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袁世凯称帝后,孙中山就发动讨袁战争,派遣同盟会元老居正前往山东组织讨袁力量。当居正来到山东青岛后,就召集、收编了一些散兵、土匪、地方民团等各种散乱力量,然后组成了一支大约三千人的部队,其中就有孙百万一竿匪徒。孙百万此人有这样一个响亮的名字,但其实他最初只是一个贩卖毡帽的小贩子,当居正来山东招兵买马后,他就投身其间。
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支乌合之众的队伍却接连打了几个漂亮仗,孙百万也逐渐成为这支队伍中的小头目。但当袁世凯死后,这支革命队伍就遭到山东当地军阀的围剿,许多人阵亡,队伍从三千人骤降到了二千人左右,此时,孙百万和另一个叫马文龙的人觉得如此下去这支队伍必将被围剿而死,那么与其这样,还不如干脆上山拉杆,落草为寇。于是,孙百万、马文龙召集属下,告知曰,他们要上山当土匪,愿意跟随的就跟随他们走,不愿意走的,就留下来继续与官军周旋。这两千人此时已经被山东军阀的部队追得四处逃窜,本来就与土匪无异,于是,纷纷答应跟随孙百万、马文龙,于是,山东又多了一支孙马匪帮。孙马杆匪就以胶州湾的薛家岛为巢穴,活动于即墨、高密、昌邑、胶县、潍县、诸城、安邱、日照等县。
1898年3月6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翁同訸与德国代表海靖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
……正是这个条约使得青岛周围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德国殖民地,租期99年。而到了1914年的下半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派兵进入山东。1922年2月4日,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王正廷和日本代表小幡西吉签订了《山东悬案条约》及其附件,北洋政府准备收回青岛,但日本人显然不会如此轻易地把青岛送还给中国政府,只是在华盛顿会议上迫于压力而答应归还青岛。而在此条约签订后,日本就暗中指使山东一些土匪制造事端,企图阻挠北洋政府收回青岛,此时,盘踞在青岛周围的孙百万就成了日本人算盘中的一个棋子。
按照《山东悬案条约》,青岛归还的日期是1922年12月10日。当时,日本在青岛的守备司令是由比光卫,由于日本在华盛顿会议上碰壁,青岛归还已成定局,因而他自嘲地说,现在他这个守备司令已经是只守不备了,因为以后青岛就不再是他的防地了。由比光卫甚至为此很苦恼,因为日军如果撤出青岛,那么就意味着他山东的经营也就当然无存,他实在不愿意这样被忽视下去,于是,他开始频繁返回日本,向日本陆军部请求调任,但陆军部却告诉他,尽管目前他现在仍属军部,但在山东谈判的敏感期,没有原敬首相的命令,军部无权调动这位身份特殊的守备军司令官。由比光卫不由地垂头丧气,他对属下说,他是实在不愿意看到“帝国的事业在青岛悲剧性地结束”。而与王正廷在华盛顿签订《山东悬案条约》的小幡西吉此时也在青岛,他仍然和王正廷唱对手戏,他负责青岛的交接工作。
但小幡这个外交家却远不像由比光卫那么简单直接,由比光卫是典型的军人,服从命令,并不多想,而小幡西吉则不同了,他是外交家,在他心里,虽然条约签订了,但一切却都还存在变数,所谓的条约不过是一纸公文,至于到了实处那就又是一个样子了。因而,早在三个月前,也就是小幡陪同日本调查团来到青岛的时候,就曾暗示过由比光卫,是能够改变这个“悲剧式的结局的”,但军人出身的由比光卫仍然没有反应过来,如何改变?如今,小幡仍是这个见解,他认为,可以创造出某种奇迹来,也就是“必须造成一种现实,使日本军警为履行保护日侨的责任超越条约给定的期限留在青岛。”而作为守备司令的由比光卫则完全可以做到这点,因为当时驻守青岛的日军虽然都在寻找机会返回国内,但日本宪兵队和军警却仍在执行看守任务。由此,小幡建议,行政交接之类的工作可以让秋山等下属去做,而由比光卫则只要和青岛宪兵队队长兼警务部长大桥大佐配合就行了。后来,小幡干脆将大桥大佐暂时调到了他的公使馆,作为他的随员,参与和王正廷等人谈判,且日方的具体提案、对案都有大桥来做。
