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你我依然在红楼:白坤峰串讲《红楼梦》冬之卷
8465800000048

第48章 王熙凤也遇到大忽悠尼姑

(第一百零一回大观园月夜警幽魂散花寺神签惊异兆)

读读就想笑,这位尼姑的法号叫“大了liǎo”。其实,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能够看出王熙凤的心理,骗术高明些罢了:

散sàn花寺的姑子(尼姑。北方方言)大了liǎo来了,给贾母请安……“前月为王大人府里不干净,见神见鬼的,偏生(偏偏。北方方言)那太太夜间又看见去世的老爷。因此……要在散花菩萨跟前许愿烧香,做四十九天的水陆道场(超度水陆空三界亡灵而举行的法会)……所以我不得空儿来请老太太的安。”……

凤姐……便问大了道:“这散sàn花菩萨是谁……”大了见问,便知他(她)有些信意,便说道:“……这位菩萨……根基不浅、道行非常(本领不同寻常),生在西天大树园中……头长zhǎng三角,眼横四目……谈经之处,天花散漫;所求必灵……因此世人才盖了庙、塑了像供奉。”

凤姐道:“这有什么凭据呢?”大了道:“奶奶又来搬驳(反驳)了……就是撒谎……难道古往今来多少明白人都被他哄了不成……有些灵验,人才信服啊。”凤姐听了,大有道理,因道:“既这么着,我明儿去试试……”

散花寺的得名,是说这位菩萨谈经说法之时,天花乱坠,故名“散花寺”。这个名字可能另有深意:是不是预先暗示,最后大家都像飞花一样散了?

这散花菩萨长得太差了:脑袋三角形,脸上横长着四个眼睛。这形象,把人吓也吓死了,还保什么平安哟!偏偏王凤姐相信,因为她心里有鬼。

大了这位尼姑也真能忽悠,说话很有逻辑性:散花菩萨一定很灵验,否则怎么有这么多人来烧香、来跪拜呢?呵呵,可见中国愚民多。(至今还有网友说:文革一定是对的,否则怎么可能有那么多人追随呢)

凤姐儿也无心瞻仰圣像,一秉虔诚,磕了头,举起签筒,默默的……祝告了一回。才摇了三下,只听“唰”的一声,筒中撺出一支签来。于是叩头拾起一看,只见写着“第三十三签:上上大吉”。大了忙查签簿bù……写着:“王熙凤衣锦还乡。”凤姐……忙问大了道:“古人也有叫王熙凤的么?”

大了笑道:”奶奶最是通今博古的,难道汉朝的‘王熙凤求官(注:史书中无此人)’的这一段事也不晓得?”周瑞家的在旁笑道:“前年李先儿(姓李的说书人)还说这一回书来着,我们还告诉他(她)重chóng着奶奶的名字,不许叫呢。”(此见第五十四回)凤姐笑道:“可是(确实是)呢,我倒忘了。”说着,又瞧底下的,写的是:

去国离乡二十年,

于今衣锦返家园。

蜂采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王熙凤从来都很傲然,不把万事万物放在眼里,这可以说是她第一次虔诚磕头求签。一求就是个上上签:“王熙凤衣锦还乡”,但是“为谁辛苦为谁甜”的疑问让这个女强人忐忑不安。她是为贾母辛苦,也是为自己辛苦,但没有怎么甜过。专制体制下的贾府,上层人物也不会甜;当然,下层更苦。

精明的尼姑大了早就在心里备好了答案:

大了道:“奶奶大喜,这一签巧得很。奶奶自幼在这里长大,何曾回南京去了?如今老爷放了外任,或者接家眷来,顺便回家,奶奶可不是‘衣锦还乡’了?”……凤姐也半疑半信的。大了摆了斋(素饭)来,凤姐只动了一动……

宝钗……把签帖念了一回,又道:“……据我看,这‘衣锦还乡’四字里头,还有缘故……”宝玉道:“你又多疑了……‘衣锦还乡’四字,从古至今都知道是好的,今儿你又偏生(偏偏)看出缘故来了。依你说……还有什么别的解说?”

到底是宝钗聪慧,“衣锦还乡”是不是王熙凤临死前的装裹呢?中国的语言常有多重含义。试举一例,在荒唐的大跃进期间,著名学者陈寅恪主动写春联贴于家门,上联是“八亿人民齐跃进”。许多人误认为陈寅恪拍政治马屁,但陈先生没有说当时中国人到底是“跃进天堂”还是“跃进地狱”。王熙凤的情况也与此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