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玩到5岁,学啥都不晚
8458900000015

第15章 5岁前的教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必须有(2)

从女儿依依听得懂成人的话那天起,我就对她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乃至于有时我有事情需要她妈妈或者她帮忙时,她也会用这句话来教育我:爸爸,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要让别人帮你!

依依两岁的时候,我带她去乡下奶奶家。农村的火炕大多搭得很高,成人上炕尚且费劲,对于依依来说,无异于攀登珠穆朗玛峰。她吭吃着攀着炕沿努力向上爬着,可是一次次攀到一半或者还不到一半的时候,就再次滑下来。奶奶进屋看到她的艰难,伸手把她抱上了炕。没想到依依很不高兴,从炕上一骨碌又滑了下来,继续和自己较紧。奶奶笑,这孩子干吗呀?依依蹶着嘴:“我要自己上!”最终,她搬来一只小凳子放在炕沿下,借助凳子自己爬上了炕。站在炕上的依依张着两只胳膊蹦跳着,脸上写满了胜利的得意。

从3岁开始,依依自己穿衣服。每天晚上睡觉前,她在脱衣服的时候,每脱一件都要整齐地叠好,然后一件一件按第二天早晨起床要穿的顺序摆放成一摞。第二天起床后,就可以从上往下按顺序一件一件穿到身上了。刚开始,依依做起来很吃力,尤其是套头的毛衣之类的衣服,脱和穿都很麻烦,但是依依一旦下决心自己来做这些事情,就不愿意让家里人插手。

从5岁开始,依依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间,整理自己的玩具和其他生活用品。有一段时间,孩子没有收拾书桌的意识,常常是桌面上、抽屉里到处塞满了演草纸、蜡笔等零碎东西,看上去一点也不整洁。她妈妈于是每天都要提醒她:依依,把书桌收拾整齐!我支持妻子这样做。我就怕她不提醒依依,自己动手就给收拾了。孩子渐渐就养成了按时收拾书桌的习惯,也养成了按时整理房间的习惯。而每次家里大扫除,她的房间是从来不用我们费心的。

如今,13岁依依自理能力已经超过了很多上大学的孩子。

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在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一些情景:孩子上学,家长帮背书包;孩子的鞋带松了,家长帮系好……这些做法,无疑是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更糟糕的是,这种“包办代替”还有可能使孩子产生自己无能、愚蠢的观念,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这对孩子更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当新生儿呱呱落地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剪断与母亲相连的脐带。只有剪断脐带,才能母子平安,才能使婴儿有生存下去的希望。同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若不给孩子独自的生活空间,漠视孩子主动性的存在,表面上为他营造出温室一样的环境,则无异于夺去了他们独自生长的权利。试想,成人可以安排好孩子的幼年生活,可以安排孩子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但如何安排他们的中年和老年呢?

毕竟,生活不是童话故事和奶油蛋糕,总有一天,孩子要独自面对人生……

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认识。要知道,小孩子在1岁半以后,就有了自己做事的欲望。他们什么都想试试,有时候要做的事情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可是还是很有兴致。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有意识地就此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忽略了这一点,错过了这个时期,孩子就会渐渐形成依赖心理了。

没有哪个人天生就什么都会做的,作为父母不能出于疼爱孩子舍不得孩子的心理,而包办代替一切;也不能认为孩子小,不用着急,长大了自然就会了,而不给孩子做的机会;也不要怕孩子做事太慢或者做不好,因为不耐烦而剥夺孩子做的机会……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放开牵着孩子的那只手

如果你稍加留心,也许以下几个镜头对你来讲并不陌生:孩子吃饭时,不愿意吃,边跑边玩,妈妈端着饭碗,在后边追着喂;走在马路上,常常看到已会跑会跳的孩子,偏要伏在家长背上,纵然家长已累得满头大汗,孩子仍旧不肯下来自己走;孩子上学或放学时,书包无一例外地放在接送的家长手上……

家长与孩子手拉手过街、手拉手进教室,甚至手拉手进厕所,只怕孩子有个闪失;在爱的理由下,家长总是从吃饭、穿衣到上学、交友,从课后作业到假期安排,无不尽心思谋,只差代孩子去生活了。别说让孩子独自在家,就连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都被众多的目光所关注,被众多的手所控制。久而久之,孩子本来具有的创造性、主动性,都泯灭于家长的呵护之中,家长已成了孩子的另一只手。

可是,谁又能一辈子拉着孩子的手呢?

