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护理心理学
8478500000034

第34章 实践指导

学习目标

掌握:行为主义治疗技术,着重掌握放松技术、系统脱敏法。

熟悉: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和森田疗法。

了解:精神分析基本理论及治疗技术。

一、行为主义治疗技术

行为治疗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从实验室中发现的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行为治疗把人的各种心理病态和躯体症状,都看成是一种适应不良或异常的行为,这些适应不良的行为都是病人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经过条件反射,即所谓“学习”过程固定下来的。因此,只要设计某些特殊的治疗程序,通过条件反射的方法,即“学习”的方法,便可以消除或纠正病人异常的行为和生理功能。

(一)系统脱敏疗法

由精神病学家沃尔普首创,是目前欧美最为盛行的行为治疗方法之一。这是沃尔普在做电击实验时总结出来的。他将条件反射的方法与逐步放松疗法相结合,创建了此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思想是:使一个原可以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处于全身松弛状态下的病人面前重复暴露,从而逐渐失去这一刺激引起焦虑的作用。系统脱敏疗法的过程通常分为3步:

1.评定主观焦虑

通常以100分制为测量单位。0为绝对平静。100分表示极度焦虑或不适,让病人以此标准衡量自己在不同场合相对的主观适应水平,并向治疗者报告。

2.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以达到全身肌肉迅速进入松弛状态为合格。一般需6~10次练习,每次历时半小时,每天1~2次。治疗时先让病人收紧身体各部分的肌肉,然后逐渐放松下来,一直到全身完全放松为止。(放松的顺序是先从手臂开始,然后是头部、颈部、肩部、背部、腰部、最后是大腿和下肢)。为了放松,可让病人想象一个放松的情境。

3.脱敏过程

在病人全身肌肉放松的状态下,治疗者可向病人描述最低等级的、能引起焦虑的情景,并要求病人想象自己是处在这种情境中。与此同时,让病人放松。这时,治疗者把焦虑刺激和放松状态联系,直到病人能够在焦虑的情景中保持放松,便可以认为这一等级的脱敏治疗已经完成,可以向下一个更高等级的焦虑刺激过渡。如果在较高等级的焦虑刺激下,无论如何也不能保持放松时,治疗应当停止,经过休整后,再从最低等重新开始。脱敏疗法每周治疗1~2次,每次治疗30分钟左右,治疗时想象(或实景图片)5~7秒钟,间隔10~30秒,令其再度想象实景,直到不引起情绪反应时,再进入下一个更高等级的焦虑刺激进行脱敏。

专栏11-1

[案例]快3岁的小明聪明伶俐,惹人喜爱。但她特别胆小。前不久在院子里玩耍时,右小腿被邻家的小狗咬了一口。妈咪急忙带她到诊所打针包扎,打针时旁边有人议论:被小狗咬了的人会得狂犬病,一旦发病肯定会死。这些话被聪明的小明听到了,吓得她连连做噩梦,还常被噩梦惊醒。从此,小明每天一出门就要妈咪抱在怀里。在路上碰到小狗马上会吓得脸色煞白,全身哆嗦,哭闹着要回家,再也不肯去外面玩。这几天,她已发展到只要一听到狗叫声,或听到别人提到狗字,甚至看到画上的狗就会惊恐不安。妈咪十分着急,赶快带着小明来到儿童心理门诊请求医生的帮助。

小明的这些表现是患了“儿童恐怖症”。一般来说儿童怕狗、怕猫、怕老鼠、怕黑暗、怕孤独等表现,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生理反应。这种恐怖心理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但像小明的这些表现,如只要提到“狗”字、听到狗叫声甚至见了画上的狗都会表现出惊惶不安,反应剧烈,以致影响日常生活,这不是正常的心理表现,而是典型的“儿童恐怖症”。

研究认为,儿童的先天素质因素、不良的社会环境、家庭及学校不良的教育等,都可成为儿童恐怖症的发病原因,突然意外惊吓会促使症状出现。这一类患儿大多敏感、胆小,容易受外界影响。父母的不良性格,错误的教育方法,如常用鬼怪、黑暗等吓唬孩子,会更加重孩子的胆小和害怕心理。此时,再碰到意外惊吓,如狗咬、猫抓、目睹车祸等情况,都会促使孩子突然发病。

系统脱敏疗法具体方法为:父母可以先对孩子所怕之物,采取轻微较弱的刺激,然后逐渐增加刺激强度,使孩子在没有焦虑不安的反应情况下逐渐适应,最后达到矫正异常行为的目的。

