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民国名媛的风花雪月
8483700000062

第62章 有凤来仪

苏青,曾与阮玲玉、张爱玲、宋美龄、王映霞、胡蝶等被称为“十个女人的上海滩”。在二十年代的上海,上海文坛同时出现了两位女作家,一个是张爱玲,一个就是苏青,她们既是好姐妹,也是文坛挚友,当时被称为“孤岛时期荒芜文坛上并列的奇葩”,在当年,苏青的影响和张爱玲不相上下,1945年第14期16卷《杂志》曾刊登过一篇《苏青张爱玲对谈记》,编者就把她们两位同时称为“当前上海文坛上最负盛誉的女作家”;不仅是名声,在社会影响力上也差不多,当年,苏青的《结婚十年》截至1948年已经重版了36次之多,与张爱玲的作品同样可谓旗鼓相当。

甚至苏青显得更大胆,文风更是女性少有的直率和泼辣。

而苏青和张爱玲彼此惺惺相惜,情同姐妹,互相欣赏,苏青对媒体直言不讳地说:“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大看,只看张爱玲的文章。”“我读张爱玲的作品,觉得自有一种魅力,非急切地看下去不可……它的鲜明色彩,又如一幅图画,对于颜色的渲染,就连最好的图画也赶不上,也许人间本无此颜色,而张女士真可以是一个‘仙才’了,我最敬佩她,并不是瞎捧。”张爱玲同样抛来媚眼,她说:“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苏青1914年生于浙江鄞县,原名冯允庄,后由祖父改名为冯和仪,取自“鸾凤和鸣,有凤来仪。”苏青祖父冯止凡为清末举人,后来经商,成为富甲一方的豪绅,家中置地达千亩。其父冯松雨,是庚款留学生,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回国后在上海某银行任经理,在苏青8岁这年,父亲将他们母女接到上海。但不久后冯松雨因投机生意失败,银行倒闭,之后就一病身亡。

苏青中学曾先后读于中山公学和浙江省立四中,当时她就爱好文艺,经常在校刊上发表习作,又会吹箫,被同学称为“天才的文艺女神”。

苏青的初恋也就是在中山公学时的同学李钦后。李钦后长得十分英俊,家境富裕,而且外语很好,当时,学校曾组织学生演出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苏青和李钦后同台演出,结果假戏真做,两人由此萌生情愫。不久,李钦后的家人就托人前来说亲,当时冯松雨已经病亡,苏青家中正陷入困境之时,于是很快也就同意了这门亲事。

1933年苏青考入中央大学外文系,是温州地区六县中唯一一个考入的学生,李钦后则考入了东吴大学法律系。但当大学未毕业,李钦后生怕苏青在读大学期间移情别恋,因而要求现在就结婚,苏青很不情愿现在中断学业,但母亲苦苦相劝,无奈,最终同意结婚。1934年,两人结婚。

苏青后来写的《结婚十年》也就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就是完整地记录了自己的十年婚姻,如果按照这个小说的描述,在结婚之时,苏青已经身怀有孕,她是带孕成婚的,这样结婚后不久身形就起了变化,也就无法再继续读书,于是只好辍学回家。但她没想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浪漫就在于他们没有结婚,如果结了婚,他们也许同样会成为一对怨偶。结婚后,李家很盼望苏青能生个儿子,但没想到苏青偏偏生了个女儿,因而苏青备受婆家的冷眼。

在苏青产后一周,李钦后就返回上海继续读书,他临走的时候说:“我要带你到上海去了,时时,刻刻,月月,年年,我们永远在一起。”果然,在这年冬天,李钦后就在学校旁租了一个很小的房子,然后把苏青接来,与苏青同来的还有她娘家的女佣人林妈,这是因为苏青的母亲鲍竹青担心女儿不会做家务,又带个孩子,因此就把苏青的女儿薇薇留在了祖父母身边,由奶妈照料。

而且,结婚后他们还有一个苦恼,那就是李钦后结婚后在上海找到一份教师的工作,但薪资微薄,因此日子过得很清苦。苏青本来是出身大户人家,并没有过上几天苦日子,结果一结婚就开始为柴米油盐发愁,李钦后也因为已经成人独立,不好再向家中伸手,因此两人总是入不敷出,为此也常常发生争吵,有一次,当苏青向李钦后要钱买米,李钦后此时也正为家中清贫而烦恼,听后沉下脸来没好气地说:

“没有米你去买不就得了,干吗对我说。”

苏青被他这种态度也弄得恼火起来,提高嗓门说道:“那买米的钱呢?”

“那个我可不知道。”李钦后冷冷地回答。

苏青瞪着眼前这个不讲理的男人,气得一字一句地说:“我问你要钱又不是花在我一个人身上,而是买米做饭给大家吃的!”

没想到,李钦后听了不丹没有安慰苏青,反而大声说道:“嫌我穷你现在就给我滚,滚回你的娘家!你问我要钱,我问谁要钱?”苏青正要争辩,结果正在火头上的李钦后抬手就给了苏青一个耳光,大喊道:“你也是知识分子,可以自己去赚钱啊!”

李钦后的这一耳光虽然打痛了苏青,也打伤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但却也打醒了苏青——李钦后虽然说得是气话,但也不是没有道理,她既然也是知识分子,为什么就不能挣钱呢?

苏青愤然出门,这之后,她每天都去买一份《新闻报》,她不看新闻,只看招聘广告,然后发出一份份求职信,但没想到,这雪片一样的求职信发出后就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就在苏青倍感失望的时候,她突然注意到报摊上那花花绿绿的各种报纸、杂志,忽然灵机一定,为什么不写稿子赚钱呢?当时上海的报摊上琳琅满目地拥挤着许多杂志,较为有名的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文饭小品》等,其中以《论语》影响最广。苏青回家后就提笔磨墨,很快写了一篇短文《产女》,写好后她就寄给了《论语》杂志——当时她刚刚又生了一个女儿,正因此又受了婆家的气,自己也就也憋了一肚子窝囊气,于是全部倾倒在纸上,提笔开篇就写道:

古国古礼,无子为七出之一,为人妻者,无论你德容言工好到怎样程度,可是若生不出儿子的话,按理据法,就得被丈夫逐出去;即使“夫恩浩荡”,不忍逼令大归,你就得赶快识趣,劝夫纳妾图后,自己却躲在“不妒”的美名下噙着眼泪看丈夫和别的女人睡觉。反之……

有意思的是,她又在文中论述了生女儿数量的烦恼,她说:“一女二女尚可勉强,三女四女就够惹厌,倘若数是在‘四’以上,则为母者苦矣!”结果,她后来果然一口气生了四个女儿(夭折一个),直到第五个孩子才是个男孩。

当时《论语》的主编陶亢德看到此稿后,改名为《生男与育女》,然后刊登在1935年6月16日的《论语》上,不久,苏青不但看到了这篇印成铅字的文章,而且还拿到了五元钱的稿费,这当即让她兴奋不已,随之自信心迅速膨胀,她说,“女人也能用自己的智慧赚钱”了。这之后,她又在《论语》上发表了《我的女友们》,说得是她自己在婚前和婚后的变化,回想婚前校园里的逍遥自在的生活,昔日的女友们都难得联系了,不由地感叹道:“女子是不够朋友的。无论两个女人好到怎样程度,要是其中有一个结婚的话,‘友谊’就进了坟墓。”

但她和张爱玲的友谊似乎正相反,她们并没有因结婚而疏远,反而走的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