假如孩子已经会吃饭,家长就不需一口一口填鸭似地喂;假如孩子会走路了,家长就不用将他抱在怀里,不让他双脚着地;假如孩子会自己洗手洗脸,家长就不用再包办代替;假如孩子慢慢学会了说:“我能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便不要再成为一句空话;放学的孩子不用家长接送也会自己找到回家的路。

对孩子过分保护,往往会妨碍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使他们变得胆怯、依赖心重、神经质,不敢做任何尝试,而且不易与人接近。所以,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应放手让他自己去做。

方法二:给孩子时间,让他处理自己的事情

家庭里最好让孩子有自己的桌子、小柜子等,并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从小养成自己处理自己用品的习惯。告诉孩子蜡笔、尺子等学习用品应放在自己的抽屉里,玩具放在玩具箱内,图书放在小书柜,弄乱了自己整理好。孩子在处理这些事情时不知不觉就会养成独立的个性。

不少家长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动。但如果成人完全包办了孩子的时间安排,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培养不出来了。

在依依3岁多的时候,每天我都给孩子一段她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只要不出危险,孩子可以自己安排做他愿意做的事:玩,看电视,画画,拼图,或者什么也不干……玩腻了,无聊了,她就会主动来找我,我就给孩子一些指导性的建议。长此以往,孩子便逐渐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来处理自己的事情。

方法三:给孩子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败的,但采取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有一位母亲看到5岁的儿子对洗碗感兴趣,就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活,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龙头太高,你够不到,妈妈给你准备了小板凳……”孩子兴奋地喊着:“谢谢妈妈!”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兴地学着大人的样子去洗碗了。

2004年8月以后,由于依依的妈妈回山东烟台教书去了,我们爷俩相依为命。很多亲友建议我雇个钟点工,都被我谢绝了。一对都很自立的父女,哪还用得上雇什么钟点工呀?我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将每天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每当她妈妈打来电话,不无担心地问这问那,依依总是干脆地说:“放心吧,老妈,我和老爸生活得很好,你照顾好自己就行了。”

那时不满8岁的依依,不仅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而且还能帮助爸爸作些事情。若我生病了,她会端茶倒水照顾我;若我心情不好了,她会想办法安慰我,甚至是鼓励我。我们一起去早市买菜,一起做饭:我淘米,她洗菜……

没有机会,就无从谈锻炼和提高。

告诉孩子“你能行”

作为家长,往往你说孩子行,他就行;你说孩子不行,他就不行。你为他喝彩,他会给你一个又一个惊喜;你说他不如别人,他会用行动证明他真的很笨。其实,孩子就是在家长这样的语言塑造下成长起来的,可见家长的鼓励有多重要。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是现代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孩子的自信来自于父母的鼓励和肯定。

当孩子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孩子就会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孩子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其独立性不断发展。

我们当家长的,要用“你能行”来激励孩子,要坚信孩子“能行”,放手让孩子去实践,亲身体验失败的滋味和成功的喜悦。家长要爱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懂得孩子,让孩子生活在“你能行”的环境中,让孩子慢慢地由消极变为积极,将“你能行”变成“我能行”。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让“我能行”陪伴孩子成长,建立自信。

爱的感觉需要培养,从点点滴滴去培养,因为最感人的爱往往就像人们最需要的空气一样,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而人一旦有能力从细微之处感受到“有人爱我”,那做人将是最有品位、最有情趣的。

“孩子,你能行”,充分的肯定与鼓励,正是开启孩子心灵宝藏的一把金钥匙。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自信来自于尊重.

