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44岁以前不可不做的59件事
8462300000012

第12章 知道知足的人才能生活得快乐

有人曾说,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没出息。狂与不狂的区别其实就在于“心态”二字。一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磨炼,44岁之前越早明白这个道理,就越能实现从有志气到有出息的升华。

人的欲望是没有尽头的,放纵欲望,就会越活越累,因此你必须懂得知足,安于自己的所有你会更快乐。

懂得知足才能打开幸福之门

在44岁之前的男人中,有不少人生旅途一帆风顺,断无生计之忧与养家饣胡口之虑者,仍在喊“活得累”,他们的“累”除了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外,主观上主要是欲望之累。

有道是“欲壑难填”。大凡说“活得累”者,都与欲望过奢有关。有些人比下有余,却总想着比上不足,于是便生出许多不满足:官不够大,钱不够多,而这些不满足不是转化为积极上进、参与竞争的动力,而是怨天尤人。在这种精神状态的支配下,当然不会“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于是只有叹息“活得累”了。

在东方的一个国度里,有一对贫穷而善良的兄弟,他们靠每天上山砍柴过着艰辛的日子。一天,兄弟二人在山上砍柴时,正好遇见一只老虎在追咬一个老人。兄弟俩奋不顾身地与老虎搏斗,终于从老虎口中救下那位须发皆白的老人。而这位老人是一位神仙,他念及兄弟俩的善良和勇敢,于是许愿帮助他二人得到快乐,并让他们每人点一样物品,作为送给他们的礼物。

哥哥因为穷怕了,想要有永远用不完的金银财宝,于是,神仙送给他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任何东西,只要他用这手指轻轻一触,就会立即变成金子。哥哥如愿以偿地成了富人,买了房子置了地,娶妻生子,过着十分富有的生活。

遗憾的是,金手指也成了他的一种负担。因为,只要他稍一不小心,他眼前的人和物就会在瞬间变成冷冰冰的、没有生命的金子。他甚至把他最宠爱的小女儿也变成了金子。朋友们都对他敬而远之,家人们也小心翼翼地防着他。守着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钱财,哥哥说不出自己是快乐还是不快乐。

而弟弟是一个单纯的人,他希望自己一辈子快快乐乐。于是,老神仙给了他一个哨子,并告诉他:无论什么时候,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只要轻轻地吹一吹哨子,他就会变得快乐起来。

弟弟还是像以前一样,过着艰苦的生活,仍然需要与各种艰难困苦进行抗争,仍然需要靠辛勤的劳动获取温饱。但是,每当他遇到一些不称心如意的事情的时候,他就取出那只哨子,那动听的声音,就像一缕缕和煦的阳光,像一阵阵温暖的春风,驱走了他的忧伤和愁苦,给他带来快乐。

快乐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追寻的。这种追寻贯穿了我们的一生。然而,快乐的源泉在哪里?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找得到的。

生活中大多时候我们总是不满足,我们的心一直都在流浪旅行,我们从来没有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永远不满足。

当我们没房子时,就在想:“如果有一间自己的房子就好了!哪怕是一间小小的平房。”当我们住进楼房后,又说:“怎么人家就有别墅呢?”知足常乐是一项几乎不可能的美德。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满足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求。

我国古代南朝的中书令王僧达,从小聪明伶俐,但却养成了不知检点的毛病。孝武帝即位时,他被提拔为仆射,位居孝武帝的两个心腹大臣之上。王僧达也因此更加自负,以为自己在当朝大臣中,无人能及。他在朝时间不长,就开始觊觎宰相的位置,并时时流露出这一情绪。谁知,事与愿违,就在他踌躇满志之时,却被降职为护军。此时,他并没有醒悟,仍惦记着做官,并多次请求到外地任职。这又惹怒了皇上,他被再次削职。这回,他终于因羞成怒,对朝政看不顺眼,所上奏折,言辞激昂,终于被人诬为串通谋反而被赐死。

王僧达的死,究其原因在于其不知足。因为,按照他的年龄、资历,没几年就升到仆射一职,已属不易了。可他竟想入非非,以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非他莫属了。岂料,事情的发展有许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于是,一个筋斗使他从云雾中翻滚了下来,真正遭到了灭顶之灾。所以可以这样说,是追名逐利的贪心送了王僧达的性命。

财富、地位等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幸福之门能否打开,要看我们是否拿对了钥匙。

从前,有个非常有钱却很吝啬的贵族,他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发财,但是如果让他为别人花一个小钱,他都会非常不高兴。大家全都管他叫吝啬鬼。而这个吝啬鬼最发愁的是明天赚不到大钱,最担忧的是子孙将来守不住他的财产。这些忧愁常常搅得他吃不香睡不着。

