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战国那些CEO们
8549900000029

第29章 后霸王时代 (5)

这一规定让齐景公有些担心,崔杼杀了哥哥,让我坐了董事长的位子,我相当于是间接帮凶,直接受益者啊。哥哥的死忠们一回来,我的安全怎么保障?一旦董事长担心了,事情就有些复杂了哦。庆封没想这么远,他想的是,你们受迫害,而我做好事,把失去的一切还给你们,我是你们的恩公,你们的上帝,你们应该世世代代对我感恩戴德。庆封这么想,是基于一个基本逻辑:如果庆封德高望重,这些人绝对会拥护他、忠诚于他的,而绝不会也不敢闹事。但是,如果庆氏为非作歹呢?

庆封做完这些事后,就退居二线,专心于声色狗马了。他有两个爱好:打猎和换妻。他把大权交给了儿子庆舍,就跑到原下属卢蒲氏家中,长住。一个是为了打猎方便,二个是为了和卢蒲氏换妻方便。靠,想得还挺周到。

庆舍倚仗家族的势力,根本就没把景公放在眼里,这一点是任何一个聪明人都不会做的。但是庆舍不聪明,他为了炫耀自己的实力,经常搞些让景公下不来台的事。比如说,今晚说好吃烤鸡的,结果却在开饭前给景公换成了烤鸭,并且烤鸭也不给,而是一碗鸭汤,这就是庆舍干的好事。这样的事多了,自然就违背了民意,惹起了众怒。结果,民意灭了庆氏家族。事情是这样的,庆舍对景公和股东们实在太过分了,公司的一些望族和外族实在忍无可忍,就开始谋划灭掉庆氏。一旦董事会大部分成员都有这个意思,事情就好办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结果很简单,庆舍被杀死。庆封因为在外地打猎,躲过一劫,逃到了鲁国,然后又到了吴国。后来楚国攻打吴国的时候,俘获了庆封,楚国为了显示自己是非分明,很果断地杀了庆封。

历史很有意思,那时候还没有“民意”这个词,史书一般是说“国人”怎么样怎么样。所谓国人,其实就是公司大部分主管、部门经理、中层干部,而不是普通小员工。普通小员工能干什么呢?他们不过是工具罢了。

至此,崔、庆家族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乱政。

九、景公图霸

前面说过,齐景公在位长达五十八年,单单这个数字,就可以说明很多事情。一个乱世的董事长,能长期在位,这本身就是业绩。

景公三年,崔、庆家族被灭后,他并没有趁机大权在握。不是他不想,而是不能。他的翅膀还不够硬,抢不过两位公族——公孙虿(音chai,去声)和公孙灶。既然是公族,肯定是姜氏子嗣了。

普及一下公族的称呼知识。就拿公孙虿举例,公孙中的“公”这里是指齐惠公,“孙”当然就是齐惠公的孙子(抑或曾孙、曾曾孙)了,“虿”是这个人的名字,合起来就是“公孙虿”,翻译一下就是“齐惠公的孙子名字叫虿的那一个”。再举个例子,前面我们提到“公子纠”,翻译一下就是“齐僖公的儿子名字叫纠的”。

那么,人们称呼“虿”为什么叫“公孙虿”,而不是“公子虿”?当时,有一个很简单的规则,就是要看虿的老爸有名望,还是他爷爷(抑或曾爷爷、太爷爷)有名望。因为虿的爷爷(抑或是曾爷爷等)是前董事长齐惠公,而虿的老爸却只是公司的世袭小股东。按照谁大跟谁的原则,虿就被称为公孙虿。公孙并不是虿的姓,虿其实应该叫姜虿。

崔、庆被灭后,公司又被公孙虿和公孙灶把持,景公真是才出虎口,又入狼窝。这两位去世后,他们的儿子继续把持公司大权。这个局面引起了陈氏和鲍氏的担心,于是找了一个机会,联手把两公孙赶出了公司。至此齐国公司内部情况稍有改善,景公慢慢坐到了公司前台,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董事长。此后他一步步脱离晋国画的那个圈,离心力越来越大。“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想想,还真有道理。内乱不平,是没有心思对外图谋的。

刚开始的时候,景公对晋国的策略很明确:不管心里爽不爽,表面上一定会听大哥的,晋国大哥指到哪,齐国小弟就打到哪。就这点来说,景公做得不错。羽翼未丰的时候,是龙咱得盘着,是虎咱得趴着。时间真是转瞬即逝,很快来到了景公十三年。此时的他通过这么多年的经历,摸索了一定的路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见识了一定的世面,增长了一定的信心。他对祖爷爷齐桓公,羡慕钦佩不已,暗暗做梦,要中兴齐国霸业。所以景公借着一件事,去试探了一下大哥。当时燕国内乱,燕简公投奔齐景公,在齐国躲了一段时间。景公心里很明白,要中兴霸业,就得做一些霸主的事情,替其他小弟主持公道。所以他试探着问大哥晋国:哥,燕简公老是躲在我这里也不是长久之计,我,这个,这个,是不是把他送回去?