家长要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长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其实对孩子说:“有进步了”,“还可以做得更好”,“不要泄气,再努力就会成功!”,“我真为你骄傲!”,“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积极有进步的言语暗示时,孩子就会兴高采烈,喜悦洋溢在脸上,更加努力地去做到最好。

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也会脱口而出:“我已经讲了很多遍啦,怎么还不会呀”;“怎么讲,你也不会明白的”;“算啦,就这样吧”;“怎么这么笨啊”?家长对孩子的过失,做不到宽容和理解,一味的表示不满,求全责备,会给孩子带来过多的负面信息。看到沮丧写在孩子脸上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深思过这样的言语和指责,对孩子会造成怎样的心理负担;有没有深思过这样的行为,会不会让孩子丧失自信。

尊重人格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也不分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作为父母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不尊重他,任意褒贬,这怎么能是合格的父母呢?家长不妨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点错误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

孩子渴望被尊重,首先是被父母尊重。家长要尊重孩子,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其人格、有伤其自尊的话语。

方法二:成功来自于鼓励

任何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强人的自信。一个孩子,当他写好一个字,做对一道题,他都有成功的喜悦,会期望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作为家长,给孩子帮助,让他有点滴的成功体验,并不是多么难的事情。这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个个小小的成功中,积累一分一分的自信。

曾读过有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文章中的母亲共参加了孩子的三次家长会。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母亲做出很自豪的样子对儿子说“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以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第二次家长会,小学老师对母亲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母亲流泪了。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第三次家长会,母亲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时去问老师,初中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当儿子从学校回来时,把一封印有某重点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

这是一个“成功来自于鼓励”,最经典的例子,愿我们家长能好好看看,也找找差距。

方法三:自立来自于信任

在西方国家,常见家长将还不会走路的孩子甩到地地毯上,任其去爬、去啃、去打滚,孩子哭喊,也只是安慰两句,绝对看不到一哭就抱的现象。澳大利亚人酷爱冲浪,无论是炎夏还是寒冬,父母都常带孩子去海滩。小孩子褪尽“束缚”,光着脚丫自去玩沙、玩水;稍大一点的孩子便跟着父母下海冲浪,呛水的现象时有发生,但父母最多也只是为其拍拍背,便鼓励孩子再次下海搏击冲浪。

记得依依3岁时,有一次,我在厨房做完饭后叫正在看电视的女儿:“宝宝,帮爸爸拿碗筷,准备吃饭了!”女儿急忙跑进厨房对我说:“爸爸,你让我帮忙吗?”孩子觉得非常好奇,想干又怕干不好。我蹲下来对女儿说:“宝宝,帮爸爸把碗筷拿到饭桌上,用手端着碗,不会摔在地上的,试一试你能行!”女儿在我的眼睛里读懂了什么是信任。

在我的鼓励下,孩子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开心地笑了。还一直问我,爸爸,我能不能干啊?明天我还帮你拿行吗?为了肯定她的成绩,我马上表扬依依说:宝宝是最棒的,爸爸知道你一定行的。这时候女儿也非常的开心。其实孩子有时很乐意帮您做事,只是要看您愿不愿意放手。

其实,孩子开始也不相信自己能完成任务,但看到自己行,非常开心。从那以后,我家摆碗筷,拿拖鞋等都是女儿的活了。通过参加简单的劳动,女儿更加懂事了。

所以,请相信我们的孩子!只要交给他们正确的方法,他们一定会完成任务的,他们真的能行!

不要对孩子包办代替

现在的孩子是父母眼中的宝贝,老人眼中的太阳。从孩子出生到长大,大人都力所能及,一律代劳,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很多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凡事不动脑,也不动手。

一些家长总是怕累着孩子,怕出危险,生活上的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如当孩子蹒跚上下楼梯时,总担心孩子会摔倒,于是抱着孩子上下楼梯,当孩子吃饭满地撒时,担心孩子吃不饱,勺子戳着嘴、眼或鼻子,就喂孩子吃。孩子的吃喝拉撒家长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不需要孩子花一点口舌、费一点力气,使孩子的手、脚、口、目等都失去了“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