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语
度人不仅仅是一种教诲、警醒,同时也是一种感染。真正的度人之道,不仅要有语言的点化和开示。也要有行动上的感化和启发。有时候,语言的力量是微薄有限的,在行动中真正表现出佛的境界。会让人在无形中受到佛法的感召,体悟到智慧的真谛。
教育之道中有一则“言传身教”,就是这个道理。
故事
佛陀在度人的时候,表现出了极大的慈悲心,他经常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度脱苦海中的芸芸众生。
佛陀降生于古印度,成道后,四处游化,阐示着人生的真理,广说佛法之要,教化了无数的弟子。他就像是慈父,也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这一天,佛陀亲自巡视弟子的房间,看见一位比丘躺在床上,于是问道:“你的身体是否安好、心中是否有烦恼?”这位比丘很想向世尊恭敬地礼拜,于是努力地想撑起身子,但是因为疲惫不堪,所以根本无法起身。世尊见状,慈悯地来到比丘身旁慰问:“你怎么病得这么重,却无人照顾呢?”比丘说:“出家至今,我生性懒散,看见病人也不曾细心照料、关怀他人,所以自己生病了,也就没有人愿意前来关心,我真是感到惭愧啊!”
佛陀听完后,便亲自清理比丘的排泄秽物,把比丘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时帝释天看到佛陀的慈心,也前来用水洗浴比丘的身体,而佛也以手轻轻地抚摸比丘。顿时,比丘身心安稳、全身舒畅,一切苦痛顿时化为清凉。佛陀这时对比丘说:“您出家至今甚为放逸,不知勤求出离生死、解脱烦恼,所以才会身染疾苦,希望你从今天起,要精进用功。”当比丘听完后,便至诚地向佛陀顶礼忏悔:“佛啊!承蒙您的探望与庇佑,如果不是佛光普耀、慈悲摄受,恐怕弟子早已身亡,轮回六道了。弟子从今日起,一定会发大心,上求佛道、普度群迷。”比丘因为知道真心忏悔并且精勤办道,后来即得证阿罗汉果。
佛陀不畏劳苦、不避污秽的行为感动了比丘,让他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向佛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敦促着他修成了正果。
解读
杜甫有诗《春夜喜雨》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对教育之大道的最佳表达。真正和谐有效的教育,必定是以“以身作则”的观念为基点的,它不会是某种观念、知识、想法的强制传达,也不是让被教育者钻入一个设定好的框架,而是以自身的行动感染人、鼓舞人、启发人,让被教育者发现自己、完成自己、发展自己。最伟大的教育,是无声的,它的力量就像杜甫诗中的春雨,润泽万物,细致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