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战国那些CEO们
8549900000052

第52章 中央大学 (3)

凡是尊重、承认人类本性的人,都称得上伟大。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人,是最虚伪的人。他们其实是在尊重自己的生理需求,同时践踏别人的动物本能,这才是最违背社会基本道德的。

人的生理需求是前提,如果前提都没了,谈什么道德,谈什么教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五、青年学术带头人之邹衍

邹衍,齐国人,五行家创始者。

他一开始也投奔儒家,专学儒家的理论学说。结果呢?“邹衍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卒以显名。……邹子之作变化之术,亦归于仁义”。(《盐铁论·论儒第十一》)也就是说,邹衍学成儒术后,试图去谋份职业,结果董事长不用。不过,他比孟子脑筋急转弯来得快,马上调整了研究方向,以儒学为基础,自创了阴阳五行学。不管邹衍的理论能打动几多世人,就凭他开创一个新门派的能力,也足以被称为殿堂骨灰级大师。

学儒术也好,攻阴阳也罢,邹衍的目的是寻求经世致用之学,这充分体现了他匡世济民的入世精神。看来,邹衍入世的目的跟孔孟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扶危济世。但是,邹衍的手段或者说路径又是跟孔孟完全不同的。孔孟坚守自己的理论,邹衍会变通,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可以变,甚至改变门派。因此,邹衍从来都是务实派。

但是,他的理论却被喜欢旁门左道的一些人拿来用于装神弄鬼、炼丹求仙,这些人当然得不到结果。于是他们就骂邹衍欺世盗名,是大骗子。邹衍的大道悲悯你们不学,偏偏抓住这些小术不放,活该。

司马迁说他的“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这句话点破了邹衍的理论手法。他总是先找一个具体而微的小事物、小事件,由此引申出发,无限放大,至于宇宙无垠。讲完这无边无际的大理论后,他笔锋一收,最终都会回到“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

当时在稷下学宫,邹衍的理论受到齐国的重视,他本人在齐国也是偶像加实力派。所以他出行,境遇就跟当年的孔夫子、孟夫子大不相同了。邹衍到了魏国,同样是魏惠王,居然跑到大梁郊区去远迎,以尽宾主之礼;他到赵国,平原君得把腚底下的席子往旁边挪挪,不正面对着邹衍,以示恭敬;后来稷下学宫逐渐没落,邹衍就到了求贤若渴的燕国,燕国董事长专门给他修建了别墅叫碣石宫,把他当老师对待。

有人批评邹衍是逢迎之徒,软骨头。司马迁评价邹衍,大意是行大事者不拘小节。他认为邹衍为了达到心里的大目的,刚开始可能是谄媚了一些,但是并不影响他整体的伟大人格。他还说,像孔子、孟子们,他们倒是清高了,但是你拿一根方形的车轴怎么能套到圆孔的轮圈上呢?实际是批评孔孟不懂变通。

邹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他的五行论了。他认为,从开天辟地以来,人类社会都是按照五德(即金木水火土)转移的次序进行循环的,注意,顺序不能错哦。而五德转移是仿照自然界的五行相克即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规律进行的。

人类社会的历史变化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受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支配的,历史上每一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一种必然性。邹衍说:“五德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根据邹衍的理论,到了春秋战国,能取代大周的必定是水德。始皇嬴政也似乎受这个理论影响,曾经搞了一出黑龙出水的把戏。

他的五行论,把人、物、事的发展趋势划到了一个封闭的五行体系中,试图通过概率论和排列组合原理推算出天地万物的大结局或者发展趋势,有些玄,但是对后世的影响却相当大。直到今天,日本的一周七天,仍旧是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顺序称呼的。邹大哥的这个学说还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把人体的很多方面都按金木水火土划类,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声……

如果联想一下,我们针对这个五行说,可以声讨声讨当今化学工业的无限制发展。

在现代工业兴起之前,整个世界都以农业为主导。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可以归到金、木、水、火、土中去。同样的,任何东西的形态变化都是在这五行中变化的,也就是通常说的五行相生。比如大树燃烧,是木生火;烧成灰变成土,是火生土;土里蕴藏着各种金属矿藏,是土生金,以此类推,五行循环,不息不灭。

但是,大家看一下我们现在的物质世界。我们的现代工业生产出了那么多的东西,什么聚乙烯,丙二醇,混凝土的,几千几万年都分解不掉,根本回不到金木水火土五行循环中了。这会不会破坏世界上物质的总平衡(五行狭义上的)?当然会,建了没三十年的混凝土大楼为了好看就拆了重建,这些混凝土不会分解,都到哪去了?被当垃圾埋入地下了吧?

结果会如何,当然是无法分解的物质在世界上越堆积越多,最终我们的这个星球就会成为一个超级垃圾场,人类早晚自己灭了自己才算完。

简直不敢再想下去了。

都怪你,邹衍!都怪你的超级无敌小宇宙!

