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媳妇娘家人,要有热情,以礼相待,更要真诚。最后,对媳妇不要过于热心,以免产生干涉限制媳妇之嫌。只有这样,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婆媳关系,和睦的家庭氛围。
而做儿媳的女性,只要将婆婆与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看待,多些孝道和耐心,就可以促进婆媳交往,增进婆媳间的感情。
在婆媳矛盾中,身兼儿子和丈夫双重角色的男性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在调节母亲与妻子的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男性要很好地扮演在母亲与妻子间联系的角色,善于把握她们双方的心态,成为她们之间的胶合力量,建立一个夫妻恩爱、婆媳和气的幸福美满的家庭。如果男性能够在母亲与妻子之间一碗水端平,不去偏袒某一方,注意调解,矛盾就会少得多。
更多的情况下,婆媳矛盾并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如果做儿子的不仅能做到一碗水端平,而且很有协调能力,在母亲和妻子之间,采取大事清楚,小事糊涂的办法,善于化解和缩小矛盾,能够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的家庭中婆媳关系是比较协调的。但如果男性没有这样的处事能力,或没有这样的协调意识,那就会把两位女性的推到了前台,自己来处理和协调婆媳关系,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的。
而作为同样爱着这个男性的两个女人——母亲和妻子,有必要了解处于婆媳矛盾中的男性所产生的特殊的心理困惑和无力感。由于两性的心理差异,男性调解女性之间矛盾的能力是非常弱的,尤其是对于婆媳这样特殊的人际关系。
在调解婆媳矛盾的时候,男性往往会产生不知所措、无能为力的感觉,继而引发压抑、忧郁和焦虑的异常心理,甚至引发心理障碍。所以,婆媳二人也要尽量化解矛盾,尤其不要对没有原则性的分歧争执不休,这样才是作为母亲的慈爱和作为妻子的情爱的良好表现。
3、做孩子心灵上的朋友
人们常说家庭是避风的港湾,无论你在外面受到多大的委屈,一个温馨的家都永远能为你挡风遮雨。家又像一艘永远张满风帆的船,它载着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任岁月的风吹雨打,却依然平安-的起航。在外的亲人什么时候伤了、累了,尽可以跑回家,靠一下,歇一下,诉诉苦,撒撒娇,然后重整旗鼓,再闯天下。
更有一句这样的歌词: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寂寞的时候,我会想到它……
由此,可见一个温暖的家庭对一个人的意义与重要性,但是,一个充满亲情与和睦的家庭则更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为了保证我们的子女能快乐的成长成人,做父母的有责任给孩子营造一个幸福温暖的家,把孩子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更是为人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洁的爸爸常常喝得醉醺醺、深更半夜才回来,可回来后就会找事,没头没脸地打妈妈。每当他们的“战争”爆发,小洁都躲在角落里,吓得浑身发抖,战栗着茫然不解地望着这令人心惊的场面,心里不知所措,可以说她在爸爸妈妈打架的阴影中长大的。
后来,从妈妈诉中小洁了解到,从爸爸提升局长后,爸妈庭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爸爸经常不回家。开始妈妈以为爸爸工作忙,可后来发现,爸爸在外面“包小蜜”,回到家就要求跟妈妈离婚。妈妈不同意,爸爸就大打出手。善良的妈妈为了小洁和家庭的完整,一直含屈忍辱、委曲求全,但换来的却是爸爸更加肆无忌惮的暴虐。
随着年龄小的增长,她无法摆脱爸妈那持续不断的暴力场面。爸爸的暴力行为使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乐祥和,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持续不断的家庭暴力对她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妈妈终于忍受不了爸爸的暴力,两人分居了。
从此,爸妈不再说话,如同两个陌生人一般,爸爸开始了对妈妈十年的精神虐待。
小洁理解不了父母的是是非非,更无法体验他们的酸甜苦辣。但是,在她幼小的心里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使她那颗天真幼稚的心灵开始变得冷漠、无情。她开始崇尚武力,憎恨男人,在她的心目中,谁的拳头硬,谁就是强者;在学校她表现出很强的攻击行为,打同学、骂老师。她甚至讨厌妈妈的懦弱,讨厌自己是一个女儿身。
但是,当小洁长成19岁的大姑娘时,才感觉到自己与其他的女孩不一样,她开始了痛苦,内心有一种无法摆脱的强烈的愿望。但是一方面她虽然也希望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那就是做个正常的女人,交一个爱自己的男朋友;另一方面,她又不希望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女人。因为,她讨厌女人,可又不喜欢男人。她常说的一句话是:女人就是弱者,男人像强盗。她在这种痛苦和矛盾生活中煎熬着……
暴力的危害