比如,小明非常害怕小狗,连看都不敢看一眼。这时,父母应该先陪孩子玩一只带毛的玩具狗,待孩子对玩具狗没有恐惧感后,再让孩子从远处观望真实的小狗。最后,让孩子逐渐靠近小狗并试探抚摸小狗。过不久,孩子就会高高兴兴或多少有些兴奋地把小狗抱在怀里。这就是小明对小狗的“过敏”行为,经过一个系统行为的治疗步骤后,怕狗的异常行为得到矫正的过程。

(二)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是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理发展出来的,它是一种通过把条件刺激和厌恶刺激相结合,从而使条件刺激消退为中性或阴性刺激的一种治疗方法。厌恶疗法使用一种厌恶性的或惩罚性的刺激来减少或消除适应不良行为。如用催吐剂戒酒、戒烟,疼痛刺激治疗不良嗜好等。

(三)冲击疗法

冲击疗法又叫暴露或满灌疗法,此疗法1957年由斯坦普夫尔提出。方法是将原先引起病人焦虑的情境刺激反复重现或反复想象回忆。让病人重新充分体验全部不愉快的、恶劣的情绪,没有任何强化措施,只是反复重现条件刺激物,使原来引起症状或行为的内部动因逐渐减弱,这样一来阴性情绪状态或症状也就可以逐渐缓解或消退。

专栏11-2

根据冲击法治疗原理治疗恐怖症,治疗时要强迫病人和他所害怕的东西进行接触。

对12个恐怖症病人治疗:事先告诉病人,他们的恐惧持续存在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他老是躲避和恐惧的东西进行接触。如果他们能保持和他们所恐怖对象接触足够长的时间,恐惧就会减轻。然后,治疗者将恐惧对象带到屋里,慢慢与病人接近。同时使每一个病人了解和放心,不会对他们形成伤害。多数人开始时焦虑加重,他们颤抖、恶心、心跳加快。许多人只有用好言相劝、谈判和严厉命令才能使他们坚持下去。最后,所有坚持治疗2~7小时的病人都能从恐怖症中得到解脱。

(四)自信训练法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缺乏自信,不敢对别人的要求说“不”,从而不能很好地表现自己。行为主义对它的解释是:恐惧情绪是由逃避的行为引起的,恐惧的原因不是因为你害怕而是因为你逃跑,你逃跑才引起你的恐惧情绪。同样,一个人之所以没有信心或是对做什么事没有信心,主要是没有过这类行为。根据这种观点就形成了自信训练法。进行自信训练,一般用集体或小组的方式进行。具体做法是角色扮演。在这种治疗方法中,病人先是扮演一种自己已经形成的不恰当的行为。例如,像超级市场的检查员那样谨慎地行动。然后治疗者扮演飞扬跋扈的经理,在指出病人行为中的缺陷后,两种角色互换,病人就可以按照刚刚学来的行为表达自己的意愿,此过程可连续反复,直到病人感到能将这种学习到的行为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为止。

(五)塑造行为法

是一种塑造新行为的过程和方法,其原理是操作条件反射。行为塑造法采用逐步晋级的作业,在完成作业时按情况给予奖励(称为积极强化),以促使出现期望行为的次数增加。通过这种方法来塑造新的行为,以取代异常的适应不良行为。行为塑造是把期望行为分成若干部分,以便更具体地分别对各个部分进行积极强化,以期达到确立完整期望行为和改善不良行为的目的。

(六)消退疗法

消退疗法是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中如果条件反射不加强便会自然消退的原理发展出来的一种行为疗法。行为治疗学家认为:人类的不良行为和病态都是不良条件持续强化作用的后果,如果消除这些不良的强化作用因素,不良行为就会自然消退。治疗时治疗者给予条件刺激或让病人想象焦虑情境,此时不给任何强化即可使原来的条件反射消退。

专栏11-3

利用消退疗法治疗幼儿怕猫

幼儿本来不是不怕猫的,可是偶然一次因抓猫尾巴被猫咬伤了手,流血不止,便使幼儿极度恐惧猫。从此,不仅害怕猫,而且由于泛化的作用,也害怕兔子、狗和带毛的动物玩具,甚至皮毛制品。对其治疗,可先让孩子看一些有毛小动物的照片,让他用手去摸,证明是无害的。慢慢地可以让他在心情愉快的情况下接触一些零碎的小块皮毛,使他感受到也是无害的。以后可以让他玩带毛的动物玩具,等到适应后再让他去看兔子或小狗。等习惯后,再鼓励他去摸兔子和小狗,最后去接触猫。这样幼儿怕猫的行为就消退了。

