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未知的远古文明
8454200000005

第5章 亚洲大陆的古文明(5)

绝壁上的棺木1980年,四川大学历史系的师生为了揭开悬棺的秘密,在大宁河荆竹坎,采用木梯接木梯的方式取下了一具悬棺。在其中他们发现了两具尸骨,均为10多岁的男孩和女孩,随葬物有铜带钩两件,均属西汉之物。此后随着考察的不断展开和参考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考察结果,悬棺的千古之谜初露端倪,它的时间上起商周下至明清,历史可谓久矣。关于悬棺之所以被放至高处的原因也基本被考证出来。在大宁河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即有悬棺葬的习俗,此外,古代武夷山地区的越人,西南地区云南的僚人与四川的少数民族也都有此葬俗。专家们认为,这些民族由于长期居住在山水间,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性,而这种环境和习性使他们对山水产生无比崇尚和依恋的感情,以至他们死后都要葬在靠山临水的位置,悬棺有时也被称做“船棺”,这是因为棺形也有成船形的,这表明亡灵对山水的依恋与寄托之情。同时,由于这种民众观念的广泛影响,在当时高挂棺木的风气广为流传。

这些悬棺又是怎么挂上那万仞峭壁的呢?难道真只要自“山上悬索”即可吗?一些专家曾经推断,悬索下柩可以解决千斤之物如何挂上悬崖的问题。1973年公安部门曾侦破了一起盗悬棺案。两名盗贼事后供认,他们中一人先悬梯而下至洞穴,再设法在岩壁上开辟一条栈道,随后即可盗棺而出了。这一方法启发了科学工作者。他们认为越人等那些盛行悬棺的少数民族必然反其道而行。先觅到安葬洞口,而后在洞口前架设数十米长的栈道。棺木在峰顶就地制成,装殓死者后吊坠而下至洞口,再由人推进洞去。但这种方法只适于如武夷山区那种古藤丛生,便于攀岩附壁的悬崖。而如川西等地区,由地表断层形成的千仞绝壁上往往很少有可攀附的古藤和石坎儿。因此有学者认为悬棺可能是自上而下吊置的。

1980年大宁河悬棺棺盖头部有一道明显的绳勒痕迹,宽约3厘米,持此论者因此推证,当时人们可能借助了某种最原始的机械完成悬棺之举。但人们至今不能断定古人是用什么简陋的机械将悬棺升至几百米高的洞穴的。

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悬棺也有可能是通过修栈道运到悬崖上的洞穴中的。他们推断古人可能就像今天造房子搭架子那样沿着悬崖向上搭,当搭到洞穴口时便可将棺一层层递上来,直至送入洞中,或者也可由山顶搭栈道向下直至洞口。但这种“栈道”之说的漏洞在于,一般来说悬崖处很少有缓坡可供搭设栈道,而由上而下搭架子是否能搭到数百米,特别是在工程技术还极其落后的古代少数民族地区,还是个谜。

古人是如何把棺木悬到峭壁上的至今仍是个谜此外关于悬棺的方法的猜测还有很多,有“洪水说”、“隧道说”,甚至还有“天外来客说”等等。

悬棺作为古越文化的一个象征,始终吸引着许多民族学家和考古学家。从中国的西南、南部一直延伸到太平洋西部群岛和大洋洲,都存在这种奇特的葬俗。如果把这作为越文化的迁徙分化的产物,那么将意味着上述地区曾是古越民族的文化传播地,这也将给东南亚及西太平洋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血缘与族类别带来新的课题。悬棺高悬在云雾缭绕的绝壁之上,充满着永恒的神秘色彩,它作为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奇迹,将永远被人们所思索和铭记。

东方“石棚”之谜

远古时代的巨石建筑和雕刻艺术使人们为之迷惑,苏格兰的巨石阵、复活岛上的石像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好奇的人们。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国也存在着令人费解的巨石建筑遗迹,而且中外考古学家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对此争论不休。

这些巨石建筑,习称“石棚”,一般是指用几块大石板或石块立在地上作为壁石,上面覆盖一块巨大盖石的古代建筑物。据调查,这种石棚在全世界分布很广,从欧洲的丹麦、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荷兰、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非洲的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直到亚洲的叙利亚、土耳其、印度、马来西亚、日本、朝鲜和中国等地。中国的石棚在吉林、辽宁、山东、湖南和四川等省均有发现,而大部分则有趣地集中在辽东半岛上。

石棚新中国成立前,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先生曾对分布在中国东北的石棚专文介绍。时称“此等遗迹,殆分布于全世界中,而中国有无迄今尚无调查报告,实为奇异。中国考古学界,对于史前陶器之研究颇盛,而对巨石文化研究,则尚付阙如,实属遗憾”。

