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碑林集刊(十六)
8547500000003

第3章 新见唐《常昌墓志》考

李雪芳

唐《常昌墓志》刻于唐调露元年(679),2009年征集入馆。志石呈方形,无盖,长、宽均为50厘米,首题“大唐故易州易县令常府君墓志铭并序”。志文25行,满行26字,楷书。录文如下:大唐故易州易县令常府君墓志铭并序

君讳昌,字富利,弘农人也。昔祚融黄德,伯夷掌三礼之宗;运启青光,太公疏四履之域。征利训夏,练锾罚于金科;应历开源,握瑶图于玉?。家风祖德,人望国华。远则被乎缣缃,近亦传诸古老。祖毅,周任八柱国大将军。

父,隋左十六骠骑大将军。并忠能赞国,任切兵钤,运短道长,兰摧玉折。

君苞神象之懿德,体山岳之上灵。独秀孤标,郁为□仁,辞亲事主,忠贞在躬。天爵克修,殊荣被己。隋文皇帝挽郎、易州易县令,咸工制锦之术,妙得亨鲜之情。廉慎四知,俭除三惑。琳琅以之模楷,缙绅钦为领袖。方立功而辞馆,遽遘疾以夜游。以贞观十八年六月廿日终于私第,春秋六十有五。

夫人刘氏,隋并州刺史、营州都督顺之女也。发自华宗,表灵粹气。泛娥妖娥之净彩,缛婺女之鲜华。七梅绚桃李之蹊,百两动和鸣之曲。国风歌泛舟之美,史著崩城之心。一至无亏,四德具备。资芳桂魄,挺粹荛花。嗟凤兆之先分,恨鸾姿之早别。以调露元年十月廿六日亡于胜业里第,春秋八十有三,即以其年十一月七日合葬于少陵原之礼也。其原却背水,前望鲍陂,东接头空,西临樊谷。汉武置陵之地,秦皇游猎之原。厥土惟平,宅兆惟上。

岂其善积无征,莫大之祸斯及;运钟□六,颓山之苦方臻。嗣子金顶等,怨结采兰,悲深集蓼,割耳立誓,血食绝浆,僻勇忘躯,垂将灭性。尚恐陵谷迁贸,魂路无依,显谢重之重恩,纪芳猷于磐石。其辞曰:炎衡履运,姜水疏澜。虞载司礼,周图效官。钦,韦控朝端。门标蓕戟,绪盛衣冠。其一 赳赳常君,昂昂不群。性符金石,气逸风云。灾皇避境,瑞鹿扶轮。谣传五!,泽及三春。其二 常君将谢,哀念成群。性随金石,气逐风云。蝗悲去境,鹿怆辞轮。唯留五!,何重三春。其三 邈矣夫人,唯常是俦。华标七贵,门敌五侯。琴迎玄鹤,丝蒫紫骝。映惟灼灼,以敖以游。其四 夫人游岱,入夜离晖。俄辞藻帐,须置帷。堂山媛托,湘水灵归。星回婺女,月召常妃。其五据志文可知,常昌,字富利,弘农人。新、旧《唐书》不载。按其卒于唐贞观十八年(644),春秋六十有五推算,应该生于北周大象元年(579)。其以隋文帝挽郎入仕,所任终官易州易县令,不详是隋官还是唐官。因志文并未提及常昌入唐及为官情况,则其任易州易县令很可能是隋官。

志文称:“祖毅,周任八柱国大将军。父,隋左十六骠骑大将军。” 其祖常毅,史书无记载。志文称周时任八柱国大将军,八柱国大将军源起宇文泰的府兵制。北魏末年,贺拔岳内乱,其部将推举宇文泰为帅,宇文泰为了辑和内外,尊魏帝为君,与众将分享权力,这就是西魏设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根本原因。其中,宇文泰虽说是柱国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元氏则是因地位尊崇而挂名,实际上是为六柱国,正合周礼治六军之意。六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所以有十二大将军。但是查询史料在北周八柱国大将军里并没有常毅之名,在文献里每大将军督二开府,凡为二十四员,分团统领,是二十四军。每一团,仪同二人。自相督率,不编户贯,都十二大将军。是否为大将军下开府之一员。其父名字为空格没有记,这种名字缺刻的现象在墓志中并不罕见,一种可能就是墓主墓志的撰写者不知道墓主父亲的名讳,暂时空缺而留待其家人填补,家人又忙于丧事未过目而交于刻工付刻,以致出现空缺。另种可能就是为避讳所致。志文称其父隋左十六骠骑大将军。府兵制到了隋代已趋于完善,延续北周府兵而去六柱国,改二十四军为左右十二卫,开皇年间又增设骠骑、车骑二府。虽然常昌父亲的官职不知道是哪一个左府,但可以确定的应该是某一个左府内的第十六骠骑将军。从其各自的官职看应该是武官世家。

常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 “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根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同母弟弟姬封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后建立卫国。卫康叔的一个儿子的封邑在常(今山东省滕州市附近),所以其后代有以国为氏的,有以邑为氏的。隋唐时期,长安常氏比较兴旺,新丰(今西安市临潼附近)的常氏就是当时的茂族。

常昌,根据志文记载,其官职只有“隋文皇帝挽郎、易州易县令”。挽郎是执事于帝后等丧礼的仪仗队员,即牵引灵柩唱挽歌的少年,一般都是由品级官员子弟担任。

从南北朝时各政权都有设置,其实虽然官职很简单,但事毕后即可以授官,也是当时的入仕途径之一。所以常昌以隋文帝的挽郎身份进入仕途,然后为易州易县令。

常昌以贞观十八年(644)六月廿日终于私第。夫人刘氏,隋并州刺史、营州都督刘顺之女,以调露元年十月廿六日亡于胜业里第。刘顺史书无记载。胜业里即胜业坊,《新唐书》卷75下《宰相世系表五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3377页。

长安外郭城坊里之一,位于朱雀门街东第四街街东从北第四坊。据《唐两京城坊考》,本名宜仁坊,坊内有多处名人宅第,因有唐高祖为沙门景晖在此坊西南隅立胜业寺,故此坊改名胜业坊。志曰: “即以其年十一月七日合葬于少陵原。之礼也。” 少陵原位于唐长安城东南,西汉宣帝陵建于此,名杜陵,所以也称杜陵原,后又因汉宣帝许皇后陵在杜陵之旁而偏小又称少陵原。“其原却背水,前望鲍陂,东接头空,西临樊谷。汉武置陵之地,秦皇游猎之原”。此志对于少陵原的周边四至都描述比较详细,对研究少陵原位置很有帮助。即今长安区三益村一带。

(责任编辑:王其 王庆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