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医生全书
8542200000056

第56章 家和万事兴(3)

家长们望子成龙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要把握一个度,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期望过高会使孩子生活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下,甚至产生心理焦虑,不利于健康成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孩子莫做人上人,莫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所谓“做人中人”,就是要在平凡的生活中体验人生的价值,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想想,如果家长们都只想让自己的孩子当大官、当科学家、当董事长、当总经理、当博士等等的话,孩子们稚嫩的双肩负着怎样的重担,幼小的心灵如何承受?他们美好的梦想在现实面前破碎的时候,将要承受怎样的心理落差呢?

因此,做父母的应全面衡量子女的能力,给予适当的期望,并根据期望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将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

独断专行

很多家长都喜欢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托付给孩子来实现,把自己曾受的屈辱交给孩子去还回,都喜欢把自身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这些家长们可曾想过孩子的感受?孩子虽然是你生的,但他不是你的附属物,而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别人的尊重,会有自己的梦想。

独断专行之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抵触心理特别严重,要么依赖心理过强,缺乏独立决断的能力,很容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迷失自己、受到伤害。因此,作为家长,要改正这种不好的教育方式。

对孩子唠叨不停

有些家长,特别是妈妈的,教育孩子时喜欢唠叨起来没完。可能开始孩子还听几句,可说多了,孩子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真烦,我偏不那样做。”其实,当孩子认为自己并不是被强迫地接受某观点时,父母的意见反而容易被采纳。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喋喋不休的传经诵道只会使孩子厌烦,春雨润物般的默化熏陶反而更有效果,爱唠叨的家长们不妨改变一下。

不能以身作则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孩子必须怎么做、必须考多少分,却从不注意挥自己的榜样作用,不能以身作则。这样不仅教育不了孩子,还会让孩子深刻地认识和学习到虚伪的不良品质。

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性情多半会孤独、冷淡,学习、生活懒散,没有上进心和求知欲望。家长们改正的方法很简单,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也要尽量做到,否则就别做出过分的要求。

对孩子太过民主

从前的家长对孩子容易简单粗暴,而现在的家长则往往过于民主。有些家长对孩子不溺爱、专制、粗暴,也不唠叨,让孩子自己发展、随意发展,结果连必要的辅导和教育也放弃。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太高,而孩子无法达到要求,于是感到十分失望,丧失了信心,给了孩子充分的民主与自由。

孩子缺少父母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迷失方向。其实民主是为了了解孩子的想法,并鼓励他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自流、讨价还价。当你以恳求、交易、威胁、讲理的方式去对待他的不合理要求时,其实就是放任孩子。

只批评不表扬

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可有时候却用得不怎么妥当。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很多家长很谦虚,十分在意孩子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只管批评不会表扬,还喜欢在别人面前讲自己的孩子这里不好那里不好。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泯灭孩子的自信心,容易使孩子陷于自卑的泥潭。适当地表扬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利的。正如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说韵,“您想让孩子聪明吗?那么找出孩子聪明的‘星星之火’,吹风鼓气,它就会成为‘燎原之势’。”

忽视品德情操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家长们养成了只关心孩子考试成绩、忽视孩子品德教育的失误。淹没一切的考试、升学教育,让孩子们的品德教育几近空白。不重视品德情操培养、只重视考试升学的教育,会使一些学生长期生活在压抑、焦虑的消极情绪中,很少能体会到成功和快乐,甚至导致性格的扭曲。

考试成绩再好但品德发展不良的人会有什么前途呢?情感丰富、品德高尚的人,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和工作效率往往较高,成功的概率也较大,更重要的是,生活得快乐、充实。

只重视分数,忽视技能

高分低能的学生就是这种教育失误造就出来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大多是搞好学习,忽视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孩子的生活技能、学习技能、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际能力等十分欠缺。这样的孩子步入社会后,很难有大的发展。

