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你我依然在红楼:白坤峰串讲《红楼梦》冬之卷
8465800000061

第61章 贾政理家:好笑得一塌糊涂

(第一百零六回王熙凤致祸抱羞惭贾太君祷天消祸患)

(第一百零七回散馀资贾母明大义复世职政老沐天恩)

中国读书人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理论一套又一套,想法一个又一个,但具体做事能力极差。当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南京晓庄师范特别重视学生的劳动能力,可谓深谙中国书生之弊而专门下药治之。(后来的上山下乡与此毫无相似之处,不可等量观之)

贾府无钱无粮,贾政实在是看不下去,他要亲自管理,重振家声,现在,请读者们一起看看贾政的可笑表现:

贾政……出来传了赖大,叫他将合府里管事的家人(仆人)的花名册子拿来,一齐点了一点……共男女二百十二名……那管总家人(仆人)将近来支用簿子呈上。贾政看时,所入不敷所出……多有在外浮借的。再查东省地租,近年所交不及祖上一半,如今用度比祖上更加十倍。贾政……急的跺脚道:“这还了得……已经‘寅年用了卯年’(今年吃了明年的粮食)的……”……背着手踱来踱去,竟无方法。

哈哈,着急谁都会,关键是着急之后怎么办。当年的王熙凤重在省(虽然是省仆人们的而非贾母的),探春重在另找门路,而贾政只会“跺脚”、“背着手踱来踱去”。好在他还没有成为贾府影帝,还没有学会哭泣作秀。

仆人们比我们更了解贾政是个无用的人,大家乐得看热闹,也乐得说些实话开开心,因为在贾母、王夫人、王熙凤面前,没有人敢说实话:

众人知贾政不知理家,也是白操心着急,便说道:“老爷也不用心焦,这是家家这样的;若是统总算起来,连王爷家还不够过(生活。北方方言)的呢,不过是装着门面,过到那(哪)里是那(哪)里罢咧……”

此段触目惊心,它能让人想到许多国家、许多单位的经济现状,以及各级官员的安然之心态。“家家这样”、“王爷家还不够过”,这足以说明各家、各单位都在得过且过、今天不管明天事、过到哪里算哪里——如果上级不拨款的话。(当然,吃喝玩乐的钱、行贿上爬的钱还是有的)

贾政嗔道:“放屁!你们这班奴才最没良心的。仗着主子好的时候儿,任意开销……到闹出事来,望(向。北方方言)主子身上一推就完了!如今大老爷和你珍大爷的事,说是咱们家人(仆人)鲍二传播(“吵嚷”则更好)的,我看这人口册子上并没有什么鲍二……”

众人回道:“这鲍二……先前在宁府册上。为wéi二爷(贾琏)见他老实,把他们两口子叫过来了。及至他女人死了,他又回宁府去……老爷几年不管家事……打量着册子上没有名字的就只有这个人,不知一个人手底下亲戚们也有奴才、奴才还有奴才呢。”贾政道:“这还了得!”想去一时不能清理,只得喝退众人。(以上见第一百零六回)

贾政骂得太对了,这班奴才确实是家境好时多捞点,主子出事时躲着点。可反过来说,人家何必跟你一条心呢。说到底,奴才也是一种职业,挣钱吃饭而已;他们与主人是一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主子无情,奴才无义,有前因往往得后果。

第一百零六回写得特别好,小人物鲍二,再次出现,交代得清清楚楚。用小人物贯穿全书,是《红楼梦》最成功处之一。

贾政终于见识了什么叫“冗员”:“奴才还有奴才呢。”这句话,放在今天也不过时。有的单位,在编人员三十人,但领工资的足有三百人。广东某县畜牧局,有二十一个副局长。比贾府还夸张。

让我哭笑不得的是,贾政是《红楼梦》中运气最好的人,现在,好运又来找他了:

北静王便述道:“……倚势强索石呆子古扇一款是实的,然系玩物,究非强索良民之物可比……今从宽将贾赦发往台站(设在边疆用于军事上防守、调度的机构)效力赎罪。所参cān贾珍‘强占良民妻女为妾/不从逼死’一款,提取都察院原案……尤二姐之母愿结贾珍之弟(此为贾琏)为妾,并非强占……贾珍……革去世职,派往海疆效力赎罪。贾蓉年幼无干,省释。贾政……居官尚属勤慎,免治伊治家不正之罪。”贾政听了,感激涕零,叩首不及,又叩求王爷代奏下忱chén(谦称本人想法)。(以上见第一百零七回)

收藏家石呆子之死,贾雨村应该负最主要责任,但现在,罪过算到了贾赦的头上,只因为贾赦最后得了古扇:此判决极不合理。尤二姐、尤三姐之死,与贾珍毫无关系;尤三姐是自己想不开,尤二姐之死是贾琏、王熙凤夫妇的责任:只把贾珍定罪更是极不合理。贾政“居官尚属勤慎”,只有鬼知道。

但朝廷不是讲理、而是或服从或谢恩的地方。贾赦与贾珍,真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