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给心理洗个澡全集
8501700000034

第34章 幸福公式——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3)

心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的裨益:心静,有助于减轻快节奏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带给你安详平和的心境;心静,能把你从杂乱无章的感觉中解救出来,让头脑得到彻底净化。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无论在哪个朝代的,淡泊都是人们渴望的一种境界。淡泊的境界并非邈不可攀,关键在于能否读懂淡泊的真义。

一天,智者来到一个小镇上说法,有一位富翁和镇上的许多人一样,虔诚地聆听着智者宣说人生的真理。听完之后,这位富翁便向智者请示:“听了您的教诲,知道人的内心要时时保持平静,但是最近我正为了家产的事烦恼不已,它使我一刻也不得安宁;我知道内心不平静的根源是因为有烦恼,但是要如何才能除去这些烦恼呢?”

智者便问:“为什么家产会让你如此烦恼?”

富翁无奈地说:“哎,因为我年纪大了,却不知道如何放下这些财产和事业呀?”

智者又问道:“是因为你没有儿子继承吗?”

“有啊。他已经成家了。”富翁回答。

智者不解地问:“既然你有儿子,而且他已经长大了,那你为什么不让他来继承产业呢?”富翁叹息道:“我的儿子从来都没有料理过家务,更没有帮我经营过事业,他什么都不会呀。我怎么能放心把事业都交给他呢?”

智者说道:“每一种技艺、学问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取得的。你的儿子既然已经长大了,你就应该好好地将你的人生经历教授给他呀。”

富翁又说:“我是要教他,可是他怎么也学不进去,他的兴趣不在这里。”

智者说:“那也不用担心,只要你能放下,自然就会有人来接的。人生无常,生命只在呼吸间,当最后的一天来临时,即使放不下所有的一切,你真正又能带走什么呢?”富翁听了,虽然觉得智者的话很有道理,但是仍然犹豫不决。

看着富翁还是放不开,智者又举了一则譬喻:“人生的欲念就如一把干草,点火之后,你拿着这支火把逆风而行,火会愈烧愈大,很快就会烧到手掌心,若不放手就会烧到手腕,再不放开就会烧到身上。所以凡事要看淡,要舍得,你明白了吗?”

此时,富翁才真正体会了智者的教诲,从此,便放下了心中的欲念,而烦恼也随之消失了。

淡泊需要静而思之,需要坐而悟之,需要行而念之。抖落了城市嚣尘,抛却了功名利禄,人生有所舍得,才可觅及清幽世界,方能达成淡泊人生。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人的烦恼一半源于自己

佛家有言:“信心清静,乃生实相。”芸芸众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争强好胜失去一定限度,往往受身外之物所累,失去做人的乐趣。只有承认自己某些方面不足,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不因嫉妒之火吞灭心中的灵光。

人的烦恼一半源于自己,即所谓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让自己放轻松,就是心平气和地工作、生活。这种心境是充实自己的良好状态。充实自己很重要,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在机遇到来之时不留下失之交臂的遗憾。淡泊人生是耐住寂寞的良方。轰轰烈烈固然是进取的写照,但成大器者,绝非热衷于功名利禄之辈。

俗语有“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说。古人与人为善之美、修身立德的谆谆教诲却警示于世人,一个人若肚量大,性格豁达,方能纵横驰骋;若纠缠于无谓的鸡虫之争,非但有失儒雅,而且会终日郁郁寡欢,神魂不定。唯有对世事时时心平气和、宽容大度,才能处处契机应缘、和谐圆满。

如果一语龌龊便遭打击,一事唐突便种下祸根,一个坏印象便一辈子倒霉,这就说不上宽容,就会被别人称为“母鸡胸怀”。真正的宽容,应该是能容人之短,又能容人之长。对才能超过自身者,也不嫉妒,唯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热心举贤,甘做人梯,这种精神将为世人称道。

没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什么伟大的事业。我们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首先必须磨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清廷派驻台湾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台湾的大功臣,台湾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成的。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

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2个学生。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3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自己却在暗中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

