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战国那些CEO们
8549900000051

第51章 中央大学 (2)

大圣人三岁丧父,由孀居的母亲一手带大。想必“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倒背如流了,大概是说孟母为了大圣人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搬了三次家,换了三个邻居。

孟子十几岁的时候,拜孔夫子的学生的学生,也就是子思的学生为老师,开始系统地接受儒家教育。那个时候的教育,不像现在实行大班制,而是一对一、点对点(不是发短信)的模式,跟我们现在去医院挂专家号一样。这也就决定了这个模式下出来的学生,基本都带着强烈的门派色彩。从这一点上来说,金庸的江湖门派说又是这种模式的另类外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因材施教,同时保证自家学说的纯正血统;缺点是容易走入死胡同,一条道走到黑,还有就是你学的是丐帮降龙十八掌,别人学的是少林易筋经,因为门派之别而几乎没有交流,这就形成了学术沟壑,也导致了人才的过于精细化,缺乏雄厚宽广的知识根基。

孟子学成后去各家公司游说推销自己的管理观念。可是这么仁兄打死也没想到,出身名门(俺们学派的开山鼻祖是孔子,怎么样,怕了吧,吓你一个跟头)的他居然连连碰壁。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孟子刚出道,也不能免俗,先去了当时的超级大公司齐国,跟宣王推销自己,结果宣王弃而不用。孟仁兄的处子战受到打击,接着他去了战国时期曾经的NO.1魏国,惠王瞎了狗眼,居然说孟子的理论太过迂腐,又太过空洞,不实用。后来孟子又辗转几个公司,都不被重视。总之吧,孟子觉得自己满腹经纶,却没有董事长愿意聘用。

司马迁大概地给他分析了不被重用的原因:秦国用商鞅变法,马上立竿见影富国强兵;魏国用李悝变法,楚国用吴起变法,两家公司先后崛起,称雄一时;齐威王、宣王用孙膑、田忌,其他公司都东面而朝齐。到了孟大圣人那个年月呢,各家公司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这时他却跑去跟董事长们大谈什么尧舜禹的高尚道德,这些利益至上的董事长们能用才怪呢!简言之,不合时宜——这就是孟子求职失败的原因。

连年碰壁的孟大圣人,游历了大半辈子也没被重用,只好跟别人说,哥不玩了,你们都不懂哥,哥回家写书去,会有人看了书最终明白我、尊崇我的。于是孟子来到稷下学宫,埋头踏实做起学问。

小三分析了孟子一辈子不得志的原因,除了不合时宜之外,“知人者谓聪,自知者谓明”,可是孟大圣人既不知人也不自知,说白了就是不够聪明。他既看不清当时的形势,也不明白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如果让小三给孟子一个建议,我建议他去做大学教授,坐在象牙塔里,不跟残酷的现实社会接触,或许会比较适合他。而他晚年总算明白了过来,不强求在商场上证明自己,而是回家专心地著书立说,教授学生,这就对了嘛。当然,孟夫子始终对自己未能在实战中一试身手而耿耿于怀,就好比许多学术地位很高的教授,内心深处始终还是有一个死结:实战不行。

孟子一辈子的不得志,也让他受尽了精神上的折磨。他无奈,又无法解脱,只好自我安慰,写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大任始终没有落到大圣人头上。如果他够聪明,安心地做一名大学教授,他一辈子会很幸福。其实,大学教授又有什么不好呢?地位高,待遇也不错,一年寒暑两个长假。如果他够聪明,他应该看看孔子、老子、墨子,这些同行、老师们的人生轨迹。哪一个不是在现实中郁郁不得重用,然后自成门派,受到后世追捧?他从跟随孔夫子进了儒家这一天起就应该明白,他这辈子不可能大富大贵飞黄腾达了。

孟夫子之所以受后人景仰,必有他的独到之处,而这个独到之处恰恰是他后半生专心著书立说的那些成果。他的前半生,几乎无人提起。圣人几乎都是如此,生前受折磨,死后得尊崇。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冷清,几人能做到?现在的大学,闹哄哄一个名利场,谈什么寂寞?