六、另类教授之黄老邪

在当时的稷下,有一个黄老学派,顾名思义主要崇拜对象是黄帝和老子。按说这样的学派就该归到道家学派去,可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却并不完全遵从道家的门规,他兼容并包地吸收了很多学派(尤其是法家)的理论,最后说好听的是自成体系,说不客气的是不伦不类(毫无贬义)。因此,小三也称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慎到为黄老邪。

慎到,赵国人,跟荀子一样,他也是一个齐籍赵人。年轻时,慎到喜欢道家的那套理论,曾经下过一段工夫,而尤以研究黄帝、老子为精,故称黄老之学。后来,慎到逐渐接触到法家的理论,深得法家的精髓,其思想重心于是渐渐向法家倾斜。与慎到志同道合的还有田骈、环渊、捷子。他们几个是黄老学派的主要代表。

当年楚国为了向齐国求和,以太子为人质,押送至齐。太子在齐国期间结识了慎到,后来太子回楚国,继承了董事长的位子,慎到因为这个渊源曾跟楚国发生过不少故事。当时,楚国有一个很出名的家族能人——屈原。慎到跟屈原因为人才任用标准上的争议,曾经传过一段佳话:屈慎争鸣。

屈原的核心观点是:任人唯贤。慎到的核心观点是:任人唯才。当然,他们争论的前提是:找不到德才兼备的人才。

现代管理学上有段著名的论断:

德才兼备,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

现代的企业家还是把人的品德放在才气前面。想想也是,万一这个有才无德的家伙为一己之利,把公司弄垮了咋整?

慎到的理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依法治国。慎到是法制社会的铁杆拥趸,他极力反对儒家的“人治”,而极力推崇法家的“法治”,他甚至认为再坏、再不公平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要强。后来董仲舒等儒家学者当权后,慎到遭到了他们的口诛笔伐,精神鞭尸。

慎到的法制思想绝对不是盖的,“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以为长也”。他认为只要涉及到对公的事务,就一律要按照法律规定执行,哪怕是董事长的合法地位也要通过法律来认可。这在两千多年前是相当振聋发聩的一个论调,因为这个观点否定了“君权神授”。谁说古人的思想一定不如后人?慎到除了不会玩手机、开汽车、敲键盘,他懂得不比我们任何人少。

慎到把法看成了国家的根本,是维系社会秩序、伦理道德的可靠保证。慎到认为,有了法,就要真正以法治国,不能只是摆设。什么都要用法来实行、判断、裁定,不能有所遗漏。

慎到同志还认为,法必须不断变化以顺应时代,否则,法就会衰败,甚至走向死亡,所以,作为国君的责任之一就是变法。太强大了,这个调调。但是窃以为,慎到的法制学说必须要有一部相当完备的《法典》来做支撑。

这个……有吗?

这个可以有,可惜当时真没有。

二、贵势(尊崇势)。慎到的“势”可以用三个词解释:势能(物理学上的那种)、形势(有利的地位)、权势(权力)。

慎到同志认为贵“势”是为了重视法律,领导只有掌握了权势,才能保证法律的贯彻执行。慎到把君主和权势分别比喻为飞龙和云雾,飞龙有了云雾才能飞得高,如果云雾散去,飞龙就是地上的蚯蚓了。如果有了权势,即使像夏桀那样昏庸残暴,命令也能执行,即“令则行,禁则止”。如果没有权势,即使像尧那样贤德,百姓也不听从命令。所以,慎到反对儒家主张的“德治”,认为那样不可能使法律贯彻执行,会产生很多弊端。

这个调调当然也有前提:董事长得跟慎到一样尊崇法制,哈哈。

这就相当于让董事长限制自己的权力,恐怕大多数董事长只会热衷于限制别人,而不会限制自己。这一点从中国后来长达两千年的帝王统治就可以很残酷地得到佐证。

悲哀!

七、一统江湖到底是怎么回事

百家争鸣,顾名思义,当时的稷下学宫即便没有一百家学派,也有六七十。其余学派的调调无暇一一细述,请有兴趣的读者参阅《史记》、《盐铁论》、《战国策》、《左传》、《东周列国志》、《管子》、《先秦史》等等著作。

小三在想一个问题:如此绚烂瑰丽的学术迸发,到底是怎么造成的?想破了脑袋,终于想到了一个词:危机感。是危机感使得各公司从上到下尊重人才、尊重思想,从而形成了这次学术风暴。

那么,紧接着又有一个问题困惑着小三:一旦有一家公司一统江湖、垄断市场,危机感就没了,那百家争鸣是不是就不会再出现了?根据两千年的经验,答案:是的。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恶果(姑且称之为恶果吧)?想破了脑袋,终于想到了一个词:垄断。

这就矛盾了,统一必然导致垄断。那么,到底统一好呢,还是不统一好呢?这个问题似乎没答案了,干脆就此打住。

最后,再一次向稷下学宫给中国文化、思想、哲学、道德、经济、社会、人文、天文、地理、数学等等带来的全面的、深刻的、奠基性的、无与伦比的恩惠,致以无以复加的敬意!

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