(七)代币奖励法

是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的强化法而设计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它以一种对病人有价值或有兴趣的货币来强化病人正常的行为,而使不良行为逐渐消退。(给病人的货币实际上是一种奖品,它能起到奖励的作用)。这种方法还广泛地应用在教育方面。

专栏11-4

为12名多动症儿童设计了一个代币奖励方法来改变他们的行为。每3个孩子组成一个小组,每当小组中的一个孩子不过度活动时,教师就用一个代币奖励他。代币可以换糖果或玩具,但必须三人小组一起换,奖品平均分配。用这个方法,每个孩子没有过度活动行为,就同时被代币和其它两个孩子的鼓励所强化。就是说,物质奖励和社会赞许结合在一起。四个月后,几乎所有儿童的过度活动都大量减少了。

(八)示范疗法

由斑杜拉在儿童行为治疗中提出,特别适用于集体治疗。斑杜拉认为模仿和强化一样,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人类大量的行为就是通过简单地模仿学习得到的。示范疗法分观察阶段和模拟适应阶段。第一阶段,病人先观看别人的行为、并对这些行为的结果加以强化。然后在第二阶段,病人亲自实践这种行为,治疗者在外部给予强化。

专栏11-5

班杜拉及其同事用示范疗法来消除儿童对狗的焦虑与恐惧。他们把怕狗的儿童分成四组。第一组观察一个不怕狗的4岁男孩,他作为示范者带狗入室,按程序与狗逐步接近,亲热抚弄三分钟,整个组内形成一种良好气氛以对抗任何焦虑反应。第二组同样看到这个示范者与狗亲近,而没有形成热烈气氛。第三组只是大家一起看狗而无示范儿童在场。第四组只是几个小孩一起活动,狗与示范儿童都不出场。经过8次活动,实验结束。1个月后,让各组儿童分别接近实验狗与不熟悉的狗,观察其恐惧行为,结果第一组与第二组儿童显然更能接近实验狗与不熟悉的狗,且两组行为无明显差别。

(九)行为契约法

运用行为契约法要求病人具有较高的理智。治疗方法是由治疗者与病人协议一个合同(通常是书面的)作为治疗计划。契约明确规定一个疗程的目标、方法与步骤。这种治疗方法是将治疗目标分成一步一步的小目标。其原因就在于:人的行为更容易受一些少量的,但很及时、很明确的强化物影响,而不易被那些虽然很大,但很遥远的强化物左右。

专栏11-6

治疗者和一个女研究生签订了一个控制吸毒的契约,并明确双方在3个月疗程中必须执行的详细方案。病人必须:1、准备一份一周的活动安排;2、每天和治疗者接触3次,使他能监视她的活动;3、在她发生任何具有潜在危险的情况时(如吸毒量增加),征求他的意见和指导;4、正式公开宣布她完全戒毒;5、吸毒时用一个电刺激盒自己施行电击;6、与治疗者在银行里开一个联名户头,把她的钱全部存入;7、如果发现女研究生有吸毒的行为,每次罚款50元寄给她特别痛恨的人。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严格执行规定的合同,并在两个方面执行果断控制:①病人在第四天请求停止治疗,治疗者断然拒绝;②一但发现病人吸毒,马上给她所痛恨的人寄50元钱。两年后追踪调查表明,病人已完全停止吸毒。

(十)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是从行为主义理论发展出来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借助现代电子仪器(如皮肤电反馈仪、肌电反馈仪、脑电反馈仪、心电反馈仪和生物反馈血压计等装置)将人内脏的生理功能(如心率、血压、肌电、脑电、胃肠蠕动等)的状态予以描记,并转换为反馈信号反馈给病人,这样病人便可根据内脏功能的变化情况,有意识地反复训练来调节和控制内脏机能和身体功能,矫正已产生的某种病理过程,达到治病的目的。目前,应用临床治疗常用的生物反馈疗法有:肌电反馈、脑电反馈、心率和血压反馈、皮肤电反馈等。

