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党参、白术各25g,茯苓、槟榔各20g,扁豆、淮山药各30g,陈皮、砂仁各15g,使君子50g,山楂、神曲各35g,黄荆子60g,香附6g,甘草10g,共研细末,制成散剂,开水冲服,或白糖拌匀服。3岁以下者每次服5g,3~5岁者每次服4g,6~10岁者每次服5g,11~13岁者每次服6g,早、晚饭前各服1次。10天为1个疗程,一般连服1~3个疗程。
(4)莪术、使君子、蜣螂、槟榔、神曲、雷丸、芦荟、榧子各30g,黄荆子60g(微炒),鸡内金、砂仁、当归、银柴胡、胡黄连各20g,炙甘草1.5g。将诸药研为细末,加蜜糖适量为丸90粒。日服3次,每次1粒。
(5)党参、茯苓、白术、枳壳、藿香、神曲各适量。诸药日1剂,水煎2次,1岁以内者每次服80ml,1岁以上者每次服150ml,上、下午各服1次。
五、调护
(1)母乳是婴儿最完美的食品,应尽可能给予母乳喂养,且要定时,定量。婴儿按时添加辅食,防止偏食、挑食,及时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2)合理安排小儿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3)对重证疳证患儿,注意皮肤清洁和饮食卫生,防止外邪侵入。
(4)对暑热成疳的患儿要住凉爽的房间。晚上不要受凉,以免引起腹泻,白天加强服药喂养。
(5)因虫积引起的疳疾,每半年要用低毒虫药驱虫1次。并要注意蔬菜必须煮熟,以免蛔虫卵再在肠内繁殖。
(6)对脾胃气虚的疳疾,可经常服一些扶脾健胃的食疗方以补足脾胃。
(7)对气血偏虚的疳疾,可对症补足营养品,特别是调和胃口,以利进食,才能使机体恢复正常。
儿童五迟
五迟是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为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的疾病。
一、病因病机
五迟之因,为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后天失养,气血虚弱所致。肾主骨生髓,为生长发育之本;齿为骨之余,髓之所养;肝主筋,筋束骨而运动枢利。若肝肾之气亏,则骨弱筋痿,故见立迟、行迟、齿迟之证。语言为智慧的表现,为心所主;若心气不足,则智力不发达,而语言迟缓。发为血之余、肾之苗;若肾气不充,血虚失养,故见发迟。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患儿筋骨痿弱,发育迟缓,头发稀少,色泽无华,坐起、站立、行走、生齿及语言等均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常伴智力低下。
2.诊断
结合临床症状即可诊断。患儿如因壮热、昏迷、抽搐或外伤所致的生长发育迟缓,则不属本证之范畴。
三、辨证施治
1.肝肾亏损型
【辨证】面色发白,目无神采,智力迟钝,筋骨痿弱,站立、行走或长齿迟缓,囟门宽大难合。舌质淡,脉细弱。
【施治】补益肝肾。
【方药】加味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黄15g,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怀牛膝、桑寄生各10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2.心气不足型
【辨证】面色发白,智力不健,神情呆钝,语言发育迟缓,数岁不语,或言语不清晰。舌淡,脉细弱。
【施治】补心养血。
【方药】菖蒲丸加减:党参、麦冬、茯苓各10g,石菖蒲、远志、川芎、当归、丹参、酸枣仁各6g,乳香3g,朱砂0.3g(冲)。水煎服,日1剂。
3.气血虚弱型
【辨证】肌肤苍白,精神不振,疲倦乏力,头发稀疏萎黄。舌淡,脉细弱。
【施治】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熟地黄、何首乌、党参、茯苓、白术各10g,当归、川芎、白芍、炙甘草、菟丝子各6g。水煎服,日1剂。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大补元煎丸、健步丸、壮腰健肾丸(片)(适用于肝肾亏损型)。
(2)补肾益脑片、安神补气丸、安神定志丸(适用于心气不足型)。
(3)八珍丸、七宝美髯丹(适用于气血虚弱型)。
2.验方
(1)益智仁120g,炒白术、熟地黄、炙甘草、炒杜仲、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牛膝、菟丝子、当归、山药、连翘各60g,鹿茸、砂仁各70g,枸杞子90g。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粒含0.3g。1岁以内每次1粒,1~2岁每次2粒,2岁以上每次3粒,每日3次,连服4~8个月(适用于肝肾亏损型)。