各位要明白,有胆问这句话的,一定是有相当实力的。为什么呢?因为平定别的公司的内乱,干涉别的公司的内政,是霸王做的事(比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连证监会的内乱他都管得了)。换句话说,谁做了这样的事,就意味着谁想出头。

按说晋国作为北方老大哥,是断然不允许有人挑战他的权威的。可事实情况是,晋国和楚国,为了争霸,连年穷兵黩武,实力损耗实在太严重,以至于晋国和楚国后来出了个什么主意?没错儿,就是“弭兵”。什么是弭兵?说得通俗点,就是两个公司打累了,谁也没有实力灭掉谁,于是达成了协议,咱暂时谁也不打谁,都歇歇。楚国维持南方的霸业,晋国维持北方的霸业。

这个时候景公提出送燕简公回公司的要求,晋国就是一万个不爽,也只能强充大度,答应了他的请求。虽然平定燕国公司内乱这次行动最终失败了,但是景公的野心已暴露无遗。

这个迹象,到了景公十八年的时候,更加昭昭。《左传》是这么记载的:为了祝贺晋昭公即位,景公跟卫国董事长、郑国董事长一起前去给昭公祝贺,祝贺完毕,晋昭公组织了盛大的Party,大家一起参加。现在的酒桌上,比较流行的游戏有“数七”、“猜拳”、“成语接龙”、“给女生讲荤段子”等等,春秋时候流行一种叫“投壶”的游戏。

简单介绍一下投壶这款游戏的由来:春秋时期,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当然是打猎,要想打得一手好猎,就必须有高超的射术。为了炫耀自己的射术,人们一般会在宴会后找一处空场地,大家比划比划,切磋切磋,射箭逐渐成为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国外晚宴时的“舞会”。所以说你在那个时候要是说自己不会射箭,就好比说你在中国不会打乒乓球一样。但是还真是有人不会射箭,参加宴会的人为了不给大家败兴就拿箭往一个壶里扔,以此代替射箭。后来逐渐逐渐的,人们(尤其是那些自封的Gentlemen)发现投壶这个动作真是又优雅又时尚。于是“投壶”就风靡开来,成为宴会不可或缺的游戏。

晋昭公招待大家吃完晚宴,就照惯例一起玩投壶游戏。作为东道主,昭公先干为敬,呵呵,他率先投壶。临投之前,他念念叨叨地祈祷说:如果我投中,就表示我将继续称霸诸侯,如来佛祖太上老君,保佑我!结果,他中了。轮到景公上场,只见他在胸前画了个十字,叫道:无量天尊!老天保佑!如果我中了,就代表我会取代晋国,垄断市场。在这么重要的场合上,公开表明自己的意图,一个是说明景公傻大胆儿(当时晋国的经理伯瑕就建议对他动手,幸亏齐国的公孙傁及时地拉着景公撤了);二是说明晋国对其他公司的掌控力已经非常有限,齐国已具备了叫板晋国的实力。

从晋国回来后,齐景公又被迫参加了晋国组织的一次会盟,他心里感觉很不爽,回到公司就摔盘子摔碗地冲下属发火:“凭什么啊?凭什么啊?他晋国凭什么对我吆三喝四的?我也要称霸!我也要称霸!”