二、精神分析疗法

又叫心理分析疗法,是心理治疗中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该理论有无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婴儿性欲论及精神病理学理论。精神分析疗法实施,精神分析的技巧,主要由自由联想、解释、释梦和移情四部分组成。应用此疗法使病人从无拘束的会谈中领悟到心理障碍的症结所在,并逐步改变其行为模式,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一疗法的适应症是心因性神经症。这种会谈显然不适合儿童或已呈精神错乱症状的各种精神病人。由于它耗时长、效率低、费用开支大,而今很少有人应用。但这一经典心理分析的技术仍在各种改良的分析疗法(如分析性心理治疗)中适用。精神分析一般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显示其效果。精神宣泄:患者能自由表达被压抑的情绪,或对早年经验的再体验。如果让患者重新在心理上体验过去的挫折,并把潜抑的感情宣泄出来,患者就有了认识它、克服它的可能性。自省:通过分析,让患者了解自己内心冲突、焦虑的根源,于是就有了自省的可能性。经过自省,把症状的无意识隐意和动机揭露出来,使患者意识到症状的真正隐意而达到领悟,并要求从理智上感情上都能接受。反复剖析:即反复扩通,由于患者的症状已成为其心理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即使患者领悟病症的隐意,但在行为中仍会出现反复。心理治疗是个漫长的过程,要求医者和患者都必须要有耐心,不断分析、理解、更正、体验,才能逐步从根子上改变患者的思维逻辑方式。其基本理论核心是: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潜意识深藏于意识之后,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弗洛伊德把它形容成浮在海里而沉入海水中的冰山的主体部分,虽然我们意识不到潜意识的内容,但我们大多数的动机是潜意识的。潜意识的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各方面的行为,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源于人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内心冲突。精神分析学说以潜意识的理论为基点,所要探讨的“是一个人为什么是他那个样了”的真正原因,它设法将潜意识的东西进入意识中来(如采用自由联想法),然后通过自我认识,以摆脱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精神分析的目的和价值在于它能够挖掘出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各种关系(尤其是童年的精神创伤和痛苦经历),使之被召回到意识中来。患者借助于医生的分析、解释,理解这些关系,彻底顿悟和认识自己。医生再加以疏导,使患者宣泄并消除深藏在潜意识中童年的精神创伤、心理矛盾和痛苦体验,最后矫治不良行为,达到治疗目的。

三、来询者中心疗法

由罗杰斯创立,其要点如下:

1.人都有能力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加以改进,所以心理治疗的目的,不在于操纵以个人的外界环境或其消极被动的人格,而在于协助来询者自省自悟,充分发挥其潜能,最终达到自我的实现。

2.人都有两个自我: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其中前者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自我感觉,而后者则是个人对“应当是”或“必须是”等的自我概念。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了人的心理失常。人在交往中获得的肯定越多,则其自我冲突越少,人格发展也越正常。

3.这一疗法强调建立具有治疗作用的咨询关系,以真诚、尊重和理解作为其基本条件。罗杰斯认为,当这种关系存在时,个人对自我的治疗就会发生作用,而其在行为和人格上的积极变化也会随之出现。所以,心理咨询人员应该与来询者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这样也可使来询者处于主动的地位,学会独立决策。

4.在操作技巧上,这一疗法反对操纵或支配来询者,主张在谈话中采取不指责、不评论、不干涉的方式,鼓励来询者言尽其意,以创造一个充满真诚、温暖和信任的气氛,使来询者无忧无虑的开放自我。

四、认知疗法

认知治疗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治疗是本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简称为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关。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因为情绪是由人的思维、人的信念所引起的,所以埃利斯认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他认为当人们陷入情绪障碍之中时,是他们自己使自己感到不快的,是他们自己选择了这样的情绪取向的。不过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合理情绪治疗并非一般性地反对人们具有负性的情绪。比如一件事失败了,感到懊恼,有受挫感是适当的情绪反应。而抑郁不堪,一蹶不振则是所谓不适当的情绪反应了。

客观事件我们是无法左右的,有些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主观信念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加以控制的。虽然我们无法避免所有不合理的信念,但我们应充分认识它的存在,尽量减少其对我们生活的负面影响。不合理信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绝对化要求。它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计划不如变化快”,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同样,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可能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过分概括化。以一件事的成败来评价整个人(包括自己或他人),这无异于一种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所以每个人都应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

第三,糟糕至极。糟糕就是不好、坏事了的意思。当一个人讲什么事情都糟透了、糟极了的时候,对他来说往往意味着碰到的是最最坏的事情,是一种灭顶之灾。我们当然希望不要发生我们所认为得非常不好的事情,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事情绝对不该发生。当一切已成事实,我们必须努力去接受现实,尽可能的去改变这种状况;实在不可能改变时,则要学会在这种状况下生活下去。

五、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在其后的半个世纪中,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77年,世界精神医学大会对森田疗法进行了专题讨论,它才作为心理治疗方法的一种,在国际上受到关注。森田疗法带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特征,其指导思想与中国哲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符合中国传统思维的习惯,因而80年代末传入中国以来,深受中国学者的青睐。在学习森田疗法的过程中,要想充分地理解它的精髓就必须深刻体会其治疗原则中的辩证法思想。