(2)当归、茯苓、益智仁各10g,石菖蒲、远志、黑芝麻、鱼鳔各7.5g。水煎服,每日1剂。或研末,每次服1.5g,每日3次,20日为1个疗程,连服4个疗程,每2个疗程中间休药10日(适用于心气不足型)。
(3)干山药10g,人参、白茯苓、茯神、白术、白芍、熟地黄、当归、黄芪各5g,川芎、炙甘草各6g,石菖蒲4g。水煎服,每日1~2剂(适用于气血虚弱型)。
3.针灸疗方
(1)针刺肝俞、肾俞、悬钟、阳陵泉、足三里等穴,用补法(适用于立迟、行迟者)。
(2)艾灸心俞穴或足两踝,每次3壮,每日1次(适用于语迟者)。
4.外治方
(1)将赤小豆研为细末,用酒调和,涂舌之上下,每日1次(适用于语迟者)。
(2)取当归、生地黄、肉苁蓉各等量,研成细末,用黑豆煎汤取液调和成膏,涂于头部,每日1次(适用于小儿头发久不生)。
五、调护
(1)早产儿、双胎儿更应重视佝偻病的预防性服药。
(2)宝宝满月后,在风和日丽的季节要抱孩子到户外晒太阳,开始时每日5~10分钟,待习惯后每隔周增加5分钟,逐渐增加到每日外出2~3小时,冬天可在避风的阳光下晒太阳,夏天炎热,可在阴凉处玩耍。户外活动可提高婴儿抗寒能力,少患感冒,更重要的是婴儿皮肤接触日光照射后,促进钙的吸收,从而达到预防佝偻病的目的。
(3)孩子生长发育非常快,早产儿双胎儿生长发育更快,骨骼发育需要钙的补充。
儿童五软
五软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脚软和肌肉软。发生于五、六岁以内的小儿,为小儿时期生长发育障碍的疾病。
一、病因病机
五软之病因,多为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气血虚衰,筋骨肌肉痿弱无力;或后天调护失宜,病后失养,以致脾胃虚弱,气血化生无源,筋骨肌肉失于滋养;或感受外邪,损耗气血津液,灼伤筋脉,而成五软之证。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1)患儿全身肌肉或部分肌肉痿弱无力。
(2)头项软则不能抬头,或抬之不高、抬之不久。
(3)口软则虚舌出,或啜食咀嚼无力。
(4)手软则不能握举,或握之不紧。
(5)脚软则不能立、不能行,或立之不久,行之不远。
2.诊断
(1)可有药物损害、产伤、窒息、早产史及喂养不当史。
(2)小儿周岁前后头项软弱下垂为头项软;咀嚼无力,时流清涎为口软;手臂不能握举为手软;2~3岁还不能站立、行走为足软;皮宽肌肉松软无力为肌肉软。
五软与五迟在临床证候上互为并见,但有所侧重。五软以痿软无力为主症,而五迟则以发育迟缓为特征。
三、辨证施治
1.肝肾亏损型
【辨证】生长发育缓慢,精神呆滞,智力迟钝,天柱骨无力,头项倾斜,不能抬举,手足筋骨软弱,不能握举及站立。舌淡苔白,脉细弱。
【施治】补益肝肾,填补精髓。
【方药】补肾地黄丸加减:龟版15g(先煎),熟地黄、山茱萸、牛膝、山药、茯苓、补骨脂、肉苁蓉、菟丝子、杜仲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偏于阳虚者,加熟附子6g(先煎),肉桂3g;偏于阴虚者,加麦冬、桑椹子、女贞子各10g;气血俱虚者,加党参、黄芪、何首乌各10g,当归6g;精神呆滞者,加石菖蒲、远志、丹参各10g。
2.脾胃虚弱型
【辨证】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肌肉消瘦,皮肤松弛,四肢痿弱,手不能举,足不能立,口唇软薄,咀嚼乏力,舌常伸出,涎出不禁,纳呆便溏。舌淡,脉细弱。
【施治】益气补脾。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各10g,当归、升麻、柴胡、甘草、陈皮各6g。水煎服,日1剂。
【加减】兼有肝肾不足者,加熟地黄、山药、补骨脂各10g;智力迟钝者,加石菖蒲、益智仁、丹参各10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归肾丸、无比山药丸、大补元煎丸(适用于肝肾亏损型)。
(2)补中益气丸、人参养荣丸(适用于脾胃虚弱型)。
2.验方
(1)党参、黄芪、山药、当归、何首乌、狗脊各10g,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巴戟天、杜仲、续断、牛膝各5g。水煎,2次分服,日1剂(适用于肝肾亏损型)。
(2)紫河车粉10g,温开水冲服,每日2次(适用于肝肾亏损型)。
(3)鹿角胶5g,烊冲内服,每日2次(适用于肝肾亏损型)。
