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玩到5岁,学啥都不晚
8458900000045

第45章 5岁前的教养——家长的这些做法不科学(5)

某公司笔试招聘工作人员时,出现了令该公司部门主管哭笑不得的情况:众多应聘的专科生、本科生交上的答卷中,所写答案多数语句不通、词不达意,而错字则更是普遍。这位部门主管无奈中竟提笔为这些应聘者改起了错别字。

英语是世界语,重视学英语并没错,但过度的重视会使许多孩子忽视了对母语的学习,使有些孩子的英语水平比汉语水平还高,这将是会令我们家长感到尴尬的事情。

过分对孩子进行早教

如今,“教育越超前越好”一说诱惑着年轻的家长们。“早教”创造了“神童”的传奇,让人们趋之若鹜。为了惟一的宝贝的前程,家长们正不惜一切代价地忙碌着。他们把巨大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早期教育中。早期教育进入家庭,已“演变”成了“超早期的开发教育”。

一份调查显示,3-5岁的孩子六成以上都在参加各种培训,众多的家长们围着孩子的“早教”忙活着,除常规入托入园外,在业余时间不少家长,还把孩子送进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于是,孩子在1岁内开始学认字,3岁就开始学外语。多数家长又总是把教育和学习相提并论,他们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就是教育效果的表现。

于是,不少幼儿园也都纷纷推出,诸如“到小学入学前可让孩子识1000个或2000个字”的所谓“特色教育”。问题是超前识字、学算术、外语就真能打造“神童”吗?

张青是重庆渝中区一家外语培训机构的英语老师,丈夫是一家外资银行的英语兼法语翻译。从女儿开始咿咿呀呀说话时,张青就开始用英语和女儿对话,家里放的全都是英语磁带,就连晚上也让女儿听着英文摇篮曲入睡。3岁的时候,虽然吐词不太清楚,但月月能用汉语和英语进行日常交流了。随后,丈夫又教女儿法语,虽然比英语难,但月月还是学得很快,一年时间,月月和爸爸就能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了。4岁时,月月就能和妈妈说英语,和爸爸说法语,和小朋友们说普通话了。到六岁时,月月又学会了日语。这时起,月月经常说一句话里又有英语又有普通话,有时还夹一些法语和日语发音。

最近,月月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和人说话,一回家就跑进卧室。家长问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她什么也不说,只会哭。张青和丈夫曾多次和月月沟通,但月月却只言不发,情急之下,两人带着月月到儿童医院心理科检查。经过检查,医生告诉张青,月月得了“失语症”。原因就在于她这么小的年龄大脑就输入了多种语言,以至于她在这种杂乱的语言面前,难以用一种纯粹的语言方式来表达造成的……

给庄稼过度施肥,会造成病变和减产;一个人营养过剩,会引发肥胖综合征。同样,提早使儿童学习“革命化”,最终只能“革”了娃娃的“命”。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不要对孩子进行超越年龄阶段的早期训练

任意超越孩子年龄阶段的训练教育,已成为目前不少家庭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的教育误区。父母们在孩子的智力和行为活动能力,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时,就急急地进行所谓的“智力开发”,要求孩子做一些“高难度”训练:两三岁时开始教孩子识字、算术;到了四五岁,小学语文、数学课本就已经摆在了孩子的面前。

其实,3岁前孩子背诗识字都是徒劳的。孩子大脑在3岁以前的记忆只是机械记忆,家长常常以自己的孩子这么小就能说会道、会背诗词、会数数而骄傲,其实孩子这时并不理解一个词、一个数字代表的真实含义,只是一种短期的机械记忆,如果不定期重复,就会很快遗忘,而且这种做法并不能增强记忆力,也就是说孩子记住的东西并不比同龄人多。等到上学后,这些所谓的优势就会遗失,他们会重新与同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前记的东西都白学了。

让孩子在四五岁前就读书写字,对他们日后的成长未必有利。

急功近利做法埋成长隐患。一项调查表明,孩子在经受过一些“早教”以后会变得没有爱心,不再懂得去包容别人。这是因为家长、老师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灌输知识时,会有意无意地把一些成年人才有的竞争等观念强加于孩子身上。

比方说,都在一个班里上课,家长往往告诉孩子要多表现,多与老师亲近,想办法让老师喜欢自己,不要被别的孩子比下去。久而久之,互相竞争、互相争宠的观念就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造成爱心减弱、心地狭隘。

方法二:要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

儿童的发展离不开适宜的生理成熟度。现在社会上提出了很多的新名词,如“胎教”、“亲子教育”、“早期智力开发”、“立体智力开发”等等,不管弄出多少名堂,很多都是伪科学!儿童的发展必须在适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适时的训练,这是0-3岁儿童保健的基本科学规律。就好比吃桃子,这桃子本来没熟,无论你用什么高招处理过,它吃到嘴里总是酸的。

父母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一定要讲究科学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儿童的早期教育应该按以下原则进行:

1.凡是符合儿童兴趣爱好的知识,他们都愿意学习。因此早期教育必须以引导、启发求知欲为目的,而不是强迫灌输知识。

2.凡是与儿童生活、生存有关的事物,他们都学得快。因此早期教育应和他们的生活相联系进行。

3.凡是儿童能够模仿的行为,他们都喜欢模仿,特别是年龄相近儿童的行为,他们更喜欢模仿。因此,必须把儿童置于集他们互教互学、互相促进,使早期教育与个人趣味融为一体。

早期教育首先要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对孩子的认知,对孩子发展的认知。应当学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知道孩子发展历程是什么,孩子处在哪一个阶段,有些什么特点。不掌握这些知识,就容易走入误区。

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培养成超常儿童。孩子在每个阶段应当学到什么,能学到什么,有他自身的特点。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期望与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超前去实现。实际上,越小的孩子,越应该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

婴幼儿教育是国家、社会和每一个家庭的大事,一个孩子的婴幼儿、童年时代不会有第二次,错误的教育将给孩子的一生造成重大损害。

过分与他人虚荣攀比

现在,很多的家长有一个通习:喜欢在别人面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来比去。或许家长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单纯地想让自己的孩子向别人学习来取长补短,但是在家长的不知不觉中,已经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而家长间一些虚荣的攀比,会毁掉孩子的自信并最终葬送孩子的前程。

别把孩子比来比去行吗?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孩子也应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成长过程,孩子的心理成熟显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如果孩子经常处于被轻视、被当众贬低或受指责的地位,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胆小、畏缩的毛病。而且,时间长了,被贬的次数多了,孩子就不在乎了,也就不知羞耻了。孩子的不知羞耻也会助长孩子不诚实和任性的毛病。

作为家长,应该自己先懂得知足常乐,那样也会给你的孩子带来快乐。

要学会乐观看待事物。不要看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多背出几首唐诗,多说出几个英语单词,就愁云惨雾的样子,你的悲观情绪会感染孩子。摇头叹息并不能激励孩子,也不能感动正在努力向上的孩子,然而乐观态度加上合乎实际的目标,却能产生一种美妙的组合,变成一种强大的动力。

有时你会为这种奇妙的力量所感动,这可以激励和引导你的孩子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这是家长应该扮演的角色。孩子喜欢那种不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的父母亲,在具有乐观心态的家长带领下,孩子只会努力拼搏,天天向上。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家长要学会辩证的看事物

看看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没有一个生命是完美无缺的,每个人都少一些东西。有人声名显赫,可是没有健康;有人才貌双全,可是没有爱情;有人家财万贯,可是子孙不孝;有人家庭和睦,可是事业无成……当你羡慕别人外表的光鲜,可能他正经受着别样的痛苦,他也正在羡慕你具备的某种他所不能拥有的东西。

子非鱼焉知鱼之痛!

我有两个朋友,一个事业有成可是年近不惑一直没有成家,一个大学毕业第二年就奉父母之命娶了媳妇当了爹,可是也早早下了岗。当我和朋友甲在一起的时候,他总是抱怨自己找不到另一半,“没有家,事业做得再好也没有幸福感。”而当我和朋友乙在一起的时候,他则总是哀叹:“一个大男人一事无成,天天守着老婆孩子,真是没有出息!”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把两个朋友互相介绍认识。他们又抱怨起各自生活中的不如意,并彼此羡慕对方的生活。说着说着,两个人就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认为有缺憾的生活,在对方眼里却是令人向往的。说到最后,两个人都喜笑颜开了,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感到欣慰。

方法二:看淡成败,感受过程的快乐

太多太多的家长容易陷入这样的思维定势,教育孩子时过于关注结果,过于看重孩子将来的成功,算计着如何做才会使孩子成名成家。这样的家长往往活得不轻松,因为教育孩子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那个幻想中的成功已经成为了家长的心理负担,常常导致不理想的教育结果。

举个例子,运动员参加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心里总想着如何赢得比赛,一定要拿冠军,拿了冠军对自己会有怎样的好处等等,这样他的心理压力就会很大,也很难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比赛中,也就很难发挥出更高的水平,那么比赛结果怎样真是玄之又玄。

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让其放开手脚,努力去走自己的路;同孩子一起享受生活,快乐每一天,过程中挥洒的汗水是真实的、充盈的。

方法三:满足于自己和孩子每天的进步

有的家长整天不快乐,因为眼睛总是盯着别人让自己艳羡的地方,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因此难得有一个快乐心境。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要知道,在同一个年级中,孩子的年龄是有差距的,生理也是有差距的,这些都会影响孩子接受知识的能力。学习能力有高低,这是非常正常的。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要比也与自己孩子的原来比,孩子比原来懂了一些知识,学会了一点东西,就是进步,就是在发展。正确对待孩子的能力,多鼓励,多表扬,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自信心,促使孩子努力向上。反之,给孩子提出很不实际的要求,完全脱离孩子的实际,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您便恼羞成怒,不择手段,不顾后果地打骂孩子。您想过这样的后果吗?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掌声,受到表扬,尤其是孩子,特别是年幼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一个好孩子的欲望,家长应该让孩子找到“我是好孩子”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我们要对孩子的缺点多一些宽容与赏识,帮助孩子分析落后的原因,提出应对的策略,相信你一定会发现孩子变地越来越好,越来越可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