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长应该明白:质疑是孩子探索事物的开端,创造发明往往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质疑问题是幼儿探索意识的良好表现,家长应支持孩子们提出各种各样的新颖问题,并对于孩子们的质疑精神给予肯定。家长对孩子们提出的难题、怪题,不能置若罔闻、熟视无睹。你要相信,在这些问题中,及有可能是某种创造精神的灵动闪现。
为此,家长要对自己孩子提出各种问题时采取积极关注的态度,也可以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孩子产生质疑。很多时候,孩子们经常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就会对这种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持熟视无睹的态度。那么,我们家长就应经常带领自己的孩子,到一些比较特殊的陌生环境中去,这样,在前后不同环境的对比中,让孩子们产生更多的质疑。
方法二:为孩子提供空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发现
作为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想象,因为孩子在不同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事物的理解和想象,有他们自己的理论、自己的方法、自己的逻辑组合,尽管很多时候不符合成人的逻辑思维。但是,正是孩子们独特的探索方法和“匪夷所思”的方式,才会使他们的世界奇异多彩。
家长要努力扩大孩子们思考的空间,打破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界限,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探索,调动他们用多种感官去获取信息和掌握知识。如:孩子喜欢玩的小球滚进了床底下或衣柜夹缝里,孩子马上会求助于家长。这时,家长可以请孩子自己用不同的工具来想办法,可以在孩子的周围放上长短不一的小棒、家用吸尘器、绳子等,让孩子自己去发现使用这些辅助材料,反复尝试,最后将小球取出。孩子在这样的探索活动中,不光学会了自己思考问题,而且通过动手之后,了解了各种材料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从而达到一种或多种效果。
方法三:准备充足的时间,引导孩子自由联想和想象
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不同的关系反映在人的脑子中会形成不同的联想。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外形相似的东西、互相接近的事物往往容易产生联想。因为联想经常能发展人的想象能力,所以家长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并可以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孩子,去建立与发展他们的联想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培养、帮助孩子联想最有效的方法是:自己有意识的、主动的将某些外形相似的、接近的东西进行联想、引导。如:让孩子从下雨后的积水,联想到干枯的池塘之水;孩子搬不动重物,联想到爷爷奶奶背不动自己等。当然,对于孩子的探索发现、联想想象,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思考问题的时间,不要急于打断、不要急于作答、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孩子。因为,每一个孩子在探索和联想中,都会有赋予自己的理解和创造,作为家长应尽可能的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激励孩子更执着探索。
鼓励孩子标新立异
科学的进步,往往始于标新立异的设想!人类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无一不得益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在人类社会文明史上,许多科学的发明创造已证明了幻想能够变为现实的道理。比如,过去曾经有人幻想能到月球上去看看,现代科学技术已可以实现人们的这一幻想了。
鼓励孩子标新立异,发散思维,是让孩子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和构想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大家知道“哥伦布的鸡蛋”这个故事吗?说的是,怎样把一只鸡蛋竖立在桌面上。在场人提出了许多方案,有说在桌面上挖个小坑的;有的用万能胶粘的;也有说在天花板上拴根绳子而把鸡蛋吊着的;还有说使鸡蛋高度旋转着等等,都不理想。哥伦布的想法与众不同,他把鸡蛋的一端轻轻一磕,形成一个平面,鸡蛋稳稳地立在桌布上。
所以说,孩子好标新立异,是好事,家长不要反对,要爱护、要支持、要引导。
社会上都喜欢听话的人,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孩子,老师怎么讲小孩就怎么办,如果学生怀疑老师不正确,或者爱提问题,让老师很难回答,就不被喜欢;到了大学里,教师们依然如此;进入工作岗位后,一些部门领导也不喜欢听不同意见。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从幼年时的教育而来。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影响,短时间也难有较大改变,但是可以通过改变教育模式等方法逐渐改进。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让孩子展开想像的翅膀
4岁的杨杨是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这会儿,他右手拿着一把勺子,左手拿着妈妈的真丝围巾,爬在客厅的地上,口中念念有词:“向左、向左。”接着,右手中的勺子把转向了左边:“前面是什么?地图、地图!”他把左手中的围巾铺在面前,小小的手指认真地在“地图”上指来划去,仿佛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在研究作战计划。突然,杨杨拿起围巾盖在头上:“下雨了,撑伞!”……
妈妈看到了,说:“我的宝贝啊,爬在地上会把衣服弄脏,还会着凉的。哎呀,我的围巾,你不要给我扯坏啊!哪有开坦克爬着开的,哪有坦克的方向盘是和勺子一样的……”
杨杨解释说:“我正在开坦克,我右手拿着的是坦克的方向盘,我需要地图看明白前面是什么山。可是突然下雨了……”
在“过家家”中,孩子可以不按照常理来“出牌”,想到什么就是什么。杨杨把勺子看作坦克的方向盘,这种突破传统、标新立异,恰恰是创造力的核心所在。如果说未来坦克的方向盘会变成和一把勺子一样,也未尝不可能啊!