一天,都城来了一个修道的圣人。很快百姓就传开了:说这个圣人可以满足任何人的任何愿望。贵族一听,高兴坏了,心说一生中的最大愿望就要实现了。他立即来到圣人住的庙里,把自己的愿望告诉圣人。圣人说:“你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不过有一个条件。”贵族吓了一大跳,怀疑圣人是想叫他施舍财物,可他又想,自己的最大愿望就要实现了!管他提什么要求呢!一咬牙说出了平生从来没说过的话:“什么条件?圣人啊,请说吧,我一定会照办的。”

圣人说:“你家旁边住着一户人家,家中只有母女俩。明天你给她们送一点粮食去。”贵族心想,这比起他要实现的最大愿望,简直算不上什么,于是,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他拿着一小袋粮食来到那户人家里的时候,那母女俩正快快乐乐地忙着干活。他对母女俩说:“请收下这点儿粮食吧,这样你们就有吃的了。”那母亲说:“谢谢你,今天我们有粮食吃,我们不要,你拿回去吧!”贵族说:“过了今天,还有明天,你们留着明天吃吧!”那母亲却坦然地说:“明天的事我们不担心,我们从不为明天的事情发愁,天无绝人之路,老天爷不会让我们饿死的!”说完又埋头干活去了。

听了这话,贵族先是惊愕,接着似乎恍然觉悟。他感到无地自容,赶快离开穷人家,来到圣人那里,非常恭谨地行了个礼,然后说:“圣人啊,我感谢您满足了我的最大愿望,是您给了我幸福的钥匙,说真的,不知足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永远不会找到幸福的。”

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忧。他要是不知足,就永远不可能获得幸福;他要是知足,幸福就会不请自到。

贵族一直在找幸福,他以为幸福的钥匙在圣人手中,没想到这把钥匙竟在穷邻居那里。他从穷邻居的言谈中悟到了幸福的真谛——珍惜所拥有的,不去奢求那些遥不可及的或者本不属于你的。

半半哲学里的幸福人生

44岁之前的男人常常觉得生活和工作不相容,他们既想在工作上做出一番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又想过着自由惬意的生活,但结果,他们总是两头不讨好,顾此失彼。

你会不会觉得,白天的工作已经把你变成一只好勇斗狠的“斗鱼”,看到别人猛力冲撞,你不甘示弱地奋起直追。可是,一旦摘下“斗鱼”面具的你,已是又累又倦,只想好好地睡一个觉,到海边钓鱼,或者什么事都不做,只是愣愣地对着窗口发呆。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工作可以使一个人高贵,但也可能把他变成禽兽。”这句话也可能是你的写照。意气风发的时候,你觉得自己仿佛可以征服天下;沮丧疲惫的时候,你看自己可能连一只小蚂蚁都不如。

林语堂深受儒家学派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孔子,所以林语堂对中庸思想推崇备至,他说:“我像所有的中国人一样,相信中庸之道。”林语堂还非常喜欢清代李模(密庵)那首《半字歌》,认为它最好地反映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这首《半字歌》写道:“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这是对中庸哲学的形象阐释,它将天地人生的种种现象与关系写得绘声绘色,一览无余,其中在对天地万物的悲悯中又有着达观超然的人间情怀。没有对世界、人生的本质性理解,如何能深刻、透彻以至于此。作者也将天地间的冷暖、得失、出入、是非、进退,悲欢描述得更是入木三分。

基于这一半半哲学思想,林语堂反对过于努力工作和过于慵懒闲适的生活态度,而提出了工作和休闲相结合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努力工作和尽情享受生活。

其实,人生中存在着多个矛盾体,对每个矛盾体都应采取一种“半半哲学”的调和方法。因为人生永远有两个方面,工作与消遣、事业与游戏、应酬与燕居、守礼与陶情、拘泥与放逸、谨慎与潇洒。其原因就在于人之心灵总是一张一弛,若海之有潮汐,音之有节奏,天之有晴雨,时之有寒暑,日之有晦明。

林语堂将“半半哲学”运用到人生上,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有力的支点。他说:“我们承认世间非有几个超人——改变历史进化的探险家、征服者、大发明家、大总统、英雄——不可,但是最快乐的人还是那个中等阶级者,所赚的钱足以维持独立的生活,曾替人群做过一点点事情,可是不多;在社会上稍具名誉,可是不太显著。只有在这种环境之下,名字半隐半显,经济适度宽裕,生活逍遥自在,而完全无忧无虑的那个时候,人类的精神才是最为快乐的,才是最成功的。”(《谁最会享受人生》)这里所提到人生成败得失的问题,也涉及到人生的最终目的问题,也可以这样说是将人生的欢乐删除掉而一味追求所谓的创造,还是在创造之余保有一颗快乐、幸福之心?因此,在生活中一无所求,就没有忧虑。心态从容平静,精神饱满丰盈,生命充实内在,此种人生才值得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