(4)熟地黄、山茱萸、补骨脂、茯苓、牛膝各15g,人参、鹿茸、当归各9g,黄芪、杜仲、紫河车、白术各30g,升麻、石菖蒲各6g。共研为极细末,炼蜜为小丸,如绿豆大,每次服3g。每日服3次(适用于脾胃虚弱型)。
3.针灸疗方
(1)针刺取大椎、安眠、哑门、陶道、百会、印堂、内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中等刺激,补法。每日1次。
(2)耳针取心、肾、肝、脑干、皮质下。隔日1次。
(3)穴位注射:取5%当归液0.3~0.5ml,注射足三里穴,隔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
4.外治方
(1)取生附子、生南星各等量及姜汁适量。将前二味研为细末,以姜汁调和如膏状,取药膏摊贴在胶布中间,贴敷于天柱穴上,2日一换。
(2)取五加皮适量,研成细末,用酒调成糊状,涂颈骨上,每日数次。
五、调护
(1)重视功能锻炼,加强智力训练教育。
(2)加强营养,科学调养。
(3)用推拿法按摩萎软肢体,防止肌肉萎缩。
儿童五硬
五硬是指小儿头项硬、口硬、手硬、足硬和肌肉硬,是新生儿常见的疾患之一。本病在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好发于早产、体弱儿,或伴有其他疾患之小儿,常危及小儿之生命。本病证多见于西医的新生儿硬肿症。
一、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气血未充,元阳不振,护理不当,保温较差,复感寒邪而致。阳气不得温煦肌肤四末,则身冷肢厥、体温不升;阳虚则阴盛,气化不利;水湿停滞则见皮肤苍白肿亮;寒凝气滞,气血瘀阻则肌肤僵硬,色呈紫暗,口周及指端青紫。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1)常发生在寒冷季节,婴儿出生后1周左右,多见于早产儿及体弱儿,有明显受冻史或伴有感染病史。患儿局部皮肤和皮下脂肪僵硬发凉,伴有水肿,不能用手捏起。体温不升,反应低下,不吃、不哭,气息微弱。严重者面颊、胸腹或全身肌肤僵硬、关节强直,口唇及指端青紫,或伴有肺炎、肺出血、败血症。
(2)本病水肿多局限在患处,一般不波及眼睑、阴囊、手足心等处,可与新生儿水肿症区别。后者常因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营养不良症或新生儿溶血症等引起水肿,但症状出现较早,多在生后数小时或1~2日内发生,水肿波及范围较大,手、足、背、眼睑、头皮、阴囊等处均可发生,且伴有相应疾病的特有症状和体征,故能与本病相鉴别。
2.诊断
结合临床体征并实验室检查:多数呈低血糖,红细胞压积升高。
三、辨证施治
1.阳气虚衰型
【辨证】体温不升,面色灰暗,僵卧少动,昏昏多睡,气息微弱,肌肤发凉发硬,苍白肿亮,按之凹陷,硬肿范围较广,唇舌俱淡。
【施治】益气温阳。
【方药】参附汤加减:人参(另煎)、熟附子(久煎)、桂枝、干姜、炙甘草各3g,黄芪、茯苓、丹参各6g。水煎服,日1剂。
【加减】水肿甚者,加大腹皮6g,木通3g;气息微弱,脉律不整者,加麦冬6g,五味子6g。
2.寒凝血涩型
【辨证】全身欠温,四肢发凉,硬肿范围较少,多见于面颊、臀、小腿等处,皮肤色暗发紫,或红肿如冻伤,面色晦暗,唇舌暗红。
【施治】温经通络。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赤芍各6g,细辛1.5g,桂枝、木通、桃仁、红花、人参(另煎)、川芎、炙甘草各3g。水煎服,日1剂。
【加减】水肿者,加茯苓6g;呕吐者,加法半夏6g,陈皮3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四逆汤、生脉饮、参茸片(适用于阳气虚衰型)。
(2)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注射液(适用于寒凝血涩型)。
2.验方
(1)熟附子、茯苓、白术各4g,肉桂3g,白芍2g,生姜1片。
浓煎,分多次服,日1剂(适用于阳气虚衰型)。
(2)黄芪10g,红参、鹿角片、羌活、桂枝、当归、炙甘草各5g,麻黄3g,细辛2g。浓煎,分多次服,日1剂(适用于寒凝血涩型)。
(3)红花、丹参、川芎、赤芍、威灵仙、荆芥、防风、茯苓、大腹皮、地骨皮、枸杞子、山茱萸各5g,甘草3g。浓煎分服,日1剂(适用于寒凝血涩型)。
3.针灸疗方
温灸关元、气海、足三里,或艾条配生姜片温灸患部。
4.外治方
(1)复温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可用热水袋等置于包被内温暖,或由人贴肉抱儿于怀,卧于棉被中,使患儿体温逐渐上升。有条件者可用暖箱,自26℃开始,每小时上升1℃为宜,4~6小时逐渐升至30~32℃,不宜升温过快,以免引起突然死亡。