辽宁省盖县石棚山遗址的石棚,盖石长8米多,宽近6米,厚0.45米,重达几十吨,单凭人力把这硕大的石板支架到2米左右高的石柱上面去,实在令人惊叹不已。而且,大石棚的壁石与盖石多经仔细加工磨制,壁石套合也很整齐,有的刻有沟槽,和铺底石结合在一起,这样宏大的古代建筑,即使现在也不容易再修,更何况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石栅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它的性质如何?它究竟产生于什么时代?它又在什么时代废弃?为什么石棚常三个四个在一起,甚或成群?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一些考古学者半个世纪的沉思和争论。

法国《人类学辞典》在19世纪末对石棚的解释是,在三或四块巨石之上,支架一块扁平的巨大天井石,故亦称“石桌”。德国称之为“巨人之墓”,比利时称为“恶魔之石”,葡萄牙叫做“摩尔人之家”,在法国则有“仙人之家”和“商人之桌”两种俗名。在我国辽东半岛,有石棚的农村多流传着“姑嫂修石升天”的故事,故习称“姑嫂石”。而朝鲜半岛则流传着天上的巨神把石桌移到人间的神话。目前,有的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巨石坟墓,意义如同埃及的金字塔;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一种宗教祭祀建筑物;有的人认为它是古代氏族举行各种活动的公共场所,等等。

过去大量考古学者把广泛分布于世界的石棚、立石桩、环石、列石、石碣和积石墓等古代巨石建筑,统称为“巨石文化”。今天看来,上述建筑所在地域广袤、种类不一、延续时间又很长,有的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青铜时代甚至更晚,因而再将世界各地、各个不同时期的巨石建筑笼统称为“巨石文化”似觉不妥。

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中国的考古事业正处于“黄金时代”,但是,认真研究“巨石文化”的考古工作者仍寥寥无几,这一方面是因为古代遗留的巨石建筑数量较少、分布不广;另一方面原因则是这种巨石建筑缺乏文献典籍资料可依,也没有民族学等材料可循,仅在民间留下了许许多多动听而莫测的传说。

消失的草原民族

1948年,前苏联考古学家对西伯利亚西部接近蒙古边境的阿尔泰山脉大草原进行了发掘研究,共发现5个大墓穴和9个小墓穴。对当年首次考察此处的考古学家鲁登科来说,这些发现可说是毕生难逢的重大收获。

古代西伯利亚人建造坟墓时力求坚固耐久,但他们却没有料到阿尔泰山脉草原上的气候,竟然会将他们的精美手工艺制品保存下来。

这处草原冬季漫长酷寒,夏日则凉快而为时甚短,年平均温度通常会低至形成永冻层,保存坟墓完整主要是其独特的结构。鲁登科发掘到的大墓穴,全部依照同一式样建造,墓坑深约5米,底部主穴四壁用结实的落叶松圆木筑成,坟顶则铺设更多圆木和一层大石。在大石层之上,有一个厚约1.8米的土墩,上面再铺上达4~5米,宽达50米的碎石堆。使坟墓保持冰冻的最主要的是这堆碎石,因为碎石阻隔了夏日的热力,冬季可让霜寒透入。

碎石传热性能差,因此坟墓一旦营建完工,碎石下面的那层泥土,便几乎立即变成永久冰冻,话虽如此,冰冻的速度仍不足以防止陪葬的马匹和山羊出现部分腐烂现象。人尸所以能够免致腐烂,是因尸体全身涂了防腐香料,而且身上所有腔窝,都已用草填塞。

在这14座坟墓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古壕二号中的一具男尸和一具女尸,这个男人在世时身上文了好些图形,这个女人可能是他的妻子,由于自然界偶尔发生的奇妙作用,这对夫妇的尸体以及一大批陪葬物品,包括鞋子、袜子、地毯、瓶子和木桌等,大致都保持原状,就是那些通常极易腐烂的物品也保存完好地在墓穴中冰藏了大约2500年。

虽然下葬之后某一时期,曾有盗墓者入墓盗宝,但剩下的东西仍足以使鲁登科对铁器时代开始时一位部落酋长的生活方式和身体形貌有独特见识。这位男死者生前身材十分高大,身高1.76米,体格健硕。死者头部正面曾经修剃,并且剥去头皮。以腿骨微弯看来,鲁登科推断死者长年骑马,就像游牧民族的首领一样。可是,最令人感兴趣的就是尸体上的文身。死者手臂、大腿和躯干大部分地方都有文身花纹,那些图案多为神话中的怪兽,长着猫尾和翅膀的动物,身体像蛇的鹰头狮子及长了鹰嘴有角的鹿。

