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你我依然在红楼:白坤峰串讲《红楼梦》冬之卷
8465800000011

第11章 贾环的怀恨与贾宝玉的荣尊

(第八十四回试文字宝玉始提亲探惊风贾环重结怨)

(第八十五回贾存周报升郎中任薛文起复惹放流刑)

(注贾存周:贾政字存周。郎中:部长。薛文起:薛蟠字文起,第三回说其字“文龙”;民国前均称其字为尊。惹:惹祸。放流刑:被判处流放之刑)

曹雪芹思想比较超前,对自由恋爱、男欢女爱、男女平等都充分肯定,但他对赵姨娘、贾环母子的一贯丑化,明显不符合人格平等的现代观念,让今天的许多读者反为母子二人抱有不平与同情。

大夫同贾琏进来,给贾母请了安,方进房中。看了出来,站在地下,躬身回贾母道:“妞儿一半是内热,一半是惊风……如今的牛黄(病牛肚中的结石,名贵中药材)都是假的,要找真牛黄方用得。”贾母道了乏……王夫人道:“等我打发人到姨太太那边去找找。他家蟠儿向与那些西客们(洋人们)做买卖,或者有真的……”

自从西学东渐,中国人也开始了专业史的写作,如《中国建筑史》《中国救灾史》《中国娼妓史》《中国流氓史》,但我建议学者们写一写《中国造假史》。《红楼梦》明确提到假人参、假牛黄的文字很多。薛家有真牛黄,因为人家与洋人做生意;与外国人做生意当然要讲究货真价实,以显示我天朝的信义,至于本国的小民屁民,不必在意。

同我们一样,书中的王夫人也知道出口的商品是真货。这时,贾环来了,曹雪芹笔下的贾环总是很倒霉:

贾环掀帘进来,说:“二姐姐,你们巧姐儿怎么了?妈叫我来瞧瞧他(看望她)。”凤姐见了他母子便嫌,说:“好些了。你回去说,叫你们姨娘想着。”那贾环……问凤姐儿道:“……不知牛黄是怎么个样儿?给我瞧瞧呢。”……岂知措手不及,“沸”的一声,铞diào子倒了,火已泼灭了一半。贾环见不是事……连忙跑了。

凤姐急的火星直爆,骂道:“……你何苦来还来使促狭(捣鬼)!从前你妈要想害我,如今又来害妞儿,我和你几辈子的仇呢!”一面骂平儿不照应……平儿说:“……幸亏牛黄还有一点,如今配(做药、开药,南方仍叫配药)好了……”(以上见第八十四回)一向惧怕王凤姐的赵姨娘又急又气,抱怨儿子贾环不中用、没眼色,但这一次,贾环说了狠话:“我不过……洒了一点子药,那丫头子又没就死了,值的他也骂我你也骂我,赖我(怪我。北方习语)心坏,等着我明儿还要那小丫头子的命呢!看你们怎么着……”

如果一个人总是被压迫被侮辱,他不免要反抗要报复,但贾环最大的错误,是把怨气对准了巧姐而不是王熙凤。(中国弱者愤怒,常常指向更弱者。杀害八个小学生的郑民生是当代中国最懦弱的凶手,他比马加爵、周克华更残忍)

难怪贾环有意见(换了我们也一样),因为所有好事都归了贾宝玉:

林之孝进来回道:“今日是北静郡王(水溶)生日,请老爷的示下。”贾政吩咐道:“只按向年旧例办了,回大老爷知道……”不一时贾赦过来,同贾政商议带了贾珍、贾琏、宝玉去与北静王拜寿……宝玉……连忙换了衣服,跟着来过北府……

北静郡王穿着礼服,已迎到殿门廊下……单拉着宝玉道:“我久不见你,很惦记你。”因又笑问道:“你那块玉好?”宝玉躬着身打着一半千儿(打千为满族男子礼节,屈左膝,垂右手,上体稍向前俯)回道:“蒙王爷福庇,都好。”……又赏了坐。宝玉又磕头谢了恩,在挨门边绣墩上侧坐……

北静王……忽然笑说道:“我前次见你那块玉倒有趣儿,回来说了个式样,叫他们也作了一块来。今日你来得正好,就给你带回去玩罢(吧)。”因命小太监取来,亲手递给宝玉。

贾府是大家族,应酬多,估计各重要亲戚好友、各部部长、各国企老总的生日都要由专人记着。

北静王水溶特别欣赏宝玉,宝玉在水溶王爷面前,既放得开又彬彬有礼。清代的满族人非常注意礼数周全,曹雪芹的祖上即为满清的“包衣”(奴隶),他也应该算是满族人了。(参看《高阳说曹雪芹》。高阳先生对周汝昌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批评,如“雪芹先生小像”所画并非“曹雪芹”,曹雪芹从未入过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幕府)

宝玉的“躬身——打千——磕头——侧坐”,无可挑剔。其之所以“打着一半千儿”,是因为与北静王太熟悉;之所以“磕头”,是因为北静王特意赐坐,按正常情况,宝玉只有站在旁边恭听的份儿。

北静王出于诚心,专门请人仿造了一个通灵宝玉送给贾宝玉当礼物。此细节为后文的失玉等情节作了暗示。

周汝昌在《曹雪芹新传》中推断:曹雪芹幼时,脖颈gěng上应该带着玉饰。中国人爱玉,自古就有“君子佩玉”之说,而其实,小人也可以佩玉,只要他买得起;汉朝规定只有官员才有资格带玉,玉就成了级别的象征,与品德无关了。懂点玉文化,更能明白《红楼梦》为何原名《石头记》。

贾母……因问:“你那块玉好生带着罢(吧)?别闹混了。”宝玉便在项上摘下来,说:“……两块玉差远着呢……我正要告诉老太太:前儿晚上我睡的时候……挂在帐子里,他(它)竟放起光来了,满帐子都是红的。”

贾母说道:“又胡说了。帐子的檐子是红的,火光照着,自然红是有的。”宝玉道:“不是。那时候灯已灭了……”邢、王二夫人抿着嘴笑。凤姐道:“这是喜信发动了。”宝玉道:“什么喜信?”贾母道:“你不懂得……”……

贾母问道:“……你们去看薛姨妈,说起这事来没有?”王夫人道:“……姨妈倒也十分愿意,只说蟠儿这时候不在家,目今(现在)他父亲没méi了(去世),只得和他商量商量再办。”贾母道:“这也是情理的话。既这么样,大家先别提起,等姨太太那边商量定了再说。”(以上见第八十五回)

宝玉所言,让我们想起一个不吉利的成语“回光返照”,只是贾母不相信,邢王二夫人还轻快而笑。凤姐接了一句最讨贾母之欢的话:这预示贾府大喜。

薛姨妈果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提亲,“金玉良缘”终于实现了。宝钗没有了爸爸,婚姻大事自然与哥哥薛蟠商议一下,哪怕是象征性的,也要走这个礼数。当然,薛姨妈这话也替宝钗留下了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