目前,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针对这一教育误区的。家长们应该积极响应、跟上形势,对孩子进行家庭素质教育。

4、用爱心抚平代沟心理

在一位中学生的日记里,我们能看出一个问题,就是平时我们大家所说的“代沟”现象。说起来也怪,有些同学在学校里和同学、老师的关系相处得不错,就是在家里和父母却缺少共同的语言。

“人人都说,有家真好,有家人真好,有爸爸妈妈的疼爱,真是幸福之极。可现,在我怎么越来越没有这种感觉?”一个叫阿杰的中学生在他的日记里写到。

“在我的家中,我和爸爸妈妈之间,越来越缺少那种令人憧憬的亲密与和谐,我并不怀疑父母对我的爱与关心。我知道他们多么多么的疼我爱我并精心地照顾我的一切,可是,让我茫然的是,我与爸妈无法进行亲密的交谈,只要一说话就明显地看到横在我们之间的那条无形的沟:就像我们是两个世界里的人,怎么也说不到一块去。

家对我来说,已越来越失去其原有的凝聚力与意义,亲人也好像已不再“亲”了。这不仅让我感到伤感和迷茫,也使他们感到痛苦和失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难道这是无法避免的吗?

两代人的心理差异

父母和子女在各方面表现出不和,主要是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差异而引起的心理差异造成的。有一句外国谚语说:“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这就很形象地描述了两代人在心理上的差异。

具体来说,在思想观念上,年轻人比较开放,喜欢追求新事物。易于接纳新观念,有较大的创造性倾向,但稳定性较差,易变且多变,而上代人则较为保守,讲求实际,不喜欢追求时髦,倾向于保持传统习惯;在行为方式上,年轻人爱突破传统习惯,讲究与时代接轨,灵活性强,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敢于尝试,勇于冒险,往往冲动而急躁,而上代人做事则谨慎、沉稳,讲求踏实,注重质量,不愿冒险,不喜欢做没有把握的事。由于这些差异的作用,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以至“代沟”就无法避免地形成了。

年龄特征

对孩子来说,和父母之间容易在心理上产生矛盾,还有一个特殊原因,这就是孩子在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孩子,随着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发展,感到自己一天天在向成年人靠近,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这时,他们总是希望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大人”的地位,希望父母像尊重一个“大人”那样尊重自己的意见和对生活各个方面的看法。

但是,在父母的眼里,他们总还是个“孩子”。由于习惯和责任。父母往往对他们还是像小时候那样管手管脚。过多的管教,有时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他们会觉得父母越来越“哕唆”,父母则觉得他们越来越“不听话”。再加上和父母在心理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同龄伙伴的影响,他们会觉得在许多方面与父母缺少共同的语言,甚至格格不入。

一旦出现了代沟的现象,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不要过分的忧虑。虽然说,“代沟“是一种难免的矛盾,但绝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子女与父母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所以其”跨度”是可以调节的。而且缩小它是完全可能的,关键是矛盾双方要能保持必要的沟通。从做子女的角度来说,当你和父母缺少共同语言的时候,尤其需要对父母的理解、尊重与沟通。代沟的化解

理解父母

可以说,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在父母眼里,孩子再大也是孩子,即使对孩子可以处理好的事情有时也总是怀着不安的心情,生怕他们处理不当,出了毛病,影响了前途。这在子女看来也许是多余的担心,但这是出于父母的责任感和对子女的疼爱之情。

做子女的应该理解父母的这种由衷之爱,邹韬奋写过一篇《我的母亲》,说的是:有一次他父亲夜里要他背“梁惠王”,背不出就用竹板打他的手心。当他一边哭一边背的时候,坐在他身边缝纫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而且从呜咽着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对这位慈母的心情,韬奋是很理解的。

他说:“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母亲为儿子受责而流泪,流着泪的同时,又盼望着儿子成才,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心情呢?总希望自己的子女在人生道路上不再有那么多的坎坷、曲折。许多做父母的宁愿自己节衣缩食,却尽可能地为子女创造着更多更好的学习条件,这是因为他们盼望自己的孩矛能顺利成长、早日成才。

尊重父母

有好多孩子在与父母发生意见分歧时,采取回避、疏远、顶撞,甚至不同父母商量就自作主张的态度,这都是不对的。最起码,对父母的意见应该采取尊重的态度。如果一听到父母的不同意见就反感,就觉得“烦死了”,那怎么谈得上进一步去寻找共同的语言呢?

