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战
8498900000035

第35章 达能:挟资本以令诸侯(3)

1978年以来,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外来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控制较严。同时,对外来资本而言这个广阔的市场陌生且神秘,法律法规不成熟,政府操作不透明。因此,与中方企业合资、合作是必然的选择。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扩大、市场环境的改善,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到来,外来资本开始或通过大幅增资扩股不断稀释中方的存在,或干脆开办独资公司。利益是一切企业行为的最合理解释,当中国企业的品牌与外来资本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被迫让路的只能是前者。

与达能集团合资前的1995年,娃哈哈利税总额达1.77亿元,在国家首次推出的中国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最优500强排序中居第19位,列浙江省上榜企业第1位。同年,据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公布的评估结果,“娃哈哈”的品牌价值为21.79亿元。

实力及由此所持有的心态,是谈判桌上平等对话的基点。在引进大量宝贵外资的同时,宗庆后始终没有放弃“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合资不合品牌,而且合资公司使用娃哈哈品牌必须有偿付费;二是坚持“娃哈哈”全权经营。至今达能已投资1亿多美元,但没有派一个人进入管理层;三是坚持凡合资企业中无论在职或退休员工不丢弃1个人,全盘接收。

围绕关键的品牌问题,娃哈哈与合资公司采取了“有偿使用”的方式,品牌处置权仍然掌握在娃哈哈手里。而且,由于合资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由娃哈哈方面担任,达能没有派一人进入管理层,也没有带进新的品牌,在合资公司中“娃哈哈”品牌具有实际上的排他性。几年间,公司投入了超过10亿元的广告宣传费用,“娃哈哈”品牌是惟一的受益者。因此,尽管已经合资,但娃哈哈的产品中却看不到达能的影子。

在具体的企业运营构想上,达能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合资初衷——以利润增长为要义,在饮料产业中稳健拓进而不涉足其他领域。而娃哈哈则有着另一整套成长的理念,它有效地利用了达能的资本和产品特长,同时也充分地发挥了自己在市场营销和产业开拓上的本土优势。娃哈哈在合资后的7年里,产品销售额从10亿元左右一跃而增至近80亿元,并始终牢牢掌握着自己的发展主动权,跟这种“一车双轨”式的合资理念是分不开的。

从与达能之间的资本关系上看,绝非合资双方“1+1”那么简单。从截至2001年年底的财务数据分析,娃哈哈资本圈共有以下三个层次。一是在最初5家合资企业的基础上,娃哈哈以下属分公司的部分固定资产或资金作为投资,先后与达能共同创办生产型合资企业15家,其中达能控股51%;二是娃哈哈与达能再和分布于全国各地的第三方合作,创办生产型合资企业7家。在第一及第二资本圈中,达能不断追加累计投入的1亿多美元共占总注册资本的47.75%;此外,娃哈哈第三资本圈另有企业20家,这部分企业均属娃哈哈独资,或与达能之外的第三方合作,但娃哈哈为大股东。三个层次相加,在娃哈哈整个集团42家企业、35亿元注册资本中,达能的投资仅占约32%。

一个著名品牌的成功故事,就如同每个绝妙的灵感往往都建立在简单的真理之上,这种真理包含了一种高瞻远瞩的见解,对于未来的远见,对生活真谛的敏锐洞察,一种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信念,并以雄厚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实力为后盾。

6.相关链接 乳业割据,谁主沉浮?

中国入世第一年,乳业市场可谓是风起云涌。华尔街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英联投资三家国际知名投资公司向蒙牛注资2.2亿元人民币,成为迄今中国乳业首次获得的海外风险投资。业内评论认为,蒙牛获得巨额注资,标志着国际资本已掀起新一轮投资中国乳业板块的高潮。光明上市前后在并购上连连动作;等待上市的三元也不甘示弱,先是南下上海,现又向广州风行频送秋波;新希望更是在数月内“攻城掠地”……

光明乳业已经秘密完成了对广州达能的收购。据光明乳业高层人士透露,双方合建的乳制品加工厂将于本月中旬开工兴建。而这家位于广州黄埔开发区的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300吨的加工厂,有望成为目前广东生产能力最大的厂家之一。据上海“光明”高层人士介绍,广州达能被光明收购之后,其销售网中乳制品的销售能力达到每天60吨左右,并真正实现了“一网两品牌”:既卖达能酸奶,又能卖光明牛奶。据悉,达能和光明的合作早已开始,亚洲达能持有光明乳业5%的股份,将广州达能收入光明旗下只不过是他们双方合作的又一个战略调整。光明牛奶通过收购广州达能,找到了“借道”进入华南市场的捷径。由于光明乳业和亚洲达能之间的关系。早在去年,“光明”就一直利用达能的销售网在广州销售光明牛奶,而且占领了广州60%左右的市场份额。这次,通过正式收购广州达能,使“光明”的触角伸向潜力巨大的华南市场,无疑增添了更重的筹码。现在“光明”直接把工厂设在了广州,就是为光明在华南的拓展奠定基础。他表示,这种能达到300吨左右的日生产能力,目前在广州只有燕塘一家。