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台湾总督。

“尽管在困难和压力的情境中仍不能很好地保持平静,但我至少能够在处于危机的时候做一些有建设性的事。有人认为我能够保持心情平静,是由于我总能以理智的态度来对待困难,想出许多解决的方法,并且把一些有意义的方法建设性地付诸于实践行动。我自己也感到很惊讶,自从学会这种解决问题的小窍门后,我开始能够从容地面对困难和压力,甚至在我心烦意乱的时候也能从容应付。这使我认识到问题解决的方法是不再受焦虑困扰的‘良药’。”一位知名跨国企业的CEO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功秘诀。

这种经验使我们受益良多。可见,保持心平气和,付诸建设性的行动比焦虑更有意义。

只有戒除浮躁,心如止水,才能鉴察万物的本来面目,才能收获真实而甘美的人生。

人生就像吃饭这么简单吗

人生就像吃饭,看上去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一件无师自通的事情,却有着深远的寓意在里面。

保罗去向一位老人请教一些关于人生的问题。

老人告诉保罗:“人生其实很简单,就跟吃饭一样,把吃饭的问题搞明白了,也就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明白了。”

保罗一时没有领会:“人生像吃饭这么简单?”

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就这么简单,只不过用嘴吃饭人人都无师自通,用心吃饭则有一定难度,即使名师指点也未必有几个能学得会。

“聪明者为自己吃饭,愚昧者为别人吃饭;聪明者把吃饭当吃饭,愚昧者把吃饭当表演;聪明者吃饭既不点得太多,也不点得太少,他知道适可而止,能吃多少,就点多少,他能估计自己的肚子;愚昧者则贪多求全、拼命点菜,什么菜贵点什么,什么菜怪点什么,等菜端上来时又忙着给人夹菜,自己却刚吃几口就放下了。

“他们要么就是高估了自己的胃口,要么就是为了给别人做个‘吃相文雅’的姿态;聪明者付账时心安理得,只掏自己的一份;愚昧者结账时心惊肉跳,明明账单上的数字让他心里割肉般疼痛,却还装出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英雄气概,宛然他是大家的衣食父母;聪明者只为吃饭而来,没有别的动机,他既不想讨好谁,也不会得罪谁;愚昧者却思虑重重,既想拼酒量,又想交朋友,还想拉业务,他本来想获得众人的艳羡,最后却南辕北辙、弄巧成拙,不是招致别人的耻笑,就是引来别人的利用。吃饭本是一种享受,但是到了他这里,却成为一种酷刑。

“吃饭跟人生何其相似!人生在世,光怪陆离的东西实在太多,谁也无法说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值得追求,哪些不值得追求,哪种模式算是成功,哪种模式算是失败。唯一能说明白的也许只有3点:第一,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不要麻烦任何人为你代劳,也不要抢着为任何人代劳;第二,要多照顾自己的情绪,少顾忌他人的眼色,太多地顾忌别人,把自己弄得像演员,实在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第三,凡事最好量需而行、量力而行,不要订太高的目标。就像吃饭,你有多大胃口、多少钱,就点多少菜,千万不要贪多求全。”

人生如吃饭,饭要自己吃才能尝出味道,生活也要自己感受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人生本来是一系列美好无比的享受,可是真正享受到这些乐趣者又能有几人呢?有的人处处虚伪,甚至于打肿脸充胖子。他们认为这才是品位,才是面子,才是交往,其实虚伪的表演很容易被看穿,随之而来的只能是轻视。

人生其实很简单,就跟吃饭一样,把吃饭的问题搞明白了,也就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明白了。

要做自己欲望的主人

只要是人,都会有欲望:贫穷的人想变得富有,低贱的人想变得富贵,默默无闻的人想变得举世闻名,没有受过赞誉的人想得到荣誉,这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在于欲望和能力之间是必须成正比例的。

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寻求欲望与能力之间的和谐。在欲望和能力之间发生严重不协调时,或者抑制欲望的膨胀,或者增加自己的能力。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实在数不过来,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东西,其实欲望太多,反而会成了累赘。

而真正可悲的是:人是绝对不愁找不到借口的。

有一位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于是,他只带了一块布当做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隐居去了。

后来,想到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忍不住就下山向村民们讨了一块布。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由于一时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他就来到山下向村民要了一只猫。得到了猫之后,他又想到:“让它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吧?给它吃牛奶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头奶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来维持生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