1.不抗拒症状就能消除症状

森田疗法认为,人们应该正确地、客观地认识现实,不应该脱离实际地把自己的理想和欲望扩大到完全不可能实现的范围,否则就会徒增烦恼、不安和紧张,进而导致疾病。例如,见到陌生人有些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等,这是人人都会遇到的情况,大部分人都能如实地认识这一点,不去强求改变事实。所以,不会使烦恼扩大成为疾病。但有些人却极力想逃避这些痛苦和恐怖,或想战胜它、否认它,结果使心理冲突、思想矛盾越来越严重,症状更加复杂。

如果遇到的事实是客观的、正常的,我们就应当正视它、顺应它,而不要企图消除它。例如,人们遇到刮风下雨,这本身是客观而正常的。正打算外出旅游的成年人,对于刮风下雨造成的不便,当然也会产生不满情绪,但不会抗拒它,不会绞尽脑汁地试图阻止它,而只会顺应它,或者改变出游计划,或者打伞、穿雨衣,这些都是健康的、正常的表现。但两三岁的小孩子遇到上述情况则往往会哭闹不停,要么强行外出,要么强迫大人想方设法把风雨停下来,这是不客观的、幼稚可笑的。如果类似的情况发生在成年人身上,那就是不健康的了。对待神经症引起的紧张、不安、烦恼、焦虑等症状,也应该象对待刮风下雨引起的不愉快一样,不理睬、不抗拒、顺其自然。不要同焦虑作斗争,不掩饰,不逃避,抱着不对抗的态度,从心底里承认这种焦虑不安的存在。这样,人们自然而然就会心身健康。

生活在社会现实中,人们会不断遇到类似刮风下雨的事情,诸如,地位下降、竞争失败、丢掉岗位、失去亲人、天灾人祸、是非恩怨等等,不论什么人遇到这些问题时,都会产生烦恼、苦闷、焦虑、忧伤、愤懑……对于这些,应有正确的认识。人生之舟本身就象大海上的航船,左右摇晃是无法避免的。生活中的烦恼、忧郁、焦虑……如同海上航船的摇动,十分正常,人们只有随其动而动,抱着顺应自然的态度,不想方设法地去阻止这些正常的波动,才能健康地生活,才不会加重已经产生的烦恼、焦虑、忧郁……才不会导致疾病。

可是,有的人不承认这个现实,不愿服从这个现实,企图抗拒这个现实,在这条不断摇动的人生之舟上,总想挖空心思保持自己处于静止状态。这样一来,犹如抽刀断水,举杯消愁,使已有的烦恼更加烦恼,已有的痛苦更加痛苦。

按照森田疗法,神经症患者越想去掉所有的症状,越想逃避苦恼,就越是适得其反。越在这上面下功夫,就会使自己的内心冲突更加严重,使苦恼的程度更甚。要想治疗神经症,不仅不能抗拒症状,而且应该全盘接受,承认现实,服从现实,顺应自然,听任痛苦的存在,听任痛苦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就不痛苦。这就是森田疗法所说的“任其痛苦而不苦”的治疗原则。

专栏11-7

著名森田疗法治疗专家青木熏久先生曾经引用伊索寓言的故事说明这一理论。大力神海格立斯制服过许多凶狠的野兽和狡猾的怪物。有一天,他走在路上,忽然被一块苹果大小的石头绊倒。他非常生气,拔剑便砍。哪想到这块不起眼的石头竟然越砍越大,直到堵死了大力神前进的道路。聪明的女神雅典娜告诉大力神:“你越砍,它就越大,再砍下去,它不仅继续长大,还会拿出别的办法对付你。你如要不去理它,它反倒很安分,很快缩小到原来形状,还是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海格立斯听从了雅典娜的劝告,停止了愚蠢的行为,收起了宝剑,那块石果然立即变小,不一会。缩小到原来的苹果大小。

神经症的症状就像那块怪石,一般患者都会象大力神那样,企图通过愚蠢的行为对抗症状,以期战胜紧张与不安。然而,越是正面对抗,其结果恰恰相反,紧张与不安就会越严重。与焦虑、不安和平共处最佳的态度是不去对抗。如果被动地接受它,就会由焦虑变成不焦虑,由紧张变成不紧张。