《孟子》一书,通过问答,集中阐述孟子的理论思想。小三惭愧,一向对仁义道德之类的说教文字极为反感,因为并未通篇阅读、领会、学习、实践孟大圣人的教诲。

但是小三寻章摘句老雕虫的本事倒有些,在此不妨断章取义地摘录几个关键词:

《孟子·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董事长都很直接的,见了面直接就问,你大老远地过来,有什么好处给我?开口就谈利益,多俗啊,但是没有利益的事,你别找我,请绕道而行,我就是俗。这就是当时孟圣人所处的现状。

《孟子·梁惠王》: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仁者无敌,以有道征无道,这是孟大圣人的市场理论,他认为这样必胜。可是,后人都说春秋无义战啊。二十一世纪的市场营销教科书上,好像从来没有人提过,企业家在抢夺市场前要先看看自己的道德水准是否在对手之上,然后再去抢市场吧?从来没听说,一个企业家说,哎呀,我不如你心眼好,我打不过你,不打了。难怪孟子这套当时吃不开呢。

《孟子·公孙丑》: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恐怕是关于团队凝聚力的最早阐述吧?不得不承认,孟圣人拿捏到了七寸。人,始终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孟夫子的这番话应该对我们管理企业有很大的启示。

通观整部《孟子》,“仁”出现的次数,跟至尊宝每夜做梦念叨紫霞仙子的次数差不多。可见,仁政,是孟夫子整个思想体系的统领关键词。

司马迁说,孟子的仁,不合时宜,所以得不到重用。没错,是不大符合当时的董事长们的实际需求。但是,你能说孟夫子的理论是错误的吗?不,他的理论都很正确,但是就是不实用,或者说产生不了短期利益。孟夫子讲究的是大时代,大趋势,看他的理论应验与否,起码要以一百年为一个观察时段。如果以一百年为一个观察段,孟夫子的理论就是真理。所以,孟夫子直到朱熹、到明清才大红大紫。因为他的理论经过了几百上千年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哈哈,搞笑吧。

话说,螃蟹在锅里喊:热!

答曰:想红就给我忍着!

死后千年才真正红了,这就是孟子的悲哀!

四、资深教授之荀卿

儒家在当时还有一位殿堂级的人物,就是荀子。这位老兄虽然是赵国公司的人,但是他从求学开始就一直在稷下学宫,直到学成毕业留校任教。他的思想启蒙、发展、成熟阶段都在稷下学宫,从肉体上说他是赵国人,从精神上讲,他是齐国人。就跟称呼美籍华人一样,我们可以称荀子为齐籍赵人。

这是一位典型的学院派教授。他虽然出身儒家,思想却不拘泥于儒家,观点也很有些参透天地的意思,其中之一就是人定胜天。这位老兄,曾经三次当了稷下学宫的校长(祭酒),同时也是这所大学最后一位骨灰级别的大师。他的高徒有鼎鼎大名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在齐国受到排挤后,他应战国四公子之一、楚国春申君黄歇的邀请,前往兰陵,任楚国兰陵分公司的经理,称为兰陵令。

此人历来饱受争议,一直有人批评他不忠于门派,似儒非儒,不伦不类。如果本书允许说脏话,我一定会对那些骂他的人说三个字:XXX。

在我看来,“不伦不类”应该换成褒义词,比如博学多才,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让我们理性地看看荀子的言论思想:

《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就凭这句话,荀子就可以列入圣人级别。

《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他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这对懒人们,习惯躺在舒服的沙发上抱怨这个那个的人,是一句价值千金的警醒语。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荀老师对后学小子的一片殷切的期盼和鼓励啊!

荀老师的至理名言不可枚举,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然而,他最让我吃惊的还不是这些言论,而是他的一个观点:性恶论。

什么叫性恶论?简单地说就是,人之初,性本恶。这完全跟《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是相悖的,而且跟孟夫子的性善论背道而驰,这恐怕也是后人(尤其是以儒家学派继承人自居的那些人,比如朱熹之流)对他极度诟病的理由之一。

我们还是先看看“性恶论”的内容吧:

荀子认为: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就是指人先天的动物本能,是恶的;“伪”是人接受的礼乐教化,是善的。他认为,人要想向善,就必须加强礼乐教化,来抑制动物本能的恶,提高社会道德的善。他提倡通过后天教育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也强调要重视发展经济,改善人的物质条件,以满足人的动物本能。

天啊!

能在两千年前提出这个理论的人,那是神啊!后来,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这个理论基本上是非常之超前且正确的。进化论认为,动物(当然包括人)的本能是无限占有更多的资源,消灭竞争者,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小三认为,人,首先是一种动物。是动物,就得首先满足人作为动物的本性,比如生存,比如温饱,比如男人对女人的需要,女人对男人的需要。满足了人类的动物性(生理需要)后,才有可能去跟他说什么道德,说什么社会责任。

没有任何人会在自己的生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地做好事,讲道德。可以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才是符合人本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