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医生全书
8542200000029

第29章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保健(2)

此时少年的大脑发育处于第二个加速时期(第一个加速期在5~6岁)。由于大脑皮层细胞的机能与结构的发展,联络神经纤维在数量上的增多,联络神经元的联络也在形成着,这就为抽象逻辑思维创造了物质基础;此时数学内容的深化,物理、化学课程的设置,更加促使少年期要用抽象思维来思考问题了。

例如,对父母的批评与责备,不管正确与否,都表现出愈来愈强烈的反抗情绪;故意与父母或成人“唱反调”,提出相反的主张或按相反的方式行事;不理会父母或成人的劝导,自作主张,“不撞南墙不回头”。当然,他们的反抗,更多的是以潜在的形式出现,如对父母在生活和教育上的安排,采取不关心、不表态、无所谓的态度等。

追求自我独立的实现。少年期的孩子还会碰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随着自我意识迅猛增长,少年期的孩子对未来充满着理想,他们幻想着将来成名成家,为此,他们中的不少人给自己订下了宏伟的个人发展计划,并付诸实践;还有许多人经常聚在一起针砭时弊,畅谈自己将来的事业等等。

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过渡

孩子进入少年期后,尽管内心世界变得更加富多彩了,但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露却开始失去了儿童的直爽、天真、单纯。他们不再像儿童那样经常向父母敞开自己的心扉,而开始变得内向、闭锁起来。这里说的闭锁性,就是对不理解他内心的人,不透露自己的秘密。这种闭锁性是少年最显著的心理变化之一。

虽然他们在生活上还依赖父母,但是他们倾吐知心话的对象已经不再是父母,也不是老师,而是同伴或朋友了。而且他们中的多数人认为,朋友比父母更知心。因此孩子进入少年期以后(特别是上了中学),就希望有自己单独住的房间,希望有自己单独用的写字台、书橱或箱子,并且不愿意父母随便挪动自己的东西,还把自己的抽屉、箱子上加锁。

这种闭锁性给少年带来了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与父母、老师之间“话不投机”,觉得他们都不能真正理解自己,使少年期孩子心理上常有一种孤独感,时间一长就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渴求倾吐心声的强烈要求。这种希望被人理解、渴求倾吐心声的需要,常常通过写日记、书信和选择最知心朋友的方式来满足。

少年时期是从童年向青年过渡、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从不定型向定型过渡的时期,因而过渡性是少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特征。与人生的其他阶段相比较。少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变化大、周期短的特点,并且充满着依赖与独立、幼稚与成熟等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掌握少年过渡期这一根本特点,并针对这一特点进行心理调适,促使其迅速、健康地完成这一过渡。

3、叛逆与焦虑心理

不少人在青少年时期都有羁咎狂放的心理,这种心理表现大都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自以为是,你说东我就偏向西。常会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叛逆的心理。

星期五这天,班长说:“李明,今天该你值日,你怎么没把教室的卫生搞啊?”

“为什么要我做好?”李明反问。

“该你值日,你不做好怎么行。”班长说。

“怎么不行?今天我就不做好你能把我咋的?”李明说。

“你?你怎么这样?”班长生气了。

“我怎么了我?有能耐你告我去。哆里哆嗉的,不就是一个小班长吗,摆什么臭架子?”李明嚣张地说。

最后俩人吵得不可开交,差点大动干戈。

叛逆心理的成因

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成长的不稳定时期,大脑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超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

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的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因此,人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呈上升状态。

同时,青少年又处于社会角色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

青少年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这些具体表现:

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就会感到厌倦,佩服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认为父母、老师的话很多都有漏洞,喜欢与众不同,爱做令人大吃一惊的事情。喜欢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违反某些规定的时候会感到一种快乐,别人的批评常常引起反感和愤怒,认为父母和老师不应该为一些事小题大做,大惊小怪,认为冒险是一种极大的快乐,一旦决定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阻止也不会改变主意,会对课堂上出现一些老师没有意料到的情况而感到开心,对伤害自己自尊心的人。想要给他添些麻烦。让他感到自己是不好惹的,越是禁止的东西。越要想方设法得到。

青少年的叛逆心理的应对方式

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正常心理,也是问题心理;有消极性,也有积极性。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道路上,逆反心理是必然存在的,它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形态。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思变的特点,是青少年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积极的逆反心理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但是逆反心理也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心理问题。当逆反心理得不到合理调节就会呈现消极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能顺利进行,进而转化为矛盾,严重者会造成事故,甚至酿成悲剧。

教育者要了解、顺应青少年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有了爱心的同时更应具有童心,对于他们的好奇心,应适当给他们提供探索实践的机会,不要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他们而阻止其好奇心。青少年在实践中虽然走了弯路,但其成长经验远比家长的说教强上百倍。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家长不要老是采用抚育婴幼儿的那种包办、监护的方式,留给他们一定的独立空间和自主权利。

成人要与青少年平等相处,不要用命令、训斥的口气,不要用粗暴和强制的方法管教他们,要真诚地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特别是当他们提出的一些要求、见解时,不要搪塞了事,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丧失信赖度,阻塞心灵交流的通道。

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特别是家长和教师要看到青少年的长处,要多体谅他们的难处,应该理解他们,不要给它们施加过分的压力,让青少年有愉快轻松的心境,这样他们才能正常健康成长。

田田今年15岁了,可是妈妈发现她最近好像有些特别。待在家里总是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好像有什么急事要马上出去。问她,她又说没什么事。吃饭时,也总是狼吞虎咽地大吃几口就完事,并说有好多事情等着她去做,不一能再吃下去。可是她也说不出来具体有什么要紧的事要做。就是晚上睡觉时也睡不踏实,一晚上起来好几次,说睡觉太浪费时间了,妈妈感觉事情不妙,询问了心理医生才知道,田田可能是青春焦虑症。