辩证法认为,大小、难易、刚柔、强弱等,统统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矛盾的一方就向对立的另一方转化。神经症的症状与对于这些症状的抗拒作为矛盾的双方,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神经症的症状与不问症状的自然的心理健康状态作为矛盾双方,也构成矛盾体。矛盾的任何一方都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对立的另一方转化。如果把注意力较多地放在前一对矛盾上,就可能出现越用力抗拒症状,症状反而表现得越严重,使企图消灭症状的患者烦上加烦,防不胜防,就象大力神海格立斯挥剑砍杀怪石出现的情形一样。如果把注意力较多地放在后一对矛盾上,不去过问症状,让其自由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症状就可能反而消失,转化成自然的心理健康的状态了,就象海格立斯收起宝剑,停止砍杀,怪石恢复原状一样。森田疗法中所谓“任其不安而后安”原则的含义就在这里。

在森田疗法中,不抗拒神经症的症状,作为矛盾的一方,就是接受症状,承认现实,就是顺应自然,遵循这种原则,就能达到治愈神经症的目的。

2.“为所当为”是疾病转化为健康的桥梁

森田疗法认为,由于紧张、焦虑、不安等引起的敏锐感觉和对于这类敏锐感觉的过分注意,二者之间,彼此促进,交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成为神经症的根源。这种恶性循环可以分为观念性的恶性循环与生活中的恶性循环。与这两种恶性循环相对应的顺应自然也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被动的顺应自然,这是指对于紧张、焦虑不对抗、不逃避,被动地接受,与焦虑紧张和平共处。二是主动地顺应自然,这是指现实生活中虽然产生了焦虑紧张等情绪,也要完成当前必须完成的工作,这就是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忍其所痛,为所当为。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桥梁。在忍其所痛的扎实基础上去为所当为,就一定能通过这座桥梁,由“不安”转化为“安”,由“焦虑”转化为“平静”,由疾病转化为健康。

神经症症状与心理健康状态作为矛盾的双方,也会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实现这种转化的桥梁,就是“为所当为”,干应该干的事情,带着症状去实践,不管症状带来多少痛苦,专心致志地干下去,就一定能够由此岸通向彼岸。

森田住院疗法的第一阶段是静卧疗法,要求患者绝对卧床,绝对安静,除了饮食和大小便之外,与外界完全隔离。患者在这一时期会出现烦恼、无聊、痛苦,对于这一切,患者都必须承认它们,接受它们,不去对抗它们,遵循被动顺应自然的原则,为疾病的治愈、矛盾的转化作好充分的准备。

有些患者能够遵循被动适应自然的原则,他们坚定信心,忍受痛苦,与紧张、不安和平共处,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达到一个醒悟的境界,这些人疾病从此得到治愈。

有些患者虽然也接受了痛苦,也按照“被动适应自然”的原则,仍然未能治愈疾病。他们必须通过行动去扭转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人生。所以,运用森田疗法治疗这类病人时,行动,就成为神经症患者转化成为健康状态的关键因素。

森田住院疗法第二阶段是轻微工作疗法。在第二阶段开始后的一两天,禁止患者一切劳累肌肉的活动,只允许他们进行一些仰望天空、攀登高处、拿拿扫帚、提提水桶之类的活动。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继续使患者顺应各种病态,安静地忍受它,另一方面,使患者身心感到无聊,以促进其自发活动,即运动操作的愿望。激发起患者要求活动的强烈欲望,形成一种行为定势。

刚进入第二阶段的患者,尽管兴趣十分浓厚,却不准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准许他们干一些清扫落叶一类的轻活,并且约束很多。这样,患者活动的欲望更加强烈,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一旦进入劳动之中,很快就忘掉了身份,忘掉了文化教育程度,忘掉了肮脏、艰苦与疲劳,越来越希望进行更多、更重的劳动,争取接受艰苦的考验。有时,患者一天连续轻微劳动十六七个小时也毫无怨言,通过各种劳动,身体的健康状况在不知不觉之中好转起来,神经症患者也由病人转化为健康人,如果不劳动,一天到晚把注意力集中到焦虑、紧张和烦恼上,本来健康的人也将会转化神经症患者,本来有轻微疾病的,也会越来越严重,本来疾病较重的,还会继续加重。劳动便是健康与神经病之间相互转化的桥梁与纽带。

森田住院疗法的第三阶段是重工作疗法。这是以兴趣为中心的时期,由于兴趣的推动,患者劳动起来劲头更足,不仅使许多患者不怕艰苦,不顾自身贵贱,不管地位高低,而且使他们不加选择地干好任何工作。兴趣激发了患者的好奇心,促进了愉悦感,体会到劳动的伟大。

森田疗法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健康与神经症之间互相依赖、互相转化,转化的桥梁就是行为。正确的行为,即为所当为,使疾病转化为健康。因此,掌握了森田疗法的辩证法思想也就掌握了它的精髓。