此时,大桥告诉由比光卫和小幡,青岛即将被接收的消息一传出,青岛周围海上和陆地上的土匪就更加活跃,都想趁乱捞取一点油水。由比光卫听了不觉更加烦恼,而小幡却沉思了片刻,说,如果青岛治安这么差的话,那么也许对由比司令官来说应该是一个天赐良机。“如今,治安优劣对于我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它为青岛接收另外设计一个时间表。”由比光卫听了一愣,随即拍案而起,他虽然一时没有想到什么具体计划的,但已经嗅到了其中的味道——如果按照小幡说的,另外设计一个时间表的话,那么这个时间表很可能改变青岛未来的历史,也就是说,日本虽然在华盛顿会议上失败了,但此处却“败棋有胜着”,完全看他怎么做为了。
此时,已经是11月,距离12月10日的日期不远了,但青岛防务接收却迟迟没有提上日程,具体细节根本还没有,许多条款还停留在华盛顿会议和北京谈判所形成的原则性接收条文上。
此时,中国方面催促的很急,而小幡在面对中国人的时候显得不紧不慢,但其实他却比中国人更紧张,因为他必须要在这个日期之前找到一个可以拖延的办法来,否则青岛就将回到中国人手中。此时,他对大桥说,“如果换一个角色,让你接收青岛防务,在同步接收和分步接收两种办法里,你选择哪一种?”大桥想也没想就说:“那当然是后者。”小幡问道:“为什么?”大桥是军警,他当然熟悉这些,他说:“即便在本国军警之间交接防务,也是采取循序渐进的分步接防办法为好,这样会更少一些麻烦和意外事件发生,不用说在两国军警之间交接了。再有,青岛的防务部署很不均衡,同时接收的话,很容易搞得轻重失当,顾此失彼。”小幡笑了,于是说道:“那你就按照同步接收来拟定方案吧。”
此后,小幡返回北京,而他一到北京,王正廷的电话就打过来了,他对小幡说,防务交接不能再拖下去了,应当马上提出议程,尽早确定所有细节。
11月18日,王正廷与小幡举行会谈,他告诉小幡,在转交正式文本之前,他需要对主要内容作个说明:
“这个文本所涉及的防务交接,同时包含着两重程序,即一交一接均在同一个时间执行,不能只从一个侧面去考虑。再者,已由条约规定的原则问题不宜改动,这类问题也不在本委员会讨论范畴之内。所以,协定办法首先要确定中国水陆巡警接防的日期,当然,接防之后,日本守备军及宪兵,应按照规定日期撤退(规定日期为青岛行政接收后30日以内)。”
“对于中国水陆巡警配置接防的区划和日期,可以按照胶济铁路的办法分段进行,划分市内、市外两个区。市内为第一区,包括青岛区、台东镇两个日本宪兵队和水上宪兵队的管辖区域,女姑口以东的铁路各站同时按第一区时间接防;市外为第二区,主要是李村日本宪兵分队管辖区域和其它周边地区。”
说到这里,王正廷略停了一下,他不急于把所有问题都说完,静观小幡的反应。小幡则把头侧向翻译,眼睛眨动,其实小幡是个汉语通,不靠翻译照样能应付自如,他故意用这个动作提示有话要说,他说道:“王委员长所说的日本守备军和宪兵队按规定撤离的时间,无疑和条约相一致,但实际并不一定可行,这一点还需要协商。再有,分市区、市外两个区接防似乎不妥,确定为同一时间更好。”
王正廷说:“关于日本守备军和宪兵队的撤离时间,我刚才已经表明态度。这是《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规定了的,本委员会无权更改。我认为,上述条约规定的时限是留有充分余地的,下限是不能超过行政移交后30天以内,在这么个时间段里我们没有什么价钱好讲。至于中国巡警到底是同时接防还是分期接防为好,因为接防的地段都在宪兵队的管辖区内,小幡委员长是否推荐一名知情人介绍一下布防情况,再进一步协商如何?”