有些孩子甚至觉得父母讲来讲去都是老一套,没什么意义。其实,“现在”总是从“过去”发展而来的,不了解过去就难以深刻地认识现在。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就是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直接体验,许多知识都是从前人那里间接获得的。父母讲的老一套,正是他们自己在长期生活中的经验结晶,对子女具有温故而知新的宝贵作用。

许多孩子,特别是青少年时期,在人生的道路上还刚刚起步,尽管独立意向的产生使他们不想事事依赖父母,但是毕竟社会阅历少,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虽然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但往往存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容易偏激,好走极端;虽然富有幻想,便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容易上当受骗。在这种动荡不定的心理发育时期,就更需要父母的教诲和指点。

作为孩子不但要理解父母,还要尊敬父母。有些孩子甚至公开顶撞父母,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父母为他们的成长和幸福付出的巨大代价。如果这些孩子能真切地体会到父母在生儿育女的人生道路上的不容易,他们就会明白,对父母的不尊敬,是怎样的一种不可饶恕的事。

有一位叫倩倩的女孩,对此深有感触。她回忆说:“一天,当我和妈妈吵了一架后,妈妈气得出去了,我一人在屋里无聊而又烦闷地转悠,无意中我在一个抽屉里发现了妈妈以前的相片集,当我望着那朝气蓬勃、神采飞扬的靓丽女孩时,我简直不能相信她就是我现在那银丝闪动、忧客满面、整日系着围裙而风华不再的妈妈,是她吗?是的,的确是她,可是,妈妈那闪亮的青春呢?无意中,见到镜中一如年轻时妈妈的自己,哽咽的我知道了答案,我突然明白了生命的道理,也突然痛心地醒悟到:噢,妈妈,我亲爱的妈妈,我做了怎样的不可原谅的事呀!”

不错,有多少孩子在有意无意之中给自己的父母增添了多少的伤心与麻烦,可是,我们的父母却是任劳任怨,在十几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中,我们的父母用自己的青春换取了我们的青春。所以,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声高气粗地顶撞父母,即使他们一时的思想跟不上我们,我们也应该用温和而委婉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看法,况且,父母的许多人生经验也许有些过时,但并不会真的一无是处。

积极沟通

《背影》这篇课文,许多人都读过,作者在临别时父亲送他上火车之前,他还曾暗暗讥笑父亲的“迂”,但是,当父亲为了替儿子买几个橘子,费力地穿过铁路,爬上爬下时,作者终于望着父亲的“背影”,流下了眼泪,而且对自己先前的想法感到自咎和追悔。

我们在被其深深感动的同时,也不免有几分遗憾,为什么非要等到离别时才能体会到这样的感情呢?为什么平时不积极与父母进行思想、感情的沟通呢?但愿我们的这一代的孩子不要再出现类似的遗憾。要相信,每一次沟通的努力都会促进信任、加深感情。

要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就应当经常与父母谈谈自己的心里话,让父母帮助分析生活和学习中的难题,出出主意,也可以同父母一起探讨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彼此交换不同的看法。这样在感情上融洽一致,思想上就容易消除分歧,获得共同的语言,代沟心理也就不复存在了。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要从小做起,一般从孩子的两岁开始,就要采用一些正规化的家庭教育。早期良好的心理教育,是孩子享用一生的“精神食粮”,俗话说“从小看大”,也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