2002年10月,北京三元高层悄然抵羊城与广州乳业老大“风行”秘密接触。据了解,作为广州乳业大佬“风行”一直在徘徊、在犹豫中。早在去年年底,广州“风行”的高层人士就曾向外界透露,他们会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作对象。除了“三元”外,比“三元”先涉足其中的新希望、意大利著名巨头帕玛拉特也曾对“风行”情有独钟,但是都遭到了“风行”的委婉拒绝。先前,“风行”副总谢文祥就曾公开表示,他们希望与别人合作,而不是被别人收购。而这次与“风行”谈合资的许多企业,大多看重的都是风行所拥有的广东省内最大的现代化奶牛基地。“三元”之所以急于与“风行”展开合作,就是想通过双方的合作,从而完成其对华南市场的势力渗透,实现与“光明”、“伊利”等乳业巨头在华南市场的对抗。据中国乳业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广州的牛奶消费一直保持在每年30%以上的增长幅度,这使得本地奶业没有太大的竞争压力,所以在合作方面的积极性一直不高。但是,随着光明、三元、伊利、新希望几大巨头即将在资本市场汇聚,国内乳业加快了产业整合步伐。在华南版图摆在几大巨头面前很现实的问题是,谁最先与广州本地乳品企业合作,即意味着谁最有可能抢得包括珠江三角洲在内的华南市场。如今,三元、光明纷纷涉足广州乳业,目的就是为了抢得先机,占据华南市场。

“鄂尔多斯”入股“伊利”。2002年“鄂尔多斯”集团总裁王林祥在伊利包头乳业认缴增资扩股合同书上正式签字,认缴金额为2000万元。此举意味着实力雄厚的羊绒“大鳄”开始介入乳品行业。此番“鄂尔多斯”牵手“伊利”主要是因为双方都打农业概念,名牌合作“门当户对”。同时,“鄂尔多斯”为进一步增强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并且能更合理高效地使用好增发A股8000万股后的募集资金,才决定首期注资2000万元,与伊利实业公司合资建设600吨日乳制品的加工项目。已经密谋扩展海外市场的乳业巨头内蒙古伊利一直也没闲着,先后整合了上海、天津及东北的知名企业。伊利公共事务部总经理靳彪说,继去年在北京密云建厂后,伊利又在廊坊投资兴建了廊坊伊利乳品有限公司,并计划投资2亿元建立包头伊利乳业有限公司,逐步实现其“企业用全球资源做全国市场”的经营理念。据介绍,1999年以来,伊利集团筹集资金4.2亿元对乳品生产技术设备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建立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中心。同时,亚洲最大收奶中心——伊利液态奶事业部收奶中心也建成投产。有业内人士认为,“羊绒大鳄为牛奶买单”,“鄂尔多斯”杀入乳品行业,与“伊利”展开合作,有望使双方获得更多的收益:前者可以从巨大的乳业市场里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后者可以凭借外来的庞大资金极力整合北方市场的乳源。

刚刚夺得2002年度中国成长速度最快的民营企业蒙牛,以19.4%的成长速度高居首位,总资产从1999年的1000多万元增长到近10亿元;销售收入从4365万元增长到20多亿元,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6位上升至第4位。为此,业内专家表示,这些数字就是“诱使”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和英联投资联手“蒙牛”的最主要原因。据统计,2002年中国乳业市场的销售额将达到350亿元。业内人士指出,今后几年,中国乳业市场还将处于高速发展期,“蒙牛”依靠外资谋求在海外上市的目标已经凸显。同时,有关人士表示,外资一直很关注中国乳业发展,只不过现在他们充当的是“观望者”的角色,以“资金开路”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中国乳业的关注。为此,也有人认为,蒙牛获得外资“巨额投注”,标志着国际资本已掀起新一轮投资中国乳业板块的高潮。

自古“民以食为天”,食品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食品行业渐渐成长为天下第一大产业。有资料数据表明,全国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食品企业已有2万多家,2001年啤酒行业硝烟四起、酱油业的危机公关,达能在中国的攻城略地,都昭示着食品行业已经逐渐步走向成熟,进入品牌竞争、资本竞争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