(王林辉)

实践指导一

一、实训题目:记忆广度实验

二、目的:测量个体短时记忆的广度;通过记忆广度测验,熟悉心理实验的要求及过程。

三、准备:

1.工具3~11个数字的数字串若干。

2.场所

教室或实验室。

3.时间1学时。

四、方法与过程:

1.主试于实验前先准备好3~11个数字的数字串各一组,如:

(3个一串,3串一组)8,5,2,6,4,2,7,1,9

(4个一串,3串一组)1,4,0,2,7,3,7,9,6,5,8,2

(5个一串,3串一组)3,7,9,0,4,5,1,7,2,9,0,1,6,2,8

2.主试从3个数字的数字串开始念,要求1秒钟念一个数字,念完一串后让被试立即复述,接着进行下一串,一组完成后,在继续下一组,实验直至最后一组都未能完成为止。

3.结果

计算:每通过一组为1分(从1个数算起,如通过3个数字一串的数字一组得3分;通过5个数字一串的数字一组得5分),一组中的一串为1/3分。例如,某一被试通过6个数的全部,7个数通过1串,8个数通过2串,9个数未通过,而10个数又通过一串,那么记忆广度=6 1/3(7个数) 2/3(8个数)=7,而因9个数都未通过,则不计10个数的成绩。

五、小结:

1.根据实验结果说明各自记忆广度的大致范围及分布情况。

2.用记忆广度来测定短时记忆是否合适。

3.将各自的记忆广度与同小组成员进行比较。

实践指导二

一、实训题目:气质量表测查

二、目的:通过气质问卷调查,了解各种气质类型,并能作出自我评价,提高自我意识。

三、准备:

1.工具

气质问卷调查表。

2.场所

教室或实验室进行团体心理测验。

3.时间1学时。

四、方法与过程:

1.使用气质问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集体问卷调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答卷、计算和结果评价。

2.指导语

请在30分钟内如实回答下列题目。你认为很符合自己情况的记2分,比较符合的记1分,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的记0分,比较不符合的记——1分,完全不符合的记——2分。先用纸笔记录各题的得分,而不做累加。

3.四种气质类型相应的题号如下:

胆汁质:2,6,9,14,17,21,27,31,36,38,42,48,50,54,58.

多血质:4,8,11,16,19,23,25,29,34,40,44,46,52,56,60.

粘液质:1,7,10,13,18,22,26,30,33,39,43,45,49,55,57.

抑郁质:3,5,12,15,20,24,28,32,35,37,41,47,51,53,59.

4.测试结果:

(1)如果某一种气质类型的得分明显地高于其他3种(均高出4分以上),则可定被测试者为该气质类型。如果该类型气质得分≥20,则为典型类型;得分在10~20分之间,则为一般型。

(2)如果2种气质的得分接近(差异低于3分),而又明显地高于其它2种(高出4分以上),则可定其气质为2种气质的混合型。

(3)如果3种气质的得分接近但均高于第4种,则可定其气质为3种气质的混合型。

五、小结:

1.写出自己的气质类型及主要特点。

2.如何保持和培养气质的积极方面,避免消极方面,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指导三

一、实训题目:病人心理护理

二、目的:通过对病人的一般资料收集和心理问题的调查,以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有利于制定心理护理计划,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合理措施。

三、准备:

1.工具:笔;自制病人心理调查问卷

2.场所:教室

3.时间:1学时

四、方法与过程:组织学生去综合医院或社区医疗门诊,使用病人心理调查问卷对病人进行个别调查及心理护理。

五、小结:

按病人心理调查问卷内容逐项填写,并完成“调查报告”有关内容。

病人心理调查问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组别 调查科室 调查时间

调查对象 病人姓名 性别 年龄 文化程度 疾病诊断

调查对象:

① 家庭基本状况:家庭结构(完整、丧偶、离异)

家庭气氛(和睦、一般、紧张)

② 职业类型(干部、教师、工人、农民、个体、家务、其他)

③ 人际关系(好、一般、较差)

④ 经济状况(好、一般、较差)

⑤ 个性(外向、中间、内向)

⑥ 情绪状况(焦虑、忧郁、恐惧、悲观、孤僻、冷漠、愉快、兴奋)

⑦ 社会适应(好、一般、较差)

⑧ 应对方式(积极、消极)

⑨ 爱好及特长

⑩ 个人史(婚姻史:婚、否)过敏史 疾病史)

调查方法:交谈法 观察法 测验法 其他

调查结果:①交谈技巧(好、一般、较差)

②调查过程(顺利、一般、不顺利)

