果仿用一下“致庶绩于咸宁,先得人而为盛”的思想,不妨说,现代企业是“先得人而为盛”。借鉴李百药的“先得人而为盛”的思想,把人才战略上升到了企业生存的高度。

第四周星期一度机分职

必宜度机而分职,不可违方以从政。若其惑于听受,暗于知人,则有道者咸屈,无用者必伸。——《贞观政要规谏太子第十二》【译文】一定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来分派职务,不可违反制度使其参政。如果被传闻所迷惑,没有看清人的本性,就会造成有道德、有本领的人受冤屈,而卑鄙无能之人一定会得逞。拥有大量的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这仅仅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只有人尽其才,才能实现人才选拔的最终目的。为此,如何使用人就起到了桥梁过渡的作用。李百药劝诫太子“度机分职”,其意义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解构: 一是“度机”用人。古人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人才能够超越一般平庸之人,对人才的使用,当然要比一般人更为复杂。

既有根据职位所需,选拔此类人才的;也有因为人才的能力,而专门为其打造职位的,其中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因此,“度机”一语道破天机,就是对待任何人才,都要根据人才自身的特点、特定的社会现状等具体情况来决定,不要按照某个死板的框架来处理。这其中大有今人所说的实事求是思想。二是“分职”用人。用人如下棋,一粒棋子被放到不同的地方,所发挥的作用也差异很大,用得好满盘皆活,用得不好全盘皆输。换言之,在某个职位上是人才的,在另外一个地方也许就是平庸之人,甚至弄巧成拙。所以,用人不仅要掌握时机,还要看职位需要、能力特点。三是不违方以从政。用今天的话说,职位不同,各司其职,不能越权行事。第一,把握人才任用的时机,在关键的时候使用合适的人才。第二,人才任用因人而异,需要调整不同的职位以适合其发展。第三,可以赏识某个人才,但不能赋予他凌驾于他人的特权,以免影响团队内部之间的和谐。

星期二日知不足

览圣人之遗教,察既往之行事,日知其所不足,月无忘其所能。——《贞观政要规谏太子第十二》【译文】阅览圣人的遗教,审察做过的往事,每天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每月不忘记自己还有没学会的东西。贞观十三年(639),太子承乾因为过度打猎,荒废学业,张玄素上书劝谏。他在这段话中提出了改善行动的重要法则: 持续改进。时时刻刻都反思自己的不足和不能,不断追求改进,这就是持续改进原则。实践证明,绝大多数突如其来的重大改变最终都难以持续到取得成效。只有坚持每天改变一点点,不断改进,才可以最终实现质变。另一方面,持续改进强调了改进的永续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现有的状态永不满足,永远怀着一颗追求进步的心,不断改善,这样才会具有持续的动力。时刻追求进步,每天思考自己的收获和不足,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能力。

星期三胜情

夫为人上者,未有不求其善,但以性不胜情,耽惑成乱。耽惑既甚,忠言尽塞,所以臣下苟顺,君道渐亏。——《贞观政要规谏太子第十二》【译文】作为君主,没有不愿意追求美德的,但是有时候理智不能克制情欲,沉溺于迷惑之中才导致了祸乱。心志迷乱得越厉害,就听不进忠言。因此,臣子随意附和、阿谀奉承,国君之道就会渐渐受到损害。据史料记载,贞观年间,太子李承乾违犯礼法,骄纵奢侈。太子右庶子孔颖达常常对太子犯颜直谏。李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对孔颖达说:“太子已经长大成人了,你们作臣子的怎么能当面指责他呢?”孔颖达回答说:“我蒙受国家恩典,即使得罪太子、因直谏而被处死也不悔恨。”此后,他更加频繁地向太子进谏。此举深得唐太宗赞赏。在这样的背景下,贞观十三年(639),太子右庶子张玄素再次上书,谏阻太子不要因为游猎荒废学习。现代企业管理者往往要求员工勤奋工作,不要沉迷于娱乐享受之中,其实,领导者本人更应该身为表率,一旦自身做得好,那么,员工们自然会效仿。现代企业管理在员工品德教育上,应该强调对情感欲望的克制。领导者自己更应该警惕外界物质诱惑。

星期四慎终如始

慎终如始,犹恐渐衰,始尚不慎,终将安保!——《贞观政要规谏太子第十二》【译文】像对待开始一样对待结束,尚且担心有时会懈怠,如果一开始就不慎重,又怎么能保持到最后!太子右庶子张玄素以“慎终如始”谏阻太子不要沉迷于游猎,其内涵可以分成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善始善终。许多昏君在初登王位之时,并非就是沉沦的。他们也大多怀有雄心壮志,企图建立一番功业。但是,当各种诱惑接踵而至的时候,他们往往把持不住自己,最终是有始无终。张玄素的劝谏,道出了历史上失败的帝王并非从一开始就是腐化的事实,告诫太子要善始善终。二是要防微杜渐。人的蜕变往往是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才完成的,正如腐败享乐对人的腐蚀一样。许多君王在安逸享乐之中,逐渐被消磨了锐志和雄心,这实际上在告诫我们要慎重对待影响我们的小事。单独就一件小事来说,对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有根本的影响,但是,当无数的小事联系在一起,就可能如洪水猛兽一样把我们吞没。现代企业领导要注意小事对自己的负面影响,要从心里树立起细节决定成败的意识,谨记“勿以恶小而为之”。

星期五防微杜渐

殿下必须上副至尊圣情,下允黎元本望,不可轻微恶而不避,无容略小善而不为。理敦杜渐之方,须有防萌之术。——《贞观政要规谏太子第十二》【译文】殿下必须上与天子圣情相称,下与百姓根本愿望相符,不可轻视小的邪恶而不避免,不能忽略小的善行而不去做。应当制定杜渐的方法,采取防萌的措施。贞观十五年(641),太子承乾在农忙的时候召用杂役,不许他们分组轮流值班,又私自召引许多突厥童仆进宫。于志宁觉得太子的做法非常不对,于是上书规谏他。于志宁认为: 第一,让杂役长期在内宫服役,不让他们轮番执勤,他们家里的父母得不到赡养、子女得不到抚育、田地得不到耕种,收获更无法指望。这种做法违背了与民生息的基本道理,会引起百姓的怨恨。

第二,亲近突厥有损于太子的美好名声(在古代社会,突厥等少数民族被认为是不知礼教的野蛮人)。太子承乾看到于志宁的这份谏书,不仅不接纳,反而勃然大怒,派刺客去刺杀于志宁。于志宁当时母亲去世了,正在服丧期间,刺客潜入他的家中,看到他睡在草席上,头枕着土块,不忍心刺杀他。于志宁的这段话,给管理者的启示是: 第一,管理者必须时刻坚持施行正道,具体而言,就是做符合国家、社会、人民利益的事,绝不为了牟取利益而做损害消费者和社会利益的事情。第二,管理者必须注重细节。很多事情的成败得失往往取决于细节,注重细节就是注重基础,将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就可以防微杜渐,避免危险的侵袭。关注细节,不要好高骛远,做好基础性工作,将潜在的危险消灭在萌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