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树立自立的意识
如今的很多孩子可以考很高的分数、能够知道很多的知识,也可能是爸爸妈妈眼里的听话的孩子,但他们却又时时刻刻离不开家长的呵护。当他们独自去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可能便会状态百出。
幼儿园大班小朋友不会自己洗脸、不会自己穿衣服、让家长喂饭;小学生不会削苹果、不会扫地、不会整理房间;中学生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不会交朋友;大学生不会买火车票、不会去银行存取钱、不会同他人打交道……这么多“不会”给我们的教育者提出了一个大大的问题:“我们的孩子怎么如此没有独立意识和能力?”
“问题还是出在父母身上。”东子认为,家长在完成孩子的成长教育上存在误区,造成了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缺失。
在一家幼儿园有这样一个故事:
已经上中班的悦悦入园一周了,活泼可爱。可是李老师发现她的依赖性实在太强了,她什么事情都要喊老师帮忙,吃饭要老师喂,小便要老师给她脱裤子、穿裤子,午睡时要老师给她脱鞋、脱衣服……老师想让她自己做,她总是以“我不会”而拒绝。李老师把这一情况告诉了悦悦妈妈,悦悦妈妈无奈地说:“是啊,有一阵子,她老是要自己做,我还嫌她烦;现在可好,懒得不得了,什么都要大人帮忙,想叫她自己做,她总是不肯。”
在李老师的耐心鼓励下,悦悦终于开始自己穿衣服了,老师大大地表扬了她,她非常高兴。下午,当妈妈来接悦悦的时候,悦悦开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会自己穿衣服了。”“是吗?”悦悦妈妈一边回答着女儿,一边习惯性地把挂在教室外面的悦悦的外套拿下来,然后给她穿上。
独立性是孩子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也是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素养。
还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位老人在清理耕种的土地时,总会在田野的中央留下几株橡树,并且用这些橡树制造马车的车轮。年轻人对此困惑不解,问:“森林中那么多树可以砍伐,为什么偏偏用田野中的橡树做车轮呢?”老人笑着说道:“森林中的树相互遮蔽,缺少风吹雨打,容易折断。田中的橡树没有什么可以依赖,需要百般挣扎才能和大自然对抗,没有茁壮的身躯就难存活,用它们做车轮,才可以承受沉重的货物。”年轻人深深的点了点头。
那么,我们家长从这个故事中能不能有所反思呢?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尊重并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一岁的孩子就有了独立意识的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一个“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饭,自已跌跌撞撞地搬小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上街买东西,自己洗碗。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并支持、鼓励他们:“你只要好好学,一定能做好!”千万不能泼冷水:“你还小,干不了!”
有一家女主人不在家时,一个5岁的女孩把自己的袜子洗了晾在椅子背上。妈妈回家后,取下袜子,责备女孩:“谁叫你洗袜子了!你看看,后跟都没洗净,还弄一地水,你不要再给我添乱了,”妈妈一番话,把孩子做家务的兴趣扼杀殆尽,孩子仅有的一点热情消失了,可能再也不会主动去洗东西了。
想想看,孩子多么难得的举动啊,这不是简单的洗洗小袜子,而是在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在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自立能力,可这一切都被这位妈妈的一句话而扼杀掉了。有这样的家长,孩子又怎么能自强自立呢?
处处有人操心,事事有人包办,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怎么能学会如何生存,又怎么能懂得如何生活呢?其实孩子从小都是喜欢自己动手,也都是喜欢承担责任的,都是父母的过分担心、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扼杀了孩子的责任心。
方法二:凡事多鼓励孩子尝试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的日子要由自己来过,人生之路要靠自己来走,他的本领要靠自己来历练。家长过度保护,孩子的能力就会退化,就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有的家长说:“让孩子自己动手,我看着着急。”孩子初学乍练,动作缓慢做得不好是正常现象。家长替孩子干,倒是快了,但你却把孩子实践的机会剥夺了,这种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
父母们不要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要给孩子空间,让他们学习作为独立的人应该做的事。譬如,在孩子一周岁左右时,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奶瓶喝牛奶,喝完了,父母还向孩子道谢并加以赞许。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长,就引导他们完成更难的事情。家长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要对自己负责,这样,长大后就能逐步锻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要经常鼓励孩子说:“宝贝是好样的,你一定能做好!”即使孩子某件事做的非常糟糕,家长也要充分肯定,热情鼓励,然后再耐心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要认识到孩子事情做不好是小事,保护孩子做事的积极性才是大事。孩子没有把袜子洗净,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再洗一次。为了保护孩子的热情,穿一次不干净的袜子又有何妨?