小幡回答道:“青岛宪兵队的设防情况,我已经问过青岛宪兵队长兼警务部长大桥大佐,因为他同时也是我的随员。据大桥大佐介绍,青岛市内的布防一向很严密,而市外的布防显得疏松,也不为当局所注意,其中李村因为毗近崂山,今年以来匪患不断,所以我认为把市外的接防置于市内之后不太妥当。防乱如防水,要堵一齐堵,以免遗患于后,因此接防应在同一时间。”
王正廷表示同意。他说:“我在协定办法中讲的是巡警配置时间,配置是配备到位,而不是实行接防的时间。实行接防的时间应该在行政接收的前一天。水陆巡警实际到达青岛时间须要提前到11月下旬,最迟12月1日以前必须到达青岛,否则行政接收时间要受影响。”
当王正廷强调时间,这让小幡很不自在,因为他也明白,12月10日这个时间是条约里的白纸黑字,谁也无法改变,他也没法,因而,他只能在接防时间上作些文章,于是,他说道:“王委员长,前几天的谈判情况可不太好,中国方面在公产评定和支付方法等问题上压价很低,使我们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谈判进度自然也拖后了,如此下去,恐怕行政接收都有拖后的可能,那么警备接收也必将延后。”
而王正廷也面带怒色,说:今天已经11月18号了,警备接收的时间再不定下来,我们怎么对外界公布?不公布,不但市民会产生误解,而且在军警交防过程中谁敢保证不出问题?出了问题由谁负责?至于其它问题的谈判,小幡委员长甚至怀疑我们的谈判诚意,我看前几天的谈判既有小幡委员长认为“不太妙”的,也有小幡委员长认为很妙的,比如对于日本在青岛、济南两地的保留公产,不足以让小幡委员长喜出望外吗?总之不管妙也罢不妙也罢,不能和警备接收乃至行政接收混为一谈,12月10号这个日子我们误不起!
小幡当然明白,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时间不是不可以定下来。但太仓促了,几千巡警涌入青岛,不仅驻地是个问题,我特别需要提醒一下,因为语言障碍和习俗差异,中日军警之间恐怕难免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而王正廷反驳道:“中国方面对这一点考虑很深也很细致,不至发生什么意外。日本方面还请小幡委员长转告驻青岛守备军,也须做出和中方一样的承诺和努力,这样我们就可以不必为接防时间的缓急而担忧了。”
小幡只好说:“好吧,但愿如此,但青岛巡警的编制和布防配置要提前通知我们。”
王正廷也说:“日本方面也一样。在防务正式交接之前,请让大桥大佐把宪兵布防情况书面通知我们。”
正当这次会谈应该到此为止的时候,小幡却突然说了一句:“日本宪兵队在青岛雇佣的280名中国巡捕和密探怎么处理?”
王正廷被小幡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弄得一愣,他随即说道:“哦,这类有关防务接收的细枝末节最好由专门委员会去细细考究,先开具名册,以后酌量使用。”
小幡却突然又阴险地笑道:“我真替你担心,接收在即,怕因小事惹出大麻烦。”
王正廷虽然觉得小幡话中有话,但也不知他此时究竟在想什么,于是就说道:“我觉得,真正值得小幡委员长担心的是由比光卫司令官,因为青岛接收前的防务一概由他负责,我是无事一身轻呀。”
而小幡此刻突然有脸色一沉,说:“接收前的防务既然由守备军负责,那么贵国巡警进入青岛驻地一概不准携带枪械,以免发生冲突。”
王正廷闻听不由地恼怒地说道:“小幡委员长的要求太过分了!不带枪械,中国巡警赤手空拳怎么执行防务呢?莫非小幡委员长准备为中国巡警配备枪械?”
而小幡回答说:“不,日本宪兵队所有消防器材、通讯设备和车船马匹、岗厅、拘留所可移交贵国巡警使用,不包括枪械在内。”他顿了顿,然后又接着说道:“不过,贵国如果打算购买日本枪械,那就是另外一个交涉题目了。不知王委员长是否感兴趣。”
闻听此言,王正廷才弄明白小幡的用意,原来他是想做一笔军火生意,王正廷笑了笑,当场回绝了。
接下来,王正廷向小幡提出了市内市外分期接收的方案,而小幡此刻却已经有了一个成熟的想法,那就是制造混乱。所以,当王正廷提出分期接收的时候,小幡却不同意,他自然清楚分期接防必然使中国军警循序进入青岛,一段一段地弥合空白,但最终无法推迟接防的日期。所以,他坚持同步接防,然后混乱就会产生。而王正廷这个外交家此刻却没有嗅出小幡的真正用意,他也许是急于接防,因而没有发觉其中隐藏着什么阴谋,竟然同意了小幡同步接收的提议。
同步接收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由于中国军警不可能全部及时到位,所以中间会出现10天的空白——这10天,对于日本人来说,足够制造一场暴乱的了,如果青岛出现大规模匪患,那么日军就可以以维护治安的名义留下,日本驻青岛守备军的撤离将无限期地超越条约规定的30天时限。此后,青岛警务接收协定签署之后他就命令大桥秘密返回青岛,然后把王正廷在会谈中所说的话一点一点地泄露出去,以便让青岛市内产生混乱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