因为家庭暴力,及长期的精神虐待的折磨,使一个本该光彩四射的花季少女,在心灵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人格出现了明显的障碍,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巨变期,情绪变化大、控制能力差,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长的行为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家庭暴力会使孩子性格粗暴、情绪压抑,并产生崇尚暴力的心理,甚至会出现性心理障碍,一旦这样的心理形成了,就很不容易矫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青少年一旦出现这样的不良行为,如果没有很好的教育和干预措施,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
一个叫何利的小学五年级男生,脑瓜还满聪明灵活,但学习成绩却不咋地。他很好动,爱好体育,是运动场上的常客,也是最让老师头疼的学生。他十分的爱欺负同学,调皮捣蛋,都是他的特长。
在下课的短短10分钟里,他能把一个个的小同学打倒在地,还会毫不在乎地将同桌的书全扔到地上,在讲台旁的台阶上跳上跳下。看到班上乱成一片,同学们都气得哇哇叫,都讨厌他,可他得意洋洋,满不在乎。老师批评他,他就扭头斜眼,爱理不理,一脸冷漠的样子。
何利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何利的爸爸长期外出工作,从不管他,而妈妈又是个不会管教孩子的家庭妇女,于是,对何利来说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
虽然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但何利却和别的孩子一样,渴望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而渴望受到关注、受到重视的,可这些愿望却得不到满足。
因而在学校里,他因为学习不努力,成绩一般,而且没有什么特长,没有机会表现自己。他的这种想要受到重视,得到尊重的需要一直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在心理上就憋不住了,于是,就采用很特别的方法来引起老师、同学们对他的注意。
变形的自尊
对于这样的孩子,一旦这样的个性形成,光有简单的批评教育是不会奏效的,一味地责骂则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而且会愈演愈烈。要改变他,就要彻底了解他的心理需求,适当满足他这种渴望受到重视,得到尊重的需要,并不断引导他,使他的个性和积极性表现出来。
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来,这个孩子有自己的需要,比如被尊重的需要、自尊心自幼就有,一旦受到损害,便会痛苦不已。如果受到尊重,则会感到欣慰和满足。
在一个家庭里,夫妻之间的相互尊重、信赖,是深化爱情和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父母与子女之间尊老爱幼的关心关怀,更是家庭成员,愉快相处,健康成长的源泉,因为,人人都希望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办事,这就是自主的需要。
一切听我的,就会扼杀对方的自主性。每个人都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于是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可观的劳动成果,使自己的表现心理得到满足。
从心理学上来看,每个人都有交往或者是社交的需要,社会是人的生活乐趣的源泉,人只有融入这个社会中才可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和心理满足的感觉,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就有可能发生严重的事情,比如对家庭生活感到厌倦或者是对爱人的反感以及子女的心理变异甚至离家出走等等不良的后果。
谨防家庭教育的误区
来自家庭的教育,可以说是孩子所能接收到的第一教育,更是孩子能受到健康教育的第一块基石,是形成孩子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然而,尽管现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无疑比过去多得多,也比前辈们更讲民主,但却总有好多做做父母的说:孩子却比过去更加的娇纵,难管、甚至有点不可理喻了。
综观现阶段绝大部分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这些或重或轻的心理误区:
误导孩子不负责任
在孩子刚刚会走路的幼儿时期,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情形:孩子被板凳绊倒了,家长们赶紧跑过来,打板凳,安抚孩子。殊不知,这样只会使孩子学会抱怨他人、不负责任。
对待这样的情形,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方式,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比如美国的家长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日本的家长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寻找原因,承担责任。