青春期焦虑症成因

青春期是焦虑症的易发期,这个时期个体的发育加快,身心变化处于一个转折点。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个体对自己在体态、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会产生一种神秘感,甚至不知所措。诸如女孩由于乳房发育而不敢挺胸、月经初潮而紧张不安;男孩出现性冲动、遗精、手淫后的追悔自责等,这些都将对青少年的心理、情绪及行为带来很大影响。往往由于好奇和不理解会出现恐惧、紧张、羞涩、孤独、自卑和烦恼,还可能伴发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眩晕乏力、口干厌食、心慌气促、神经过敏、情绪不稳、体重下降和焦虑不安等症状。患者经常因此而长期辗转于内科、神经科求诊,经反复检查又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这类病症在心理门诊会被诊断为青春期焦虑症。

青春期焦虑症的心理调适

青春期焦虑症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还会诱发神经衰弱症。因此必须及时予以合理治疗。

自信是治愈青春期焦虑症的必要前提。焦虑症患者应暗示自己树立自信,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有处理突发事件和完成各种工作的能力,坚信通过治疗可以完全消除焦虑疾患。通过暗示,患者每多一点自信,焦虑程度就会降低一些,同时又反过来使自己变得更自信,这个良性循环将帮助他们摆脱焦虑症的纠缠。

如果患者能够学会自我深度松弛,就会出现与焦虑中所见相反的反应,这时其身体是放松的而不是为某些朦胧意识所控制。自我深度松弛对焦虑症有显著疗效。患者在深度松弛的情况下去想象紧张情境,首先出现最弱的情境,重复进行,患者慢慢便会在想象出的任何紧张情境或整个事件过程中,都不再体验到焦虑。

有些焦虑是由于患者将经历过的情绪体验和欲望压抑到潜意识中去的结果。因为这些被压抑的情绪体验并未在头脑中消失,仍潜伏在无意识中导致病症。患者成天忧心忡忡、惶惶犹如大难将至,痛苦焦虑,不知其所以然。此时,患者应分析产生焦虑的原因,或通过心理医生的协助,把深藏于潜意识中的“病根”挖掘出来。必要时可进行发泄,这样,症状一般可消失。

焦虑症患者发病时脑中总是胡思乱想,坐立不安,痛苦不堪,此时患者可采用自我刺激,转移注意力。如在胡思乱想时,找一本有趣的能吸引人的书读,或从事自己喜爱的娱乐活动,或进行紧张的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以忘却其苦。

大多数患者有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或梦中惊醒,此时病人可进行自我催眠。闭上双眼,进行催眠:“我躺在床上,非常舒服……我现在开始做腹式呼吸……呼吸很轻松……杂念开始消失了……心情也平静了……眼皮也睁不开了……手臂也很重,不想抬了,也抬不起来了……我困了……马上就睡着了……”。

4、青少年的消极心态及行为

青少年一方面由于心理发展不完全成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交往范围日益的扩大,置身一种充满竞争的学校或社会环境,于是个别差异在相互交往中被突出了,由此而导致的优越地位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也由此引起了种种消极的心态及行为。

有个叫张华的初二女生,不但人漂亮活泼而且还是班里的学习尖子生,因此成了同学们吹捧的偶像。几个学期以来都是这样,张华的心里也暗自高兴,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别人眼里“白雪公主”。不料,这个新学期刚开始,班里就来了一位十分漂亮的女同学,同学们都说她长得像刘亦菲,把张华给气得好多天都不跟同学们说一句话。

谁想这新来的同学学习还别的特勤奋用功的,考试成绩一出来,竟然全班第一。而张华则由于近来心情不好,竟然倒退了好几名,这下可把张华给气的怒火中烧,晚上胡思乱想的睡不着觉,白天精神恍惚没心思学习。因此,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强烈的嫉妒终于成了她的心痛,最后不得不去求助心理医生。

嫉妒的成因

嫉妒是对他人的优越地位而心中产生的不愉快的情感。它俗称“红眼病”,是对别人的优势以心怀不满为特征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

羡慕他人的优势,激发起一个人的奋发图强的精神,这是积极方面,但也可能使人因此而产生嫉妒心理。由于看到别人的长处,自己无力或不愿改变现状,于是就会对对方表示不满、愤恨,甚至加以损害。

青少年嫉妒心理的内容通常表现在学习工作、情感和才貌三个方面。

嫉妒这种“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常导致害人又害己的不良后果,青少年应学会理智地处理嫉妒心理。

人生本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角色。人人是“自得其所”,各有归宿;要有勇气承认对方有比自己更高明更优越的地方。从而重新认识、发现和创造自己,这样就能从病态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中解放出来.从嫉妒的泥潭中自拔出来。

嫉妒的调适

青少年首先要正确看待人生价值。这样就能摆脱一切私心杂念,心胸开阔,不计较眼前得失,更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嫉妒他人的成功了。一个埋头于自己的事业追求的人是无暇顾及别人的事情的。

许多嫉妒心理是由误解产生的。嫉妒者误认为对方的优势会造成对自己的损害,从而耿耿于怀。所以要打开心扉,主动接近,密切交往,加深理解,加强心理沟通和融洽,避免发生误会,即使发生了也要及时妥善地消除。

有个读初二的女孩,皮肤黝黑,五官也不算精致,是个名副其实的丑小鸭,但是小时候她并不也知道自己长的不漂亮,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还是充满积极与热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