鲁登科在阿尔泰山脉草原上另一处墓穴中,发现一辆篷车的残骸,旁边还有一些殉葬的马的遗骨,以便能随同主人进入另一个世界。在文身死者的墓中也有几匹供策骑马匹的遗物。墓里除了有一些家居物品,还有一些毛皮和数量很多的珠串和金耳环,显然这是因为盗墓者搜掠时疏忽剩下的。此外,鲁登科还发现一张几乎完整无缺的木桌,四只脚雕老虎后腿直立的形状。墓穴里有几个盛着几滴发酵马奶的泥瓶子和一袋乳酪,大概是供死者夫妇登天途中享用的。至于供死者作精神慰藉的,则包括一具残缺不全的竖琴和一袋大麻种子。男尸身上上等的衣服用大麻织成,缝工精细,主要缝口上还缀着羊毛红边。

另外,还有一件奇怪的东西放在男尸头部旁边,就是一把假胡须。这把假胡须用人发制成,染成深栗色,缝缀在一块兽皮上面。虽然在这一带发掘出来的男尸都无长须或短髭,但这一族的人佩戴的悬垂饰物上图像显示塞西亚男人大多数蓄须。也许那些须全是假的,至于为什么要戴假须,则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知道了。

然而,最奇怪的是在墓中发现的头颅有很多不同类型。虽然鲁登科只得到少数样本。但他鉴别出其中不仅有欧洲人种,还有长头与扁头的两类黄种人。他把这种种族复杂的现象,归于部落酋长基于政治原因,与远方部落公主通婚的习尚。鲁登科指出,在现代的哈萨克和吉尔吉斯族人中,也有类似的面形歧异。

那些黄种人的头颅,也许是属于匈奴贵族的,原因是在公元前3世纪末期,可能有一个匈奴部落移居此地,将阿尔泰山脉地区的酋长逐出这个地区。起初,匈奴人可能和他们通婚,可是到了公元前3世纪末期,他们也许采取了较为残暴的办法。因为古代阿尔泰山脉民族作为一个独特文化群体的遗迹,到了那时候突然中止。此后,他们的生存痕迹便再也找不到了。

诺亚方舟之谜

“人世间充满着强暴、仇恨和嫉妒,上帝看到这种种罪恶,引来洪水毁灭世界。只有诺亚方舟幸存下来,这是人类最后的希望……”每每读到《圣经》这一段话,心中总不免会有一个疑问:诺亚方舟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话,它究竟在哪里呢?

“诺亚方舟”是出自圣经《创世纪》中的一个引人入胜的传说。据说,由于偷吃禁果,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此后,他们来到地面,一代又一代,人类布满大地,但罪恶也充斥人间。该隐诛弟,揭开了人类互相残杀的序幕,人世间充满着强暴、仇恨和嫉妒。上帝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愤怒万分,决定用洪水毁灭这个已经败坏的世界。但心地善良、为人正直的诺亚特别受恩宠于上帝,所以上帝告诉他:“在这块土地上,恶行太过了,我决心毁掉所有的人。不过只有你和善,我决定救助你和你的妻子以及你的孩子和他们的妻子。我要使洪水泛滥地上,毁灭天下。你要用木头造一只大船,完成之后,要把你的家族,还要把所有的动物分成雌雄一对,都放到方舟上去,一切准备妥善,我就让雨不停地下40个昼夜,毁掉地上所有的生物。”

上帝要求诺亚用歌斐木建造方舟,并把舟的规格和制造方法传授给诺亚。此后,诺亚一边赶造方舟,一边劝告世人悔改其行为。诺亚在独立无援的情况下,花了整整120年时间终于造成了一只庞大的方舟,并听从上帝的话,把全家八口搬了进去,各种飞禽走兽也一对对赶来,有条不紊地进入方舟。7天后,洪水自天而降,一连下了40个昼夜,人群和动植物全部陷入没顶之灾。除诺亚一家人以外,亚当和夏娃的后代都被洪水吞没了,连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都低于水面7米。

上帝顾念诺亚和方舟中的飞禽走兽,便下令止雨兴风,风吹着水,水势渐渐消退。诺亚方舟停靠在亚拉腊山边。又过了几十天,诺亚打开方舟的窗户,放出一只乌鸦去探听消息,但乌鸦一去不回。诺亚又把一只鸽子放出去,要它去看看地上的水退了没有。由于遍地是水,鸽子找不到落脚之处,又飞回方舟。7天之后,诺亚又把鸽子放出去,黄昏时分,鸽子飞回来了,嘴里衔着橄榄枝,很明显是从树上啄下来的。诺亚由此判断,地上的水已经消退。后世的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于是诺亚带着一切活物走出方舟,回到地面,重建家园。上帝告诫说:“你们要生育繁殖,遍布大地,切不可作恶,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