小孩子在游戏中的“假装”,会大大促进他们的发散思维。杨杨假装自己在开坦克,可坦克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在杨杨的头脑中有一个象征的坦克存在。他面前的山以及下雨都是同样的道理,都是杨杨想象出来的,这种发散性的思维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幻想”乃创造之母。一个人只有敢于幻想,才能超越,才能创新,才能摆脱平庸。懒于幻想的人必定是目光短浅、缺乏创造精神的人。世间无数发明创造,都是有了人们所谓痴人说梦般的幻想才成为现实。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异想天开,大胆联想,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比如引导孩子读科学幻想之类的书;和孩子一起“吹牛”;在旅游时,对风景区山峦、树木等景物进行想像;对天上变幻的白云进行想像;让孩子编故事,丰富孩子的再创造性想像;玩猜谜游戏,锻炼孩子运用旧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方法二:善待孩子的“标新立异”
据说爱迪生曾让一位数学系毕业的高材生计算灯泡的体积,这个高材生运用他的数学知识算了半天还没完成。爱迪生说,难道你就不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吗?其实你只要用水装满灯泡,再用量筒量出水的体积,不就把灯泡的体积给算出来了吗?
我们的教育总是以标准答案为准,形成思维定势,使孩子不敢标新立异,这样谈何创新?在生活中要多给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并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开阔孩子的眼界,如带孩子外出旅游,鼓励孩子广泛阅读,鼓励孩子多多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孩子进行研究性学习,提出自己的见解。
家长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善待孩子的“标新立异”,对孩子超乎寻常或不合乎标准的想法、做法,家长不能一棍子打死。我们的教育不应使孩子成为含羞草,什么都不能去说、去做,成为脆弱、呆板、老气横秋,缺乏自信、活力、激情、个性的孩子。我们要允许孩子“标新立异”,让他们充满灵感和想象力。
由于小孩子缺乏社会经验,他们的种种创造性往往于错误、缺陷、任性等联系在一起,这就使一些家长和教师视他们为调皮蛋,并在言语、行动上不自觉地压抑甚至扼杀了孩子创造性的萌芽。而日本的一位幼儿教师的做法,却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一堂美术课上,教师请幼儿画苹果,发现一位幼儿画的是方苹果,就耐心询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幼儿回答说:“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上,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它就不会滚那么远,摔那么重。”教师鼓励说:“你真是会动脑筋,祝你能早日培育出方苹果。”
孩子把苹果画成方形,这显然是个原则性的错误,但这位日本教师并没有严厉地指责这孩子,而是循循善诱,让其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并鼓励其“早日培养出方苹果”,这种做法鼓励了孩子创造性发展,值得我们的家长深思和学习。
孩子的标新立异难免会伴随着幼稚与错误,他们在不断“出错”的过程中,正不断地改正错误,假如家长不给予孩子这类机会,使孩子尝受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尝试,以致性格锁闭,扼杀天性。
因此,我们的家长应该正确对待孩子的标新立异,多给孩子创设尝试的条件、机会,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使其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让你的孩子心灵手巧
生活中,总有些家长以为要孩子聪明就得多教些知识,而不注重发展孩子的动作,训练孩子的双手,尤其是不了解训练孩子手指动作灵活的重要性。孩子的智慧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而手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主要器官,双手的动作能使幼儿变得聪明。
我们知道,孩子的那双小手不进行训练是很笨拙的。相应的,手越笨,就越不爱动手。不爱动手的孩子脑子也不灵。这样下去,就会形成懒惰、依赖性强等不良品质。不少家长疼爱孩子,许多事情不让孩子亲自动手,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在实践中锻炼、获得经验和发展智慧的机会。