家长要鼓励孩子去尝试,不要轻易说“你不行”。要给孩子体验生活的机会,因为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永远地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与庇护之下,他们必然要走进社会,走向竞争,需要自己面对生活种种。
方法三:教给孩子独立做事的知识和技能
孩子不仅要有独立意识,而且还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即不仅愿意自己做事,而且还会自己做事。例如,怎样穿脱衣服、洗脸洗手,怎样拣菜、洗菜,怎样扫地、擦桌子,这些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而且将来独立性还表现在孩子学习、交往等各个方面,家长要教孩子学会自己完成游戏和学习任务,自己去和同伴交往,当孩子和同伴发生纠纷时,教他们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去自行解决矛盾。
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要用自己的脚去丈量属于自己的人生”。
教给孩子生活自理的技巧
生活自理,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现代家庭的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各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却忽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他们对孩子过份宠爱,事事包办代替,使很多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有些即将上学的孩子不会独立进餐,不会自己洗手、擦脸,不会自己穿脱简单衣服等。
父母把对孩子的宠爱、偏爱、溺爱视为对孩子无私的爱。实际上,看看“溺”字的写法,当“爱”泛滥成灾,如水一般淹没了孩子,那么孩子得到的只是一个“弱”字。
首先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差,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自我服务意识差,个人生活料理不好,势必给今后的学习、生活带来太诸多不便。
其次,对孩子心理发展不利。他们会认为父母什么都包办是理所应当的,我的衣服就该妈妈洗,我的事情就该别人做,渐渐把自己当成了“小皇帝”。如此形成只为自己着想的自私心理,缺乏爱心和责任感。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给孩子生活自理的技巧,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摆在我们新一代家长面前的重要任务。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对孩子的自理意识要给予正确引导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的这些请求:“我来洗,我来拿,我自己……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还小,不会做。”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然而然地就学会自己穿衣服了,不必急于让他们自己动手,而且越小越难教,孩子大了,学得也快。因此,这样教养的孩子在家中一切需要自己动手的事,几乎全由大人包办,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使得在各方面的发展,与其它小朋友都有明显的差距。
由于幼儿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还不够。孩子可能自己穿衣服,结果衣服穿反了,还要重穿,耽误了上班时间……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减少避免麻烦。其实,家长这种拒绝孩子动手做的做法,即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妨碍了孩子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要喝水了,父母会端水来;要起床了,父母会给穿衣服……家长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长要通过“宝宝是乖孩子”、“宝宝长大了”、“宝宝学会了……”等语言,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再如在讲类似自理能力的故事中,帮助孩子充分理解故事的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孩子受到感染、教育。
方法二:对孩子的自理技巧要加强训练
要让孩子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儿没学会系鞋带的方法,就谈不上系鞋带;幼儿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幼儿不知把玩具放到哪里,就谈不上把玩具物归原处……也就是说,即使幼儿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
例如,让孩子小便、洗手、喝水等各个方面,家长都尽量要让孩子自己动手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孩子小便后提不上裤子,家长就要教他(她)用两手向上提前边和后边,渐渐的就掌握了这一技巧,还有洗手的正确方法:如何洗,怎样打香皂等。
在孩子学习自理能力技能过程中,家长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这种坚强、独立、自信,正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良好个性品质。