③调查资料(完整、不完整)

通过对病人的心理调查,完成下述调查报告:

1.结合上述资料,分析病人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作出护理诊断;

2.制定出解决病人心理问题的护理计划。

实践指导四

一、实训题目: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综合评估

二、目的:通过角色扮演了解护理人员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三、准备:

1.病例若干

2.学生

角色扮演“护士”:按护士标准着装,态度认真、言语亲切、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病人”:按病例所述情形扮演患者接受“护士”的护理。“家属”:按病例所述情形与“护士”沟通。

3.场所

教室

4.时间1学时

四、过程:

1.带教老师给出下述病例

王先生,62岁,已婚,育有2男1女,原为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最近因咳嗽、常感胸部不适,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肺癌”。

既往有抽烟习惯,20支/天,约30年烟龄,偶有少量饮酒,无遗传及慢性疾病史。

由家属代诉得知,病人个性急躁,但好相处,与同事、朋友相处愉快,处理事情有主见。

住院期间,病人常主诉疼痛。病人入院后因无法尽其父亲、丈夫的责任,常表现出抑郁情绪,甚至告诉家人对不起他们。其住院期间主要照顾者为妻子,儿女因工作忙只能轮流来医院探视,家人的互动及感情良好;但病人的妻子常于病人身体不适并谈及“死”时,感到手足无措,常趁病人睡眠时在其床旁落泪,并向护士诉说其心中不舍及害怕面对病人死亡,晚上回家最害怕接到医院电话,夜间常无法入睡。

2.每班分四组,每组挑选学生若干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全班同学通过对各组表现的观察和记录讨论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所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

五、小结:

1.带教老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总结出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所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

2.同学们通过对比总结出自己具备了那些心理素质,还有那些心理素质需要自我完善。

实践指导五

一、实训题目:症状自评量表测验

二、目的:通过SCL-90量表测验,学会应用几个基本的临床评定量表,指导他人自评并对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采取必要调整措施;能写出评估报告。

三、准备:

1.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见附录)或心理测验软件。

2.场所

教室或计算机室上机进行团体心理测验。

3.时间1学时。

四、方法与过程:

1.适用对象

该量表适用于精神科或非精神科的成年病人,也应用于神经症及综合性医院中有躯体疾病病人的心理健康调查,是一种自评量表。

2.分发测验问卷或上机,明确测验指导语,讲清楚评分方法和要求(见本章)。

3.统计各因子分和总分(见本章)。

4.评价

根据评定判断指标(见本章)对心理健康状况做出评价。

五、小结:

1.师生共同对比测验结果与自我体验的一致性、差异性,探究其原因。

2.找家人、同学或朋友,再次进行该量表心理测验练习并分析结果。练习使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

3.写出测验分析报告。

4.教师评阅学生评估报告,对有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及时辅导。

实践指导六

一、实训题目:放松训练

二、目的:学会放松疗法的技术,帮助他人和自己调整紧张情绪,实现心身和谐。

三、准备:

1.用物:录音机、放松疗法技术的音像资料、训练计划等。

2.学生:着装宽松,熟悉放松疗法的步骤和要求。

3.场所:教室或实验室等安静的场所。

4.时间:1学时

四、方法与过程:

播放放松疗法的CD音乐,由老师在旁边用语言指导和暗示,学生闭目、安静,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去做,其基本步骤为:

1.握紧拳头一放松;伸展五指一放松。

2.收紧肱二头肌一放松;收紧肱三头肌一放松。

3.耸肩向后一放松;提肩向前一放松。

4.保持肩部平直转头向右一放松;保持肩部平直转头向左一放松。

5.屈颈使下颏触到胸部一放松。

6.尽力张大嘴巴一放松;闭口咬紧牙关一放松。

7.尽可能地伸长舌头一放松;尽可能地卷起舌头一放松。

8.舌头用力抵住上腭一放松;舌头用力抵住下腭一放松。

9.用力张大眼睛一放松;紧闭双眼一放松。

10.尽可能地深吸一口气一放松。

11.肩胛抵住椅子,拱背一放松。

12.收紧臀部肌肉一放松;臀部肌肉用力抵住椅垫一放松。

13.伸腿并抬高15-20公分一放松。

14.尽可能地“收缩”一放松;绷紧并挺腹一放松。

15.伸直双腿,足趾上翘背屈一放松;足趾伸直趾屈一放松。

16.屈趾一放松;翘趾一放松。

五、小结:

1.学生选派代表谈谈放松疗法的感受

2.作业:进行自我放松体验,和家人或同学、朋友,进行放松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