家长必须懂得,孩子手的动作和操作技能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首先,孩子生理上的成熟是手的动作发展的基础,尤其影响着孩子手的精细动作的发展。幼儿期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逐渐完善,对手的动作的控制逐渐从整体到分化,从简单到复杂。手的小肌肉发育也日趋成熟,在大脑控制下能较准确、迅速地完成一些精细动作,如使用筷子、小剪刀,打算盘等。
其次,家长对孩子有目的的指导和训练,对手的动作发展有促进作用。教幼儿动手,并经过反复练习,能够形成手的动作的某一技能,提高手的活动效率。长期的动作训练,可以加速孩子手的动作的发展。
再次,孩子完成任务的态度、情感、意志和注意力,也影响孩子手的动作发展。往往手的动作灵敏、操作速度较快的孩子,都有积极完成任务的态度,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能集中注意力,动脑筋,克服一些困难。所以,要发展孩子手的动作,促使孩子手巧心灵,还必须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
让孩子有一双灵巧的手,这是所有家长的心愿。怎样训练才能使孩子手巧心灵呢?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训练孩子手指灵活
从孩子四五个月开始,父母就应抓紧时机抚摸孩子的手心手背,逗引孩子屈伸每一个手指,拿可发声的玩具让孩子抓握,摇动。
一岁左右,教孩子摆弄积木,拿东西,撕纸头。孩子往往对撕纸很感兴趣,常常抓住一张纸,撕得粉碎。有的大人会认为这是“破坏”而加以阻止。其实,这是孩子认识外界事物的创造性活动,是训练孩子手指功能的有益活动。家长可以拿一些废纸给孩子撕,撕得越碎越好。
三岁左右,家长应加以正确引导,除了可以将纸撕成长条(做“面条”),还可以教他撕成其他形状,如圆形(做“大饼”、“气球”等),撕成“树”、“花”,“汽车”等。这样,可以训练手指更高的灵敏度,发展孩子的想像力、思维能力和创造才能。
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计算工具,目前,美、日等国也引进算盘,让孩子学会用算盘。研究表明,手指活动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很大,打算盘可以使手巧,而手巧则心灵。为了孩子更聪明,你可以让孩子常拨动算盘珠子玩耍,数数,也可以在四五岁时开始教孩子简单的珠算。
方法二:游戏和手工制作是训练孩子手巧的好办法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在游戏中,摆弄玩具和进行手工制作。比如,搭积木、插塑、拼图、串珠、粘贴、做泥工等都是孩子喜欢的活动,这些活动对训练孩子双手的动作有特殊效果。
有些家长花大钱买现代技术操纵的高档玩具给孩子玩,如电动的、遥控的、闪光的玩具等,似乎价格越贵越好。其实,这些看似高级的玩具操作较简单,孩子用不着多动脑筋,不利于大脑发育和训练双手的动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注意启发和帮助孩子自己动脑、动手制作一些玩具,这比给孩子买现成的高档玩具有益。孩子需要什么、想做什么就动手做什么,自己动脑设计,动手制作,手脑并用。家长应提供些材料,并教给制作方法。
比如,教年幼的孩子学捏橡皮泥。家长先示范给孩子看,然后逐步教他团泥,拍饼,捏一些简单的物品,如小盘子,小碗等;到四五岁可教孩子捏小动物、飞机、大炮等。再比如,教孩子用蛋壳、乒乓球、信袋、药盒、小瓶等制成小玩偶,并操纵这些玩具讲述、表演故事。孩子自己做,自己玩,一定很开心。
方法三:鼓励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
家长要逐步教会孩子生活自理,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比如,穿脱衣服、吃饭、上厕所和盥洗等。并耐心地教给孩子一些做事的小窍门和方法。如怎样扣纽扣,怎样握勺,怎样拿筷子夹菜等。既做示范动作,又有具体指导,并让孩子不断实践,反复练习。
训练孩子的双手,要从小开始。一岁可以教孩子自己摘、戴帽子,自己拿勺子吃饭,教他用笔涂涂画画,学串珠子等;两三岁孩子可以学习穿脱衣裤、鞋袜,学习叠衣服、梳头,玩积木,拼图,捏泥,使用圆头或方头的剪刀;四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学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如饭前摆筷子,饭后扫扫地等;五岁的孩子,可以教他们学点编织、绣花之类的精细动作,玩复杂的结构玩具和自己制作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