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还要注意提高孩子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等。如幼儿吃饭,开始可能会撒饭粒的情况,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练习,幼儿会逐渐正确掌握吃饭的技巧,少撒饭粒或不撒饭粒。
2-5岁是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家长应当抓住这一时期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其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打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是孩子应该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
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一幅连环漫话中,一位母亲端着一盆洗脚水来到女儿面前。女儿正捧着一本书在津津有味地看着。母亲弯下她那工作了一天的腰,给女儿边洗脚边问她:“看什么书呢?”女儿很不耐烦地对母亲说:“书名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女儿显得很不满意母亲的唠叨。母亲脸一沉,端着洗脚水就走了,走的时候还说了一句:“什么时候能自己做啊?”女儿不解地望着母亲,在她眼里,母亲就是一个“保姆”,是专门来伺候自己的。
这虽然只是一幅连环漫画,但是这种现象在社会上和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
在很多4-2-1家庭里,几个大人守着这一根“独苗”,那是万般疼爱!什么穿衣服、整理东西、洗脸吃饭……全都代劳了,生怕累着、委屈了孩子。或者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奶奶爷爷、爸爸妈妈不是教会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导致孩子不会自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现在家长的教育观念:只考虑自己的孩子不受委屈,从不注意锻炼他们自己的动手能力,只要孩子学习好,考上大学,读研当博士,就会财富不断,就会有很多人来为你服务,就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必要自己动手!
还有一个例子:
一位母亲为了考上美国某着名大学的“神童”儿子能衣食无忧,不惜一切代价要拿到美国绿卡,去陪儿子一起去读书。终于,儿子在母亲的陪同下去了美国。她省吃俭用,变着花样给儿子弄好吃的好穿的。几年后,儿子找到一家好公司去上班,母亲却因为过度劳累而重病不起。自从母亲病倒后,儿子就因为生活不会自理而被公司解雇。儿子要另找东家却连连碰壁,最后落得沦落街头这样的悲惨命运。
无论或迟或早,孩子都要离开父母的保护伞,去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独立性与自理能力是他们迫切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有赖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点滴培养。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让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东西
家长要引导孩子把自己的玩具、衣服、图书等自己的东西,整理好并摆放在指定位置。让孩子学习叠自己的小衣服,以此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孩子们的小衣服会随着日子的递增越叠越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就会需要个小书包,让他们像个上学孩子的样子,学习自己整理自己的书包,告诉他们不能丢书、不能丢东西,这也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
方法二:鼓励孩子自我服务
1、自己动手吃饭。很多孩子被喂习惯了,不习惯自己动手拿饭,好象手很生疏。家长对2岁以上的孩子要规定一些硬性要求:A、自己小心拿碗,B、自己吃饭,C、自己剥鸡蛋,D、取自己喜欢吃的菜……通过在吃饭时让孩子自我服务,提高孩子的吃饭质量、吃饭速度。
2、自己喝水。自己喝水也是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往全部由家长把水提前从饮水机里接好,并送到孩子的手中,家长这种长期的高层次的服务,会制约孩子的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所以,家长应变以往的高级服务为监督指导,即让孩子们自己接水喝:小心翼翼的接水、小心翼翼的喝,小心翼翼的放杯子等一系列的动作,由孩子自己来完成,这样既减少了家长的工作量,又增强了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
3、自己入厕。学会上厕所是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又一体现。家长首先要教会孩子蹲、起、脱裤子、提裤子。孩子以前已习惯于别人替他脱、提裤子,所以很少有孩子在这个环节上主动动手,家长稍稍给予帮助,孩子就打算完全由别人代劳。这时的家长工作很复杂,不仅仅是为孩子提上,而是要用说服、鼓励、帮助等一系列的语言、动作,为下次打下基础。必要时,家长最好是只动嘴不动手,慢慢地孩子很快就由不会变会了。
让孩子真正从一个包办环境走向自我服务的过程,是孩子能力的培养、心理的完善、素质的提高的成长过程。
方法三:东子对女儿自立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