其实,碰到这类事情,家长是不必急于出面的,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自己担。比如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买,让他承受丢三落四的后果。多承担些责任,孩子才会长大。
自以为孩子幸福
很多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肯定感觉很幸福。但幸福不幸福,难道是只有孩子自己说了算吗?据调查,孩子在下述三种情况下最不开心:
1、父母吵架离婚时。孩子很惊恐,不知所措,又担心自己没人要。
2、没人玩时。特别是乔迁新居后,父母给孩子很多限制,墙上不许画、地板上不能拍球、卫生间里不许玩水,更不能领着同伴来胡闹。到最后,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
3、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着、哄着学画画、弹琴、上各种培训班。
要知道,安全感、交往、自由都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孩子吃穿得再好也不会感到幸福。孩子总会有自己的小烦恼,父母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肯定、鼓励孩子表达情绪,帮助调整情绪,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不让孩子干一点家务活
现在只有一个独生子的家长们,舍不得让孩子干一点家务活,或者认为孩子没有必要干什么家务活,自己统统包揽或者全部交给保姆。其实,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干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的能力、自信与责任感的有效途径。比如,当孩子3岁时可以让他们端板凳、递用具,4~5岁叠衣服、理床铺,6岁收拾桌子、整理房间,10岁的孩子就应该让他们固定地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了,如收拾饭桌、倒垃圾。总之,孩子是家庭成员,就应该让他对家庭尽义务。
互相拆台
有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孩子犯了错误,父母要严惩,而爷爷奶奶不让;爸爸要追究到底,而妈妈容易心软护犊;更有甚者爸爸重罚过后,妈妈悄悄带孩子去饭店吃美食以示慰劳。
殊不知,这处互相拆台的教育方式,会使教育的功效一塌糊涂。所以,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预先协商,达成一致,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相互指责。
还有,在教育孩子时家长的态度不可朝令夕改、反复无常。比如高兴时孩子犯再大的错也能原谅,不高兴时孩子一点小错也揪住不放;或者一段时间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一段时间又十分苛刻。结果孩子往往不去关注教育的内容,而是小心地揣摩家长的情绪,这样孩子怎么会有健康的发展呢?
溺爱孩子
最近几年,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越来越高。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认为爱孩子就应该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但忽视了父母作为教育者对孩子应有的教导社会规范的职责。可悲的是,家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将来难以适应社会。娇生惯养的孩子步入社会之后,一旦遇到社会现实的冲击和困难挫折的打击就会一败涂地,其生存将受到严重挑战。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言:“父母对孩子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纠正这种误区的简单做法,就是学会把夫妻关系摆到适当位置。
因为,在一个家庭里,只要夫妻感情融洽,对他们的爱情结晶自然充满爱心,孩子就会得到一个优越的环境来发展身心。不妨告诉孩子:妈妈最爱的人是爸爸,爸爸最爱的人是妈妈,你虽然没有得到最爱,但你同时拥有双份爱。
还可以给孩子立下规矩:下班后半小时内不可以打扰爸爸妈妈,结果会发现,以前越关注孩子,孩子的要求越多、越难缠,现在把其位置放对了,孩子反而变得礼貌和独立起来。不要给孩子留下他是家里皇帝的印象,要教育孩子懂得关爱别人。
粗暴打骂孩子
更有甚者,某些家长却坚持“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育儿“真理”,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想怎么管就怎么管,打骂孩子是对孩子负责。殊不知,粗暴对待孩子不仅削弱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望,还可能使孩子产生不良心理,如憎恨父母、崇尚暴力或胆怯如鼠等等,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父母应多和孩子进行心平气和的思想交流,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心理指导,不可动辄打骂。
对孩子期望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