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中,称呼是与人交谈时说出的第一个词,同时也是进入社交大门的通行证。称呼得体,不但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使对方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还能使沟通顺畅、交往成功;相反,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使双方陷入尴尬境地,造成交往梗阻乃至中断。
由此可见,称呼得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社交的成败和管理效果的优劣。所以,在正常交往应酬中,称呼应当亲切、准确、合乎常规。正确恰当的称呼,能使人心情愉快、增强自信,缩短人和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形成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一次,演讲家曲啸应邀到一所监狱对犯人进行慰问,这时候,他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怎么称呼的问题。如果叫“同志们”吧,好像不大合适,叫“罪犯们”吧,好像会伤害到对方的自尊。经过考虑,曲啸在称呼他们时,说的是“触犯了国家法律的朋友们”,谁知这句称呼一出来,全体罪犯热烈鼓掌,有人还当场落下了热泪。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与人交往时,称呼是个大问题。称呼好了,对方自然会高兴;但如果称呼不当,则对人际交往有害无益。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交中要注意人际称呼的技巧,努力提高自己的称呼艺术。那么,怎样称呼才算得体呢?
其实称呼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模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语言传统,导致称呼的习惯可能差异很大;不同的职业、职务、性别、年龄的人,对称呼的需要和期望也不尽相同。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要尊重他人和礼貌待人。这样,能让对方乐于与你接触,主动和你沟通,这就使交往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仅有此还不够,称呼最能表达说话人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和文明程度,也体现着他的交往技巧,因此在具体称呼时还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记住对方姓名
每个人都会重视和珍爱自己的名字,同时,也希望别人能记住和尊重它。因此,当自己的名字被别人叫到时,就认为自己受到尊重,心里感到愉悦,对称呼自己的人怀有亲切感。我们对久别之后仍能一下子叫出自己的名字的人经常感动万分、钦佩不已,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2.符合对方的年龄身份
称呼必须符合对方的年龄、性别、身份和职业等具体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有依据称呼对象和交往场合等的具体情况,从称呼对象的称呼需要出发,选择得体的称呼语,才能收到最理想的称呼效果。
(1)亲戚之间的称谓。亲属之间,对长辈应以亲属称谓相称,称呼长辈的姓名、职务、身份、职业等都是不礼貌的;而对于平辈,可相互用亲属称谓或排行序列称谓相称。
(2)熟人之间的称谓。对关系较密切的熟人,可大致仿照自己亲属的性别、年龄、身份等来确定相应的称呼,如“李奶奶”、“杜叔叔”等。在一些正式、公开的场合,可以称呼熟人职务、职业,如“汪厂长”、“李处长”等。年纪较大、职务较高、辈分较高的人,常对年纪较轻、职务较低、辈分较小的人称呼姓名,这种称呼明快直爽。朋友、同学、同事之间,因为相处长了,称呼可以随便一些,可直呼其名,或在姓氏前加“老”、“小”、“大”等,如“老丁”、“小陈”等。
(3)对陌生人的称谓。对陌生人的称谓,一般来说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用通称。可根据人的具体年龄、性别、职业等情况称“同志”、“朋友”、“师傅”、“先生”、“小姐”等。对男人一般可以称“先生”,对未婚女子称“小姐”,对已婚女子称“夫人”、“太太”或称“女士”。二是可以亲属称谓相呼,可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等情况,以父辈、祖辈、平辈的亲属称谓相称,如“大伯”、“阿姨”、“老爷爷”、“大娘”、“大嫂”、“大姐”等。但要注意称呼对方“大嫂”还是“大姐”时,必须谨慎从事,因为对方婚否不好确定,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称“大姐”比较稳妥。
另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习惯,造成了各种方言,所以还要特别注意方言间称呼的异同。去到外地时,应对当地的民俗情况略作了解,最好是根据不同的职业称呼对方,不然很容易闹出笑话。
3.有礼、有节、有序
在与多人打招呼时,如果群体中有年长者、年轻人或异性在场,就要注意称呼的顺序。一般来讲,应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生疏后熟识为宜,如顺序颠倒,会使人感到不满。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各点彼此制约、密切相关,从不同侧面共同决定着称呼的得体与否以及称呼得体的程度。所以说,称呼要因人、因地而异,沟通都是从称呼开始的,得体、有礼的称呼会让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更受欢迎。
交际点金
称呼是人际交往中相当重要的礼节,关乎个人修养,是社交的第一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