晏婴等他情绪稍稍平静了些,就说:“董事长,当霸主有什么好?你看看晋国,被霸主这个虚名拖累得内部空虚,疲于应付。其实啊,公司富强了,员工富裕了,你就是不称霸,别的公司也自然敬让你。霸王,不过是虚名而已。董事长有这些热情,不如我们研究一下怎么提高员工待遇,减轻员工负担,好不好?”景公被晏婴的一壶温茶泡得没了脾气,回头想想,确实如晏婴所说,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在公司内部济贫助丧、轻赋薄敛,好好地滋润了内部一番。

欲速则不达,这个道理晏婴很了解,景公慢慢也体会出味道了。景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6年,休养生息好几年的齐国开始发力。他派人前去抢占徐国的市场。徐国怕了,向齐国求和。于是徐国、郯国、莒国,跟齐国在蒲隧这个地方结盟,徐国为了表示臣服,把公司压箱底的镇司之宝甲父鼎,都献给了齐景公。整个流程一气呵成,策划—攻打—求和—结盟—献鼎,全过程下来,晋国仿佛就是个围观的看客,成了局外人。

景公二十五年,齐国前去教训貌似不听话的莒国,一直把莒共公追得换了好几个地方。这件事,齐国根本就没有知会晋国;二十七年,齐国率领一帮小弟,全程参与了平定宋国内乱的活动。这中间晋国也有参加,但是很明显的是齐国在起主导作用;二十八年,齐国再次前去教训小弟莒国。莒共公听说齐国又来了,摆开架势要迎战,莒国公司经理劝莒共公说:“老板,齐国不过是来教训我们一下,你服个软儿,这事就过去了,何必动刀动枪的呢?”莒共公哪里肯听,结果被齐国好一个拾掇。莒共公走投无路,投奔鲁国,齐国趁机把莒郊公扶上董事长的位子。自此,齐国完全把莒国掌控在自己手心里。

景公三十一年,鲁国“三桓之乱”乱到了顶峰,三桓把鲁昭公驱逐出了公司,鲁昭公只好投奔齐景公。景公看着落魄的鲁昭公,心里那叫一个美啊。他不是幸灾乐祸,不是看鲁昭公的热闹。这时的景公,事业心很强,很要求上进。他心里美,是因为他看到了一个机会。自老祖宗齐太公开始,鲁国就一直在齐国旁边,始终未曾彻底臣服。这次如果我把鲁昭公送回去,平定了鲁国的内乱,你们说说,我这个功劳,是不是很大?

想到这里,他马上派人在齐鲁边境强行占领了鲁国一块地盘——郓,并安排鲁昭公住在这里,随时准备回鲁国公司复位。第二年,景公派人去平定鲁国内乱,没成。秋天,他又组织莒国、邾国、杞国开会,商量这件事,也无果而终。

人的热情是有限度的,医书上说,长时间勃起对身体不好,同样的,一个人的热情不可能连续保持好几年。景公试了好几次,未果,他当初的想法也渐渐疲软了,因此就渐渐怠慢了鲁昭公。鲁昭公明白,自己绝对不能在这里干等,时间长了,公司员工怕都不认识这个董事长了,于是景公三十四年的时候他离开了齐国,转投晋国,在晋国的乾侯这个地方暂住。

晋国人心里跟明镜似的,你鲁昭公啥意思啊?齐国办不了了,你才想起我?早干嘛去了?景公三十五年,没有得到晋国援手的鲁昭公无奈又回到了郓,仍旧把希望交给了齐国。这回景公也有借口了:晋国不行,又回来找我了?可怜的鲁昭公,受了景公一顿奚落,又起身去了晋国的乾侯。作孽啊,老天爷如此折腾一位董事长,于心何忍?三年后鲁昭公在这里郁郁而终!景公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

从景公四十五年开始,一直到景公去世,这十四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试图联合诸小弟,共同对抗晋国的霸权,这是他后期非常明确且坚定的对外策略。

景公四十八年,齐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晏婴去世,这对景公是一个打击,他非常庆幸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一位聪明、仁厚、正直的CEO伴随左右,使自己避免了很多错误,虽然晏婴不是霸王之辅,但却是很好的守业人;第二件事就是鲁国和齐国结盟。鲁国出于什么考虑要和老冤家齐国结盟?无非四个字:此消彼长。晋国内乱,无暇他顾,越来越罩不住;齐国在景公的拔苗助长下,竟然有了些许的霸气。前面的事件一次次验证了“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次也不例外。

为了在有生之年取代晋国,成为霸主,景公可以说是费尽心机。特别是他在位的后十几年,更是无所不用其极,给人感觉是为了当霸主有点“等不及”了,猴急猴急的。他亲自制定了一套“双管齐下”的策略,第一根水管儿,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联合北方众小弟,一起对抗晋国”;第二根水管就是想尽办法,打入敌人内部,争